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春分時節,萬物競發。綿陽北川石椅羌寨鄉村振興先行區以“月固定日活動”為契機,在擂鼓鎮楠竹村舉行了一場特別的“科學農耕公開課”。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但是對行距、株距、除草、施肥、病蟲防治等都有要求。”在楠竹村示范地里,市農科院專家一邊為大家講解,一邊指導大家動手播種。
通過科學的設置行距和株距,每一棵玉米都能獲得充足的光照和通風,增強抗病和抗倒伏能力。在這種模式下,農民們不僅可以獲得穩定的玉米產量,還能額外收獲一季大豆,實現了“玉米不減產,多收一季豆”的目標。
示范田的另一邊,一片片重樓、黃連等中藥材郁郁蔥蔥,長勢喜人。
近年來,北川利用豐富的山林資源和優越的自然條件,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但如何在種植經濟作物的同時,不影響糧食作物的生產,一直是困擾當地藥農的一大難題。
在市農科院的支持下,當地推出“糧藥套種”新模式,在中藥材行間,依據季節種植大豆、玉米、土豆等作物,既充分利用了中藥材種植空間,又保障了糧食作物生產。
“從土壤、種苗的挑選技巧,到田間管理的科學規范和農機的正確使用,再到采收加工,今天的活動干貨滿滿。”全程參與學習的永安鎮大安村村民劉志嚴說。
種植方法學到了,那么,如何把中藥材銷出去呢?
活動中,擂鼓鎮當地企業四川康養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現場與先行區的白芨種植大戶簽訂了中藥材回收協議,并向群眾發放了黃連種子、白芨種苗以及有機化肥等農資產品。
拿著剛領到的種子,劉志嚴信心十足地說:“我們來年的收成肯定會翻上幾番!”
活動期間,綿陽北川石椅羌寨鄉村振興先行區的七個鄉鎮還在公路沿線開展種花植綠活動,種植多彩格桑花、紅色萬壽菊、紅花蕎麥、高秧粉果等210余畝。
近年來,綿陽北川石椅羌寨鄉村振興先行區以“千萬工程”為引領,按照鄉鎮定位、產業特色、人文底蘊,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確定發展路徑,堅持“一區、兩帶、兩單元”主導產業發展思路,推動主導產業從點串線,構建符合當地實際的和美鄉村建設規劃。
來源:綿陽農業農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