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封閉政策使中國未能緊跟世界變革,錯失兩次技術革命機遇。盡管當下奮力追趕,科技領域仍較西方落后約20年。
盡管當代中國科技水平在提升,但歷史上,我國古代科技曾長時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遙遙領先達數千年之久。
戰國時期,墨家勢力龐大,影響深遠。墨子歸納眾多科學規律,創造諸多實用發明,在數學、幾何、光學及物理學上均有完整體系,早于西方。
墨家在春秋戰國時最為風光,彼時各國紛爭不斷,戰爭頻發,雖百家爭鳴,但墨子領導的墨家憑借創新的作戰裝備,仍占據重要位置。
這種興盛狀態延續至漢朝,隨著董仲舒提倡儒學獨尊,墨家勢力漸衰,最終慢慢淡出了歷史舞臺的中心位置。
墨家思想曾極為先進,一度能與儒學相提并論,然而因諸多因素,其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墨家的科學理念成就】
墨子乃春秋時期杰出思想家、哲學家及科學家,其常被提及的理念為“兼愛”與“非攻”,尤以“兼愛”作為墨家之核心理念。
墨家的核心理念在歷史各階段貫徹的重點各異,與漢朝后邊緣化的墨家學說相比,其主張展現出更為鮮明的時代差異性。
春秋戰國時,墨家與儒家并立為主流,諸侯各國所采納的思想非儒即墨,兩者在當時的社會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墨家思想卓越,其科技理念同樣顯著。墨家對圓之切割、物理動靜現象及光學小孔成像,均有系統而完備的理論闡釋。
首先提及墨家在數學上的貢獻。中國古代部分科技未獲西方全面認可,原因之一是西方認為中國科技側重經驗而非實驗,缺乏嚴謹性。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首位理性審視數學者,他對數學術語有獨到闡釋,這些解釋與現代數學理念頗為接近。
墨子闡釋“倍”即二,意為原數加一次或乘2。為便于理解,他舉例道,二尺乃一尺之倍,直觀說明了倍的概念。
在“平”的闡釋上,墨子與大數學家歐里幾得不謀而合。歐氏定義為平行線公垂線等長,而墨子則言:“平,即同高?!?/p>
兩人均認為平即高度一致,唯歐里幾得表述更精確,引入了垂線概念進行說明。
墨子對于數學定義,除“平”外,皆與歐里幾得相近。關于圓,他主張可用圓規繪制并驗證,以此界定圓的概念。
圓規歷史悠久,然人們僅知其用而不知其義。墨子首為圓下明確定義:圓乃對稱中心,四周等距之形。
墨子先定義直線為三點共線,隨后以此為基礎,將正方形的定義構建于直線之上,確保正方形的定義中包含了直線的概念。
正方形有四個直角,且四條邊長度相等,邊均為直線。三點共線的直線概念對后世影響深遠,簡化了物體高度與距離的測量工作。
墨子關于“點線面體”的見解與古希臘原子論相仿,且與歐幾里得學說有所重合。兩大洲的遠古文明因同一理念闡述而交匯,展現了遠古時代的思想浪漫。
墨子所論數學成就僅為部分,他對其他數學概念亦有獨到見解。此外,墨子在物理學領域的成就亦十分顯著。
談及物理,關鍵術語“力”不可忽視,力學構成其基石。墨子對“力”的闡釋,被視為近代牛頓第二定律的先驅。
墨子認為,力乃物體運動之緣由,此觀點與近代物理學中力的概念相吻合。
“以支點移地球”,阿基米德此言廣傳,述杠桿原理,約公元三世紀提出。然墨子對杠桿之理之解,實則遠早于他。
墨子以稱為例闡釋杠桿原理,稱手提為平衡點,秤盤為重端,秤砣為力端,秤盤重量一變,為維平衡,秤砣必隨之移動。
這種相互牽制的關系,彰顯了杠桿原理的本質意義。
墨子另進行了三項實驗:小孔成像、物體影子形成及瞬間影子靜止,這些實驗均證實光沿直線傳播,不會發生彎曲。
