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多來源于城邦,國家形式有大一統、聯邦、邦聯及國家聯盟。西方社會根據國家的構成要素,英語分別造出三個單詞以詮釋國家的含義:Nation(民族)、Country(地理范圍)、State(征府機構、社會機構)。
東方國家起源于氏族部落、部落聯盟、諸侯國,最終走向大一統。
“中國”名字最早出現,是青銅器和尊上的“宅茲中國”。中指中心、中央;國指河洛之地。
漢字“國”有五種形體和含義:從士兵持戈守衛家園(或),到占有一片土地(域),再到擁有明確的領土疆界(國),進而帶有政治象征的國家(囯),最終上升到文化含義的國家(國),大體反映出我國國家形態的發展階段與歷程,以及國人對于國家的期望。
天下即“普天之下”,指天宇所涵蓋的一切地域,即是一個空間概念,又具有政治學和倫理學意義上的價值原則,代表以中國為中心向外輻射的文明秩序框架。天下觀念體現了中國古代追求統一的政治理念,強調天下一家的大一統意識。從商朝開始天下觀念逐漸明晰,西周時期形成完整的體系。
中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明,一直傳承發展;這一歷史觀,是以天下觀念為其認知前提的。地域史觀或地域決定論者認為:凡是歷史上在今天國土上曾經生活過的人,不分族群、文化,都是中國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對漢民族而言,蒙古族、滿族是入侵者,由于蒙、滿文化最終融入漢文化,歷史典籍將元朝、清朝稱為中國歷史。國史概念是由天下觀念、政治現實和歷史認同決定的。國人講同文同種,同文是一個廣義概念,包括語言文字、信仰、行為模式、思維底色相同、相似。
東西方哲學的分道:西方哲學命題講分析,東方哲學命題講綜合。西方將國家概念的含義分解,東方將國家概念的含義統一。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說:“大家都知道中國以往不是一個國家單位,而是一個文化單位,只有天下觀念,而無國家觀念。”文化基因決定的、以漢民族為主體建立起來的華夏國家,特質上是一個文化上的國家,以文化覆蓋為依據;蓋因文化內涵與傳統傳承不絕,文化跨越時空,具有超越性、流動性、包容性。文化的輻射作用于人的精神思想,建立在一種文化體系基礎上的國家是不可能被征服的。國家的實體含義是形而下的,物理性的;國家的文化性質含義是形而上的,精神性的。
天下觀念,顧名思義,放眼天下。墨子的兼愛、非攻,儒家“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超越國界,具有世界視野,走向全人類。
作者簡介
邵孔發,教師、學報編輯。出版作品《襄水文集》《故園屐痕》《瑯琊清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