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心?
人心有時候就像天地一樣廣闊,它無遠弗致;
人心有時候也像塵埃一樣渺小,它卑微至極。
所以毛主席在《心之力》一文中才會說:“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細微至發梢,宏大至天地”。
心即“宇宙”,其實是在說心胸之廣闊、心靈之廣大;
心至“發梢”,其實是在說心胸之狹小、心靈之虛無細渺。
人心無處不在,人心又似乎虛無縹緲、無所寄托,但它卻又確確實實地存在著,我們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由它散發出來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以及愛恨情仇。
人們常說:人心難測,海水難量。
海水之所以難量,那是因為海水太多、人太小,我們找不到測量它的工具。
人心之所以難測,那是因為人心比大海更廣闊、更繁雜,我們同樣找不到測量它的工具。甚至很多人都無法發現它的存在,或許這便是所謂的燈下黑吧。
如何才能看到人心、認清人心呢?
海水雖然難量,但它終歸重不過地球;
人心雖然難測,但它終歸大不過天道。
只要我們能夠認識天道,我們也就可以從更高的維度去全面的認識人心。
什么是天道?什么是道?為什么說心即是道?
人們若想認識天道、認識人心,就只有以道識心,或者以心識道。
所謂道即現實、道即萬物,萬物皆道,我們可以借物喻道、以物論道,這便是所謂的“格物致知”。
當人們心中有了萬物的知識,也就相當于心中有了道。
人心是己,萬物是彼;人心在己,天道在彼;懂人心、明天道,便可以真正做到知己知彼。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大道衍生出一切,當然包括萬物、也包括人心。人心終歸大不過天道。
所以道生萬物、道生人心、道生一切。所以道即萬物、道即人心、道即一切。所以心即是道。所以,不識道,不足以識人心;不識人心,也不足以識道。
大道之廣,孕生萬物;人心之廣,包容萬物。
大道至微,不離萬物;人心至微,映照妙理。
人們常說:伏羲一畫開天。
什么是天?伏羲如何一畫開天?
天是天道。開天,就是開天道,就是認識天道、認識道。
伏羲一畫開天,其實就是伏羲一畫開天道。
什么是天道?天道就是道。什么是道?
易經有云:“一陰一陽之謂道。”
道德經也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
這兩句話其實就是在說:道就是陰陽,陰陽就是道。有陰有陽就是道,陰陽合一就是道。孤陰孤陽不是道,缺陰少陽不是道。
萬物負陰而抱陽,其實就是說:萬物既不能缺少陰,也不能缺少陽。世間萬物,孤陰孤陽者必然難以生存。
所以,伏羲一畫開天,其實就是伏羲一畫開天道,也可以說是:伏羲一畫開天分陰陽。
伏羲一畫開天分陰陽,陰陽再分陰陽就變成了四象,四象再分陰陽就變成了八卦,這便是伏羲八卦的由來。
伏羲八卦再分陰陽,就變成了周易的文王六十四卦。
伏羲、周易、易經、六十四卦的核心都是陰陽。
什么是陰陽?萬物負陰而抱陽,萬物皆含陰陽。
一上一下是陰陽,一左一右是陰陽,一前一后也是陰陽;
一利一害是陰陽,一損一益是陰陽,一得一失還是陰陽;
一善一惡是陰陽,一美一丑是陰陽,一難一易更是陰陽;
一成一敗是陰陽,一真一假是陰陽,一實一虛仍是陰陽。
萬物不僅僅只有一對陰陽,而是有無數對陰陽。不僅萬物有陰陽,人心也一樣有陰陽,就連天道本身也分陰陽。
任何相對而存在的概念都是陰陽。陰與陽合一,便是得道、在道和有道。有多少對陰陽,就會有多少個道。所以,“道”有無數個。所以,老子才會說:“道可道,非常道”。
人心也分陰陽,人心陰陽合一也是道。所以,人心也常常會相互矛盾著、糾結著、對立著,這恰恰正是“心即是道”的正常表現。只不過有些人能夠駕馭己心,有些人不懂得駕馭而已。
什么是人心?道可以分陰陽,人心也可以分陰陽。人心的陰陽是什么?