墨子乃墨家學派始祖,其治國人文思想熠熠生輝,且其科技成就與發明創作同樣卓越,不應被歷史塵埃所掩蓋。
【墨子的發明創造】
墨子一生發明眾多,其中不乏隨手創作之物,他自認為這些僅是微不足道的小技巧,不足掛齒。
盡管含有謙虛之意,但下述墨子發明仍被視為最獨特,堪稱古代黑科技,與現代科學緊密相連,極為重要。
首要提及的是木鳶,即現今所謂的木制風箏。盡管名稱相似,其功能遠超普通風箏,主要用于戰場上進行敵情偵察。
據傳,墨子初以木制鳥獸之形,仿飛行之鳥,繼而耗時三年,精心改良研究,終使木鳶得以實際應用。
歷經三年,木鳶終得制成并啟用,不僅用于戰場偵查,還進行山體測量、風向判斷及通訊。其體積龐大,內設容人之位,以便更有效地傳遞情報。
據傳,木鳶的創造借鑒了現代螺旋槳原理,使古人“飛天”的夢想得以實現,標志著早期飛行嘗試的重要突破。
墨子不僅創造了木鳶,還發明了連弩車以供軍事之用。與木鳶側重于偵查不同,連弩車主要用于戰場上的攻擊行動。
據載,連弩車設于城墻,經人力操控,能一次發射六十余支大箭,小箭數量更是難以計數。
此裝備非一次性,箭矢射出后因尾部系繩可回收再利用。后世根據時代需求,會對連弩車進行不斷改良。
諸多現代影視劇中,常展現連弩車守城,萬箭齊飛的宏大場景,其設計靈感源自古代思想家墨子。
春秋戰國時,各國征戰頻繁,為適應戰場需求,軍事設備迅速發展并趨向成熟。
沖車為墨子所創,是一種威力巨大的攻城器械,主要用于進攻城池,其功能與連弩車截然不同,后者多用于防御。
車身全由金屬打造,分為五層,上四層士兵負責攻擊任務,而最下一層士兵則專注于保障沖車的持續前進。
幸運的是,當時金屬開采能力極為有限,這種車輛僅少數國家能擁有,否則城市毀滅將轉瞬即至。
墨子鍛造技藝精湛,更創制諸多軍事裝備。盡管墨學后世式微,但這些發明對后代的影響仍然極為深遠。
【墨家消失的原因】
墨家消亡之因,可歸為內外兩方面。內因在于墨家學說自身的局限,外因則是儒家勢力的排擠與壓制。
經上述分析可見,墨家學派顯著特點是重視實用性與科技,強調將理論應用于實際,展現出對實用技術和科學探索的高度重視。
墨家在諸子百家中獨樹一幟,它重實踐而輕理論,與其他學派相反。這觀念與統治者重視教化的需求不符,因此墨家從未被統治者視為主流學派。
墨家學說內含矛盾與空想成分,此乃學說通病,然墨家內部對立尤為顯著。
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即廣泛博愛世人,倡導以非對抗方式解紛。然而,對墨家信徒要求嚴苛,一旦犯錯,必受嚴懲,絕無寬宥余地。
墨子逝世后,墨家因內部矛盾分裂,形成三大學派。這些學派雖有共通之處,卻也各具特色。
一派為秦墨,主張弘揚墨家機械學,助力秦王一統六國。然秦國建立后,秦墨遭仇敵報復,終在歷史長河中銷聲匿跡。
另一派為齊墨,該派側重思想,近似儒家,周游各國,著書宣揚墨學,力圖說服君王采納,富有理想主義,但因脫離實際,后期發展亦遭摒棄。
最后一派乃楚墨,此派最為堅守墨家核心思想,秉持行俠仗義、扶弱濟困之道。然其不重傳播與著書立說,故影響范圍相對有限。
三派間互不妥協,持續內訌,為削弱墨家勢力不斷貢獻力量,加速其瓦解進程。
墨家與儒家并存卻互有微詞,墨家認為儒家不實用且禮節繁瑣,應廢除;儒家則指責墨家虛偽,雖博愛天下,但思想脫離實際。
在內外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墨家迅速衰落,其輝煌思想與偉大發明也隨之逐漸被人遺忘,深埋歷史之中。
思想需隨時代潮流變通,方能持久閃耀。墨家思想較儒家更顯僵化,缺乏創新,未能順應潮流,故未能成為主流思想。
同時,要實現成功,必須并重科技與理論的發展,兩者皆不可偏廢,只有兼顧并進,方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