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川 來源 | 品牌頭版
2025年3月6日,京東發布的最新財報又讓股價再攀新高。
數據表明,2024年京東凈利潤達446.60億元,同比暴漲92.03%;營收突破1.16萬億元,增速跑贏行業均值。
然而,在這份亮眼成績單背后,一場組織變革也在悄然發生著。
2025年3月18日,京東集團的一紙公告震驚行業:宣布撤銷成立多年的集團品牌部,將其職能并入市場營銷部下屬的平臺營銷部。
隨后又有京東內部人士辟謠稱,品牌部規模較小,一般負責品牌形象物料的規范和審核等工作。此次調整不算撤銷,而是將其劃歸到零售業務之下。
這一舉動,被外界解讀為劉強東“及時止損”的戰略選擇,同時也揭示了電商巨頭在存量競爭時代的生存法則。
在這場變革中,麥當勞中國前CMO須聰的命運轉折,反倒成了觀察京東戰略轉向的絕佳切口。
楊笠事件的“蝴蝶效應”
2024年雙十一期間,京東因代言人楊笠而陷入輿論漩渦。
她以言辭犀利著稱,此前因被質疑“挑撥男女對立”而引發爭議。
其代言的京東廣告片一經發布,迅速成為了全網批判的靶心。
不僅讓京東直接損失超過千萬,更可怕的是,品牌形象受損的同時,還有大量用戶流失。
圖源:小紅書@獵風人Patrick
不曾想,時任京東零售市場營銷部負責人的須聰,也在這場輿論風暴中成了眾矢之的。
彼時的她在京東剛上任半年,被集團寄予著厚望。
因為她的過往履歷甚是光鮮亮麗:除了曾是麥當勞中國首席營銷官(CMO)外,還先后任職于聯合利華、百事食品、柯達中國、飛利浦亞太、匯豐銀行等頭部公司。
圖源:小紅書@AI職場云泥
就在楊笠事件之后,須聰的職位也悄然發生變動:從手握數百人團隊的市場營銷部負責人,居然“升遷”到了僅有數人的集團品牌部。
按照當時的說法,其職位調動或與洶涌的輿情相關,但也一直沒有得到準確的驗證。
這或許更像是一場“止損手術”,品牌部被當成了矛盾緩沖區,僅此而已。
然而,該事件的余波威力出乎意料的大;這不足十人的團隊,在洶涌的負面輿情面前,就顯得捉襟見肘了。
再者,品牌部原本承擔消費者洞察和危機公關職能,但在AI技術能夠實時監測50萬+社交媒體節點,并自動生成輿情應對方案后,傳統的人工團隊就更顯得冗余了。
也正是這場風波的出現,加速推進了京東的決策進程。
如今京東品牌部被調整到零售業務,須聰的具體職位、匯報對象均未明確公開,去向也已成謎。
據悉早年間的京東零售等部門,也都經歷了裁撤和改制。
這次品牌部并入平臺營銷部后,原團隊成員將直接參與促銷、流量運營等前線作戰,而不是聚焦品牌傳播的后方策劃。
如此看來,品牌部的調整,就可以理解為京東“組織瘦身”戰略的延續了。
傳統品牌部的黃昏
京東2024年的財報固然喜人,但看似亮眼的業績背后,是京東對成本控制的極致追求。
數據集顯示,其營銷費用占比從2023年的4.5%已降至3.8%,而技術研發投入占比卻從2.5%提升到了3.2%。
京東的選擇,折射出了整個行業的焦慮。數據顯示,中國電商GMV增速已從2021年的7.7%放緩至2025年的7.3%。
可見傳統粗放擴張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京東需要經歷一場反內卷之戰。
曾幾何時,品牌部是各個企業的門面擔當,可如今卻成了包袱。
受困于增長瓶頸之下,作為“燒錢大戶”的品牌部,因其廣告投放、創意內容等成本難以量化,已與京東“降本增效”的核心目標背道而馳了。