人心的陰陽就是魂魄。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魂一魄方為人。
魂是陰,魄是陽,所以世間才會有陰魂和陽魄的說法。
如果扯下靈魂魂魄的神秘面紗,你就會發現:所謂魂魄其實就是靈魂,靈魂其實就是人心。所以,魂魄也可以叫做心魂和心魄。
心魂守護于內,心魄馳騁于外;二者各有各的功用。人的心靈就像一棵大樹一樣,我們也可以把它看成一個普通的生命體——心魂就相當于樹根,心魄就相當于枝干和樹葉。
大樹若想茁壯成長,樹根和枝葉都是不可或缺的。人心也一樣。
講到這里,你首先要明白一點:人心就是靈魂,靈魂就是魂魄,人心也是心靈,人心更是精神,人心還是意識。之所以有這么多不同的叫法,那只是因為不同的人觀察它的角度不同、對它的叫法不同而已。
不論是哪一種對心靈的看法,假如人們不能對心靈繼續進行細分和歸納,那又有什么意義呢?人們只會仍然對它一頭霧水。
正所謂:知行合一。心靈的價值與意義不是讓我們坐而論道、紙上談兵的,而是需要每一個人在漫長的實踐行動中慢慢體悟的。大道也是如此。
換句話說就是:心和道的關鍵,不在“知”中,而在“行”中。我們只有在行動實踐中才能體會到什么是真正的道。人心也是如此。
人心不付諸行動,就僅是幻想而已。
道分陰陽,心分魂魄。陰陽再分陰陽,是四象;四象再分陰陽,是八卦;魂和魄也可以再分陰陽。
魂字再分陰陽,就叫做神靈。所以才會有神魂和靈魂的叫法。于是也就有了心神和心靈的說法。神魂是陽,靈魂是陰。神魂就是我們常說的心神,靈魂就是所謂的心靈。
心靈雞湯就相當于靈魂雞湯。那些打動了心靈的話語,就是觸及打動了靈魂。
魄字也可以再分陰陽,陽魄在明,陰魄在暗。那些宣之于口、示之于眾的想法與理念,就叫做陽魄;那些隱藏于內心深處的信念與決心,就叫做陰魄。
當然這些都只是人們對人心的陰陽劃分方法而已。幾千年來,我們還有很多其它的劃分方法。
比如:三魂七魄,就是把魂字分成天地人三魂、把魄字分成七魄。
靈魂就是人心,所以人心也叫做心魂和心魄。
心魂一分為二,就是神魂和靈魂;心魂一分為三,就是天魂、地魂和人魂。它們其實都是一回事,不要因為那么多迥異的名詞而迷惑了雙眼。
以陰陽理論來看人心,就是魂魄,就是心魂和心魄,就是陰魂和陽魄。
以五行理論來看人心,就是神魂意志魄。你也可以叫它:心神、心魂、心意、心志和心魄。五行對應五臟,所以才會有“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的說法。
在五行理論中,雖然也有神字、魂字和魄字,但是這些文字的內涵與陰陽理論中的魂魄內涵是不一樣的。這一點最好不要混淆,它們實際上是兩套理論,但是它們所描述的又都是人心。
然而,描述人心的理論卻不僅僅只有這些。儒道佛三家都對它們進行了繼承和發揚。
儒家將之進行了進一步簡化,于是孔子就把人心陰陽五行理論中的“魂和魄”說成了“心和意”。我們所熟知的成語“一心一意”、“三心二意”,皆源于此。
孔子說:“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誠其意、正其心,其實就是使人能夠魂魄不離、一心一意的做事情。
孔子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致知,就是得到知識,提高認知;
格物,就是認識物,其實就是借物喻道、以物論道,道生萬物,萬物皆道。我們在認識萬物的實踐中,自然就能悟道。
格物致知,其實就是指我們要從萬物之中,學以有知、思以有知、行以有知。
正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一花一世界,其實就是以花觀世界。在萬物花葉草木之中,皆蘊含著菩提道果、以及世界本源大道。
這個世界無非就是人與萬物。人有心,萬物有道。道分陰陽,心分魂魄。
儒家把“魂和魄”簡化成了“心和意”,所以要一心一意;
佛家把“魂和魄”簡化成了“心和性”,所以要明心見性;
道家把“魂和魄”簡化成了“心和念”,所以要執念而行。
但是我們要明白一點,它們所講的東西,其實都是人心。
心魂、心魄、心意、心性、心念,這些詞語我們哪一個沒有聽到過呢?但是又有哪一個人真正明白它們的內涵了呢?
現代靈魂學就是要讓我們能夠全面理解心靈的構造。心靈的構造,就是大道的構造。心與道就是這樣連通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