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大公報再次發表文章,標題名稱為《停止交割,切勿因小失大》,雖然未直接點名李嘉誠,但結合近期其宣布的長江和記實業(長和)擬將包括巴拿馬運河港口在內的43個港口資產出售給美國貝萊德財團的背景,文章的指向性十分明確。
文章提及“停止交割”,并警告企業不要“因小失大”,顯然是對李嘉誠此次交易的強烈反對態度。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大公報已連續發文批評該交易,指該交易“漠視國家利益”,忽視“民族大義”,并被國務院港澳辦轉載,進一步強化了其背后的官方含義。
香港方面在經濟事務上通常遵循市場自由原則,直接影響私人企業交易的可能性較低,除非涉及國家安全等極端情況。
從目前官方的態度來看,李嘉誠的交易毫無疑問涉及到他國家利益,甚至有可能涉及到國家安全。
大公報、港澳辦、香港兩任特首都對此事給予了極大關注,其中大公報多次批評李嘉誠,此次更是直截了當地發出警告:停止交割。
大公報也對李嘉誠提出了警告,如果其執意這么做,會遭到國人唾棄,背上“賣國”罵名。
言外之意,李嘉誠是否會背上“賣國”的罵名,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交易的最終走向,即是否交易。
目前,內地和香港部分網民已通過網絡表達憤怒,認為該交易損害了中國對外貿易和在“一帶一路”中的利益。
李嘉誠的交易該沒有最終確定,如果李嘉誠堅持推進交易,這種負面標簽可能會在部分人群中持續發酵,甚至被寫入歷史敘述,就像2015年“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批評一樣揮之不去。
從李嘉誠的角度來看,他面臨“騎虎難下”的局面。
從商業角度上看,228億美元的交易對長和方面是商業上的成功之舉,能大幅回籠資金,緩解公司股價多年來低迷的壓力。
海外港口資產的出售也符合他近年來的戰略—剝離高風險資產,轉向更穩定或更具增長潛力的領域。尤其是在中美博弈加劇、特朗普揚言“收回巴拿馬運河”的背景下,他出售這些地緣敏感資產可能是避險之舉。
另一方面,官方已經定調,反對李嘉誠的這次交易。
如果李嘉誠不停止交易,不僅可能面臨背負賣國的罵名,還可能招致更嚴重的后果:被動停止。
他該何去何從?
①停止交易:這將平息當前風波,避免背上“賣國”罵名,同時也有利維護國家利益。
但代價是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信譽問題——與貝萊德財團的協議可能涉及違約賠償,且長和國際投資者可能質疑其決策穩定性。
②繼續推進:堅持交易能保住商業利益,符合其一貫的“在商言商”邏輯,保證其最大獲利性。
但可能會激化矛盾,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進一步下跌,背上“賣國”罵名。
③折中方案:李嘉誠或可嘗試與各方溝通,調整交易結構。
比如保留部分關鍵港口的控制權,或引入中資企業參與,維護國家利益的同時,盡量減少個人經濟損失。不過,時間緊迫,操作難度極高。
李嘉誠現年96歲,其商業帝國已逐步交棒給兒子李澤鉅。
此次交易涉及由他親自參與談判,顯示其仍掌控大局。
個人看法,他可能會權衡家族的長期利益而甘愿背上罵名。歷史上,他曾多次在爭議中選擇低調撤退(如2015年后加速撤資內地),獲取利益的最大化。
眼下,他可能先保持沉默,觀察風向,同時私下斡旋。
目前來看,李嘉誠若不調整策略,確實可能在歷史上留下污點和罵名,但作為商界大佬和其一貫的作風,他的最終決策擇恐仍會以利益最大化為導向,但同時避免徹底撕破臉的局面。
此刻的李嘉誠,可能正在苦思冥想應對之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