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32歲的中國女科學家在國際科學界引起了轟動!她就是同濟大學的莊曉瑩教授,憑借在科研領域的杰出成就,斬獲了德國著名的索菲亞·科瓦列夫斯卡婭獎,獎金高達165萬歐元,折合人民幣約1300萬!這一消息瞬間點燃了網絡,大家紛紛為這位年輕有為的科學家點贊。
莊曉瑩出生于1983年,上海郊區的她從小就對理科展現出濃厚興趣。在那個女生學理科相對較少的年代,她憑借堅定的信念和出色的成績,在高考后順利被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專業錄取。在人才濟濟且男生占優勢的土木專業,莊曉瑩的表現堪稱驚艷,連續三年獲得獎學金,畢業時還榮獲優秀本科論文獎。之后,她獲得同濟大學免試入學機會,攻讀隧道與地下建筑工程的碩士學位。
2007年,莊曉瑩前往英國排名第六的杜倫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選擇巖土工程作為博士專業。留學期間,她的論文幾乎年年獲獎,很快在英國工程計算力學協會小有名氣。博士畢業后,她又到挪威科技大學結構工程系做計算力學、巖石力學方面的研究工作。
2015年,對于莊曉瑩來說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這一年,她憑借在新型納米復合材料研發及其在土木工程中應用的研究成果,從眾多優秀青年學者中脫穎而出,成功斬獲索菲亞·科瓦列夫斯卡婭獎。這個獎項每兩年頒發一次,旨在支持和吸引全球35歲以下的優秀青年科學家在德國開展前沿課題研究,創立并領導自己的研究團隊和實驗室,其含金量極高。
面對德國給出的優厚條件以及良好的科研環境等誘惑,莊曉瑩沒有絲毫猶豫,毅然選擇回國。回國后,她回到母校同濟大學擔任地下建筑和工程系講師,后來成為副教授和碩士生導師。她不僅致力于培養建設家鄉的人才,還繼續在計算力學和巖石力學領域開展科研工作。
莊曉瑩的研究成果具有極高的價值。她研發的新型納米復合材料,不僅填補了我國在土木材料方面的空白,還因其抗沖擊、耐腐蝕等特點,在航空、汽車等民生領域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例如,她研究的纖維材料,有望應用于混凝土中,提升混凝土的性能;自修復材料的研究成果,能讓混凝土在產生小裂縫時自行修復,大大增加混凝土的壽命。
莊曉瑩的選擇展現了她深厚的愛國情懷和對祖國科研事業的熱愛與奉獻精神。在這個充滿誘惑的時代,她不忘初心,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位科學家的擔當。如今,莊曉瑩依然活躍在科研和教學一線,她的故事激勵著無數年輕人投身科學事業。相信在她的帶領下,她的研究團隊一定能取得更多突破性的成果,為我國的科研事業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