今日(2025年3月21日),國家稅務總局北京市稅務局稽查局通報,網絡大V司馬南因偷稅被追繳并處罰款共計926.94萬元。經查,2019年至2023年間,司馬南通過隱匿收入、虛假申報等手段,少繳個人所得稅、增值稅等462.43萬元;其實際控制的北京某影視策劃中心則虛列成本、違規享受小微企業優惠,偷逃企業所得稅75.32萬元。
“兩面人”現形:正義旗號下的生意經
司馬南曾以“反偽科學斗士”形象活躍于網絡,粉絲超6000萬。他多次高調抨擊薇婭等偷稅行為,甚至以“社會良知”自居,痛斥資本亂象。諷刺的是,他一邊呼吁“守法愛國”,一邊通過隱匿收入、虛假申報等手段偷稅,涉案金額超500萬元。更令人咋舌的是,其關聯企業利用小微企業優惠政策“鉆空子”進行違法行為。
法律定性:偷稅而非漏稅,主觀惡意明確
稅務部門明確將司馬南的行為定性為“偷稅”,強調其通過“隱匿收入”“虛假申報”等主觀故意手段逃避納稅義務,與“無心之失”的漏稅有本質區別。北京國標律師事務所楊明律師指出,官方通報中的手段描述已充分證明其違法行為的故意性,若對處罰有異議,當事人本可通過法律途徑申訴,但司馬南選擇“認罪認罰”,側面坐實了違法事實。
輿論嘩然:從“鐵嘴”到“笑話”的崩塌
事件曝光后,網友迅速將司馬南過往言論與偷稅行為對比,戲稱其為“陰陽人巔峰”。其曾宣稱“大數據讓違法無所遁形”,如今卻因稅收大數據分析現形,堪稱“現世報”。評論區更掀起“段子狂歡”:“建議開課《偷稅三十六計》,保準再圈粉500萬!”
行業警示:網紅經濟的“照妖鏡”
司馬南事件暴露了“正能量網紅”背后的灰色產業鏈。數據顯示,其團隊通過精準算法推送,將愛國流量轉化為商業利益:廣告植入轉化率高達8%,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單場企業站臺費超百萬,卻將收入塞入“隱匿黑箱”。類似案例并非孤例,2024年稅務部門查處的網紅偷稅案件中,31%涉及“正能量人設”。當道德旗幟淪為逃稅工具,不僅踐踏公眾情感,更腐蝕社會價值觀。
結語:法律無例外,流量非特權
司馬南的跌落印證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稅務部門以“零容忍”態度查處此案,彰顯了稅法公平——無論粉絲多少、人設多光鮮,違法必究。此案亦為所有網紅敲響警鐘:流量與影響力是責任,而非特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