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很多初中生來說,物理中的浮力問題就像一團迷霧,讓人摸不著頭腦。遇到相關題目時,常常感覺無從下手。別著急,今天咱們就通過一道經典的浮力習題,一步步拆解,幫你理清思路,讓浮力難題不再可怕。
先來看題目。
咱們一步一步來分析。
首先,要算 A 受到的浮力。當 A 上面放著 B,且 B 恰好浸沒在水中時,A 和 B 這個整體是漂浮在水面上的。漂浮狀態下,整體受到的浮力就等于整體的重力。那先算整體的重力,B 的質量是 0.9 千克,根據重力和質量的關系,能算出 B 的重力。A 是正方體,棱長 10 厘米,能算出它的體積,雖然不知道 A 的質量,但咱們知道整體漂浮,所以 A 受到的浮力就等于 A 和 B 的總重力。這樣,第一個空的答案就能算出來啦。
接下來算 A 的密度。剛才算出了 A 受到的浮力,根據浮力的原理,能知道 A 排開水的體積。又因為 A 是正方體,它的體積好算,再結合 A 受到的浮力和排開水的體積,以及漂浮時重力等于浮力這些關系,就能算出 A 的質量,有了質量和體積,A 的密度就不難求出來了。
再看最后一問,把 B 放入水中,A、B 靜止后水對容器底部壓強的變化。壓強和水的深度有關,那就要看把 B 放入水中后,水面高度是怎么變化的。在圖甲狀態時,A 和 B 整體排開了一定體積的水,到圖乙狀態,A 和 B 排開水的總體積變了。通過分析 A 和 B 在兩種狀態下的沉浮情況,算出排開水的體積變化量。因為容器底面積是知道的,根據體積和底面積的關系,就能算出水面高度的變化量。而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和水的深度有關,有了深度變化量,壓強變化量也就算出來了。
孩子們在做這類浮力題的時候,關鍵是要理解物體的狀態,是漂浮、懸浮還是下沉,每種狀態下浮力和重力的關系是不一樣的。然后根據題目給的條件,像物體的質量、體積、密度這些信息,一步一步去推導。多做一些類似的題目,總結解題的方法和思路,遇到新題的時候就不會慌了。
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很多同學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尤其是像浮力這樣比較抽象的知識點。做錯題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得從錯題中吸取經驗。研究錯題是提升物理成績的關鍵環節。每一道錯題都是一次查漏補缺的好機會,它能清晰地反映出我們在知識掌握上的薄弱點。
當我們認真分析錯題時,就能知道是概念理解不清,還是解題思路出現了偏差。只有找到了問題的根源,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如果只是盲目地刷題,而不重視錯題,同樣的錯誤可能會一犯再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