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自2022年以來,全國已經完成醫藥、能源、工程等多個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2025年以來多個化學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相繼完成重組更名,化學加特別整理匯總化學相關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供大家參考。
重組后的化學化工醫藥相關全國重點實驗室
一、實驗室簡介
先進纖維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依托于東華大學,原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源于我國第一個化學纖維專業于1992年由原國家計委批準籌建,1996年通過國家驗收2003年起連續四次通過國家評估,其中2018年被評為材料領域“優秀類國家重點實驗室”,是我國纖維和紡織材料領域第-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為我國發展成為化學纖維生產大國并向纖維強國邁進做出重要貢獻。
先進纖維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為應用基礎研究實驗室,實驗室堅持目標導向、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面向國際前沿、國家需要,開展纖維材料的戰略性、基礎性、前沿性研究,突破高性能、高功能、高智能纖維材料極限制造關鍵技術,成為纖維材料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成纖維前沿研究的人才匯聚地、重大原創成果策源地、國際國內學術交流和合作中心。
實驗室面向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紡織產業科技創新的重大需求,在三個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組織了10余個創新研究團隊重點投入、聯合攻關。通過發揮團隊負責人的帶頭作用,以老帶新、理工結合、學科交叉,全鏈條設計、一體化實施,承擔了一大批國家和省部級重大科研任務,培養了一批學術與行業領軍人才,有力促進了纖維材料產業的結構轉型和技術升級,為提高我國國防安全和重大工程水平做出了重要貢獻。
實驗室根據研究方向和學科發展的需要,注重高層次創新研究隊伍建設,積極引進和培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優秀學科帶頭人和杰出人才,逐漸形成以纖維材料為特色的材料科學與工程高層次創新人才高地。截止2024年底,實驗室擁有固定人員170余名,年齡結構合理,其中35歲以下23人,占13.5%;35-45歲80人,占46.8%;45-55歲42人,占24.6%;55歲以上26人,占15.1%。
二、學術委員會
三、實驗室主任
四、研究方向
(1)高性能纖維與復合材料
· 高端碳纖維;
· 耐深空環境特種纖維;
· 有機高性能纖維;
· 無機高性能纖維。
· 纖維復合材料技術。
(2)功能纖維與綠色制造
· 民生纖維的功能化高值化;
· 化學纖維的綠色制造與循環再生;
· 生物源與生物基纖維;
· 生命健康纖維材料;
· 纖維材料智能制造先進系統。
(3)智能纖維與先端應用
· 成纖高分子設計用于雜化機制;
· 纖維基大模型;
· 智能雜化纖維及環境交互;
· 智能雜化纖維及人機交互。
五、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東華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國家“211工程”、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學校秉承“崇德博學、礪志尚實”的校訓,不斷開拓奮進,已發展成為特色鮮明的多科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學校的辦學歷史可追溯至1912年實業家張謇創辦的紡織染傳習所。1951年建校,時名華東紡織工學院。1960年,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1981年,成為中國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士三級學位授予權的大學之一。1985年,更名為中國紡織大學。1998年,被確定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等學校。1999年,更名為東華大學。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建設學科為“紡織科學與工程”。2022年,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學科新增“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
學校現有教職工2200余人,專任教師近1500人,其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專職院士3人,資深院士1人;國家級高層次人才80余人次;其他高級職稱教師近千人。入選“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2個,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紡織學院分別于2014年、2024年獲評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涌現出全國優秀教師、“最美高校輔導員”等一批先進典型。
材料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石,纖維材料更是國防軍工、國計民生、生態環保等領域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國家為了培養專業人才,解決老百姓穿衣問題,1951年,匯聚了全國十多家紡織優勢機構組建成立了華東紡織工學院;1954年,學科奠基人錢寶鈞先生(原華東紡織工學院校長)與方柏容先生向原紡織工業部建議設置化學纖維專業。恰逢國家提出發展化學纖維以解決棉糧爭田問題,建議立即得到批準。當年招收首屆54名化纖專業本科生,中國化纖學科正式創立;1991年“化學纖維”專業調整為“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1992年,我國纖維和紡織材料領域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纖維材料改 性國家重點實驗室”由國家計委批準籌建;1994年,以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化學纖維研究所、材料工程教研室和材料測試中心組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系全國最早建立的材料學院之一;世紀之交,上海紡專高分子教研室、原輕工業玻璃搪瓷研究所等相繼并入學院,學科體系日趨完善,平臺基地穩步發展,科研力量日益增強,人才培養卓有成效,文化建設與傳承豐富多彩,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成果豐碩,材料學科先后入選上海十大“重中之重”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ESI全球千分之一學科等,學院先后獲批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和專業博士學位授權等,為人才培養提供了高水平、雙通道的優質起點。
學院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注重師德師風建設。近5年,教師先后榮獲何梁何利獎、全國創新爭先獎、全國高校首批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等榮譽;高度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工程能力和國際視野的培養,創建博導班主任和企業家導師制度,建立了“準研究生”、“六個百分之百”和“需求導向,三鏈匯聚”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先后在挑戰杯、創青春等全國大學生比賽中獲獎20余項,榮獲上海大學生年度人物、上海市五四紅旗團委榮譽2000余項。迄今已培養優秀畢業生1.4萬余名。
學院高度重視文化傳承,打造以“錢寶鈞大師劇”、“錢寶鈞纖維材料獎”、“郁銘芳基金”、“蔣士成基金”為載體的文化育人體系,以錢寶鈞先生踐行一生的“五愛”精神為起點,以“不為一己 求安樂、愿作他人嫁衣裳”的奉獻精神為核心,起到引導人、激勵人、凝聚人、熏陶人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愛校榮校,扎根學科的意識和情感。
70年來,在東華材料人的努力中,我們一步一個腳?。河蓪I到學科、由系所到學院,由培養本 科為主到本研并重。在東華材料人的奮斗中,學院集體榮獲了全國工人先鋒號、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上海市勞模集體、上海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30余項榮譽稱號。新時代,東華材料人以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為統領,瞄準國際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結合新材料產業特色,聚焦高性能纖維與復合材料、功能纖維與智能材料、生物纖維與健康材料、先進玻璃與陶瓷材料、低碳技術與能源材料五大重點建設領域,匯聚一流師資,培養一流人才,開展一流研究,目標是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參考資料:
https://sklfpm.dhu.edu.cn/
https://cmse.dhu.edu.cn/main.ht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