除了京東,在2024年8月,蕉下裁撤了品牌部,將市場部并入銷售部;資生堂、雅詩蘭黛等國際巨頭,也相繼縮減營銷預算。
電商巨頭這種轉變的背后,其實是消費者需求在劇烈變化。
據《2025中國電商白皮書》報道,傳統品牌管理模式的成本收益率(ROI)已從2021年的1:3.2降至2024年的1:1.8,而直播電商的ROI卻高達1:5.7。
不能用舊時代的弦去撥新時代的鐘。
圖源:小紅書
品牌部的收縮不是消亡,而是營銷范式的迭代和更新。
京東的動作與阿里拆分淘天集團、拼多多加碼“百億補貼”形成了鮮明對比:砍掉“務虛”的品牌投入,All in“務實”的流量戰場。
此次調整中,接替須聰的宋旸是京東老將:他在京東科技主導的業務貢獻了集團重要營收,且直接向副總裁邵京平匯報。
這一人事變動凸顯了京東“內部培養優先”的戰略轉向。劉強東在2023年曾強調回歸創業文化,而品牌部的規劃,或是這一理念的具象化體現。
“直男電商”的突圍
京東的調整,也與核心用戶畫像密切相關。數據顯示,京東男性用戶占比超60%,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這種“直男偏愛”,源于三大基因:
首先是京東物流的次日達、當日達服務,契合了男性用戶“速戰速決”的購物習慣;
其次,3C數碼、家電等高客單價商品的自營正品保障,讓男性用戶愿為“安心”買單;
最后,男性用戶一旦養成購物習慣,輕易不愿切換平臺,即使其他平臺價格更低。
這種用戶粘性,既是京東的優勢,也是其必須突破的局限。
圖源:小紅書@京東快遞
近年來,京東的下沉市場和女性用戶增長速度,已經明顯放緩。
對比女性用戶均超55%的拼多多和抖音電商,這一差距在服飾、美妝等高利潤品類尤為明顯:
2024年,京東美妝GMV增速僅為12%,而同期抖音電商增長卻達到了76%。
可見,品牌獨立性反而成了破圈的桎梏,所以京東才需要更靈活的營銷策略。
恰逢京東加速"去性別化"的關鍵節點,調整品牌部正好可以釋放資源,為深耕細分場景做準備。
圖源:京東
與此同時,電商行業已經開始從“人力驅動”向“技術驅動”轉型,競爭對手的動向更能印證這一趨勢。
比如阿里拆分淘寶天貓為三大行業單元,拼多多將百億補貼與算法推薦深度綁定,抖音電商通過短視頻內容與直播互動重構用戶決策鏈路......
如果堅持固守傳統品牌管理模式,那么京東將在“算法戰爭”中陷入巨大的被動當中。
為此,京東已經在即時零售領域與美團、餓了么開啟了貼身肉搏戰。
另外就是在3月18日,京東正式宣布推出“京創雙百計劃”,以構建全域內容生態。
預計投入超20億現金扶持中小品牌,目標是讓10萬商家成交量同比增長超100%。
在變革中尋找確定性
從楊笠事件的輿論危機,到品牌部的架構調整,京東的這場組織變革,本質上是一場“刮骨療毒”。
向內看,砍掉低效部門,將資源投入技術、物流等核心戰場;
向外看,用數據驅動取代經驗主義,讓品牌價值沉淀在用戶行為中;
向未來看,在"她經濟"與"Z世代"的雙重沖擊下,京東正在試圖重構"品牌"的定義。
而這,既是整個電商行業從“規模擴張”到“精益運營”的范式轉變,也是AI技術對傳統商業邏輯的降維打擊,更是巨頭們在存量市場中尋求突圍的必然選擇。
總之,對于京東而言,這場變革也才剛剛開始。
本文首發于品牌頭版(ID:ceozhiku)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