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自2022年以來,全國已經完成醫藥、能源、工程等多個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2025年以來多個化學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相繼完成重組更名,化學加特別整理匯總化學相關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供大家參考。
重組后的化學化工醫藥相關全國重點實驗室
一、實驗室簡介
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2011年經科技部批準建設,2013年通過驗收,同年評估優秀,2018年評估良好。實驗室圍繞光相關的基礎科學問題,面向國家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和學科前沿開展持續深入的科學研究,定位新型可再生能源及下一代光電信息功能材料與器件,側重共性基礎科學與關鍵技術問題,實現原創性發現并推進產業技術。研究領域涵蓋有機聚合物發光材料與器件、有機聚合物光伏材料與器件、光纖及玻璃材料與激光器件、生物光電及成像診療等。
實驗室匯聚了我國光電領域的核心研究隊伍,現有固定人員83人,其中正高職稱64人,副高職稱9人,現任主任為中國科學院馬於光院士。經過十年建設,已建成一支高層次人才聚集、年齡結構合理、青年人才不斷涌現的多學科交叉、緊密合作的核心研究隊伍,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國家杰青14名、長江特聘教授7人、萬人計劃5人、“973”首席及國家重大研發計劃負責人7人、青年長江2人,優青9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實驗室8人多次入選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材料領域近年超過十分之一的高被引科學家是本實驗室的固定人員。實驗室培育和打造了一批高水平創新團隊,擁有1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2個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2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粵港澳聯合實驗室、1個廣東省創新科研引進團隊、2個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團隊。
實驗室承擔了15項國家科技部和基金委的重大科研任務,總經費5.16億元,包括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項目三項(均結題優秀)、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六項、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項目、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等,產出一批重大成果,包括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一項成果入選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的201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5篇論文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
實驗室在科學源頭創新方向取得了國際公認的學術成績,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增強了我國在新型顯示、綠色照明、智能光伏等基礎與前沿學科領域及其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實驗室正傾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以引領和支撐我國光電信息領域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可持續發展。
二、學術委員會
三、領導班子
四、研究隊伍
五、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是在原華南工學院相關傳統優勢專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歷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1952年華南工學院開設全國第一家橡皮工學專業和全國第一批硅酸鹽工學專業,1958年開設屬于全國第一批的金屬學與熱處理工藝及設備專業、高分子化工和化學纖維專業,1959年建立了全國第一家電子陶瓷專業。1978年經教育部批準成立材料科學研究所。1995年成立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08年成立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系,2012年成立生物醫學工程系,2020年成立光電材料與器件系,形成了學科更完整、綜合實力更強的新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學院現設有6個系(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無機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電子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生物材料系、光電材料與器件系);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7個省部級教學科研平臺;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教學實驗中心);1個國家級光電材料與器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學院擁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和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是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材料學科ESI全球排名進入前千分之一(2024年5月0.122‰);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2017年入選“雙一流”學科建設名單,2022年入選第二批“雙一流”學科建設名單;2個專業學位類別:材料與化工(碩士、博士)、電子信息(博士);4個本科專業: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教育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和廣東省名牌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教育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和廣東省重點專業,含無機非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類全英創新班、材料類創新班)、功能材料(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生物材料。學院目前在讀學生共325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82人,碩士研究生1172人,本科生1499人。1人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7人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
學院現有教職工288人,其中專任教師199人,正高106人,國家級人才50人,兩院院士6人(含雙聘1)、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領軍人才19人、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優秀青年人才26人、教育部跨/新世紀優秀人才31人、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12人等。學院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2個,教育部創新團隊4個,科技部創新團隊2個,“973計劃”首席科學家7人,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9人。此外,學院還聘請了十幾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為學院的顧問教授或兼職教授;與美國、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相關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與交流關系,每年出國(境)進修學習或合作研究近百人次。
學院教學育人條件優越,近5年獲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4項。共擁有教學和實驗室面積約3.8萬平方米,完備先進的教學與科研儀器設備約2.6萬臺,總價值約8.11億元,能夠充分保障各層次學生得到系統的實驗訓練和全面的綜合素質培養。
學院科研實力與成績突出,先后獲得國家、省部級各類科研獎勵100余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教育部科學技術獎6項、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17項等)。2018-2023年, 學院發表三大索引論文約10259篇,申請專利2450件, 授權2130件,經費16.75億元,各項科研成果位居學校前列。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一直秉承優良學術傳統,努力為全院師生營造良好工作環境和學習氛圍,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與文化傳承等各項事業不斷取得進步,已為國家培養了上萬名材料專業人才。目前,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正在為建設“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材料領域教育與研究機構”而不斷努力,必將為中國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科學進步與產業發展不斷做出新的貢獻。(2024年6月17日更新)
參考資料:
https://www2.scut.edu.cn/skllmd/
https://www2.scut.edu.cn/material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