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高、福利好、不加班,招聘不看學歷不看能力,只看膚色......把西方政治正確貫徹到底的歐洲動力電池企業北伏(Northvolt)宣告破產。
01
北伏為什么失敗呢?
是融資不暢嗎?
不,8年來,企業融資了1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86億,是歐盟成立以來獲得融資最多的創業公司之一,投資者來自大眾集團、高盛、貝萊德等產業界、投資界巨頭。
是沒訂單嗎?
不,在北伏創業初期,工廠都還沒建好的時候,大眾、寶馬等歐洲車企就紛紛送上幾十億大單,到2022年北伏累計收到550億美元的訂單。
是創始人不行嗎?
不,兩位創始人是原特斯拉的高管,都是馬斯克的核心管理層成員,是妥妥的行業老手。
有錢、有訂單、創始人有能力,這樣的企業,為什么還會破產呢?
02
我們把時間撥回8年前。
2016年,原特斯拉副總裁彼得·卡爾森(Peter Carlsson) 拉著同為特斯拉高管的保羅·切瑞蒂(Paul Cerruti)一同在瑞典創立了北伏(Northvolt),兩人在特斯拉任職期間都是分管全球供應鏈管理相關的業務。
彼得·卡爾森
北伏自成立以來就備受矚目,連年獲得大筆融資,8年來累計融資150億美元,是歐盟成立以來獲得融資最多的創業公司之一,投資者來自大眾、西門子、高盛、貝萊德等產業界、投資界巨頭。
在工廠還沒蓋好的時候,大眾、寶馬等歐洲車企就送上幾十億的大單子,到了2022年,北伏累計收到550億美元的訂單。
在企業運營過程中,歐盟也給予了最大的政策支持。
Northvolt官網:宣稱要讓燃油成為歷史
為什么北伏如此光芒萬丈呢?
那是因為它是歐洲全村人的希望啊。
燃油車轉型為電動車,是歐洲的經濟戰略。
而動力電池是電動車最核心的技術,放眼世界,那時只有中國、韓國、日本能造出來。
為了不被卡脖子,歐洲急需一家企業來扛起動力電池這桿大旗。
北伏就在這樣的環境下誕生了。
中國有寧德時代,歐洲有北伏!
“歐洲寧德時代”,這是歐洲產業界對北伏寄予的厚望。
03
那這樣一家明星公司,是怎么被霍霍掉的呢?
首先在工廠選址上,北伏創始人卡爾森選在了位于北極圈附近的港口小鎮謝萊夫特奧。
這里氣候寒冷、人口稀少,毫無制造業基礎。
這就導致工廠在本地根本招不到熟練的工人,就算開出高工資,也沒多少人愿意拖家帶口來上班。
卡爾森為什么要把工廠選在這里呢?
答案就是——為了迎合歐洲的政治正確。
謝萊夫特奧在歐洲是出了名的環保旅游小鎮,做動力電池不就是為了環保嗎?偉大的環保事業牽手聞名遐邇的環保小鎮,絕配。
北歐極寒之地謝萊夫特奧的電池工廠
其次在用人上,北伏就像是聯合國。
在企業內部,有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員工,膚色也是極其平均,歐洲的白左們挑不出一點毛病。
這樣做確實是符合政治正確了,但員工們文化、語言、習俗各不相同,這些人在一起,別說工作了,連正常溝通都難。
最后是在技術路線上,北伏提出“閉環制造”的概念,就是通過回收廢舊電池來獲取生產動力電池的原材料,這樣就不需要開采新礦山,變廢為寶,超級環保。
概念非常偉光正,但問題是造不出來啊。
任何技術都需要時間和經驗迭代積累,北伏毫無技術基礎,上來就搞高大上的技術,能實現才怪呢。
這就像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連小學都沒上,就喊著要參加高考讀清華北大。
真的是“又菜又愛玩。”
04
寧德時代創始人曾毓群曾經一針見血點評歐美造不出好電池的原因:
“他們的設計是錯的、工藝流程是錯的、設備是錯的。”
把150億美元燒完的北伏雖然沒有完成歐洲人的環保夢想,但也不是沒有貢獻。
北伏給自家員工開出高工資、高福利,創業8年,6000多名員工分布7個國家,也拉動了不少當地消費。
錢沒有消失,只是從大眾、西門子、高盛等巨頭手里轉移到打工人的工資卡上。
這樣一想,北伏是不是也完成了一次財富再分配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