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失控的責罵,不過是無能狂怒。
來源 | 醫脈通
作者 | 亦一
你還記得自己第一次進手術室的樣子嗎?
這是一位醫學生的記錄——
今天是去手術室的第一天,之前考試都考過無菌操作,但一到手術室就全忘光了。手忙腳亂的穿手術服和戴手套都違反了無菌原則,被手術室護士訓了一頓,自己上不了臺,只能遠遠的站在旁邊觀看老師做手術。在旁邊也只敢老老實實站著,動也也不敢動,生怕被罵沒有無菌觀念。老師要我干啥也聽不清楚,腦子完全宕機,整個人局促不安,像個傻子一樣杵在那里。一些低級的錯誤一直在犯,一直在被罵。好難過,我快碎了,我該怎么辦?我已經開始害怕下一次進手術室了……
被罵被訓、惶恐不安、提心吊膽……這種撲面而來的窒息感,大家應該并不陌生。哪怕是走過學生時代,進入規培甚至是當上了醫生,在職業初期,這樣的陰影也一直如影隨形。
“年輕時跟著做手術,被罵是常有的事。還記得第一次上臺,簡直被罵成狗,哪怕現在是主治了,手術時被主任罵也是家常便飯。”一位三甲醫院的外科醫生無奈的表示。
在網上,關于此類話題的討論,大家極其共鳴。一位醫生在網上分享到,在手術中被罵太過司空見慣。比如他跟著主任上了一臺小兒 腦膜瘤 手術,因為很多腦膜瘤就跟煮熟的蝦滑觸感一樣,表面Q彈且滑溜,夾不到好位置或不熟練的話就是會滑走,這個時候就會被主任罵:
“這樣扒著會不會,怎么老是滑走”
“一點都幫不上忙,你就是個看客”
“博士三年都學什么了,這么簡單的都不會”
“怎么老扒不好,真想捅死你”
“知道你水平差,沒想到有這么差”
相關評論區下,大家都分享起自己的遭遇,一個個心酸評論背后都是一副被罵怕的苦命模樣。甚至有些護士,受不了常常被罵的高壓環境,最終不得不無奈離職遠離是非之地。
圖源:網友評論
在業內還流傳起這樣一個段子——
“新人如何快速適應手術室環境?”
“多挨罵就好了。”
因此,在調侃聲中,持續拉鉤、永久站立,時常挨罵,構成了最初的醫生生活。
醫生做手術,為何要罵人?
做手術和罵人,完全應該是兩種對立的狀態和情緒,它們之間為何能扯上關系呢?
知名醫學博主、四川省腫瘤醫院胃腸外科主任醫師鄭陽春曾對此問題展開了討論分析,他表示,外科醫生并非無事生非的人,只要大家都專業、敬業,手術配合流暢、順利,沒有外科醫生會無端發飆!但是,如果手術配合有失水準,影響手術質量,危及手術安全,任何有責任心,嚴謹、負責的外科醫生都不會無動于衷!
他認為,外科醫生對手術團隊的低要求就是對手術質量的不負責,外科醫生對拙劣配合的容忍就是對病人和家屬性命相托無限信任的辜負!
如果躺在手術臺上的是你的親人,當看到手術助手很生疏愚鈍,主刀醫生要不斷糾正、提醒時,當看到器械護士很不熟練、遞送東西總不到位,巡回護士準備物資總要催促時,當看到手術醫生正要止血,麻醉肌松卻不給力術野根本無法顯露時,你作何感想,會不會連動手打人的心都有了?
在醫療管理制度中,規定手術臺上是主刀醫生負責制,只要手術需要,主刀醫生可以調用手術室所有資源,可以批評手術團隊任何人,實際上,這不是權力,而是沉甸甸的責任!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疼痛科副主任醫師岳劍寧也曾說道:“手術臺上醫生罵人,有時候他也不是故意的,就像我平常脾氣特別好,但是如果手術不順利,讓助手醫生遞個東西,他又給我遞錯了,這個時候砰的一下火就上來了,我就會罵他,其實罵完之后心里也會覺得過意不去。大部分醫生,在手術臺上發火,他一定是為了病人,發火從另一個角度也是醫生敬業愛崗,是對病人負責的一種表現。”
對此,一位麻醉醫生表示:“其實在手術中,因為器械護士配合不好或手術助手跟不上主刀節奏,影響手術進度而被責罵的情況并不少見。不過一般主刀也只是一時心急,罵一兩句就結束了。被罵的人大多也能理解,不會怒氣沖沖的反駁,也不存在記恨的情況。因為大家都知道,主刀也是對事不對人,而且在一臺手術中,主刀承受的壓力是最大的,大家也能相互理解。”
不過,他還提到,對于那種脾氣本來就差,動不動就謾罵不止的主刀醫生,他們也很是無奈,很多手術室護士都不愿意和這種醫生搭臺。
從與一些醫護的交談中,包括網上的言論可以看出,在性命攸關的手術臺上,特別是在突發意外情況時,如果助手或護士配合掉鏈子,影響手術節奏的話,他們被罵也不會覺得內心多么委屈,因為他們自己已經意識到自己沒有做好,對主刀、對病人有愧。反倒是一些無傷大雅的小問題被揪著不放,窮追不舍的責罵、粗鄙不堪的用詞,會令人無比惱火。
情緒失控的責罵,不過是無能狂怒
大家應該還記得這個故事吧——
在某醫院手術室里,一位外科主任因為對一名實習男護士的配合不滿意而大發雷霆,先是踢了這位實習護士一腳,然后一邊手術,一邊無休止的對其進行謾罵。
期間,巡回護士和麻醉醫生實在看不下去,多次勸阻,但該主任依然故我,不斷的謾罵這位實習同學。
手術過程中,這名實習同學一聲不吭。待手術結束,這名同學追到電梯間,揪住這位主任一通暴打,直到被人拉開。
故事的最終,這位實習生被停了實習,這位主任也淪為了談資和笑柄。
對于此事件,阿寶曾評價,這就是一種赤裸裸的職場霸凌,是一種極其拙劣的情緒發泄。
知名醫學博主@陳子楊 在其視頻中也曾對此類現象進行分析,他認為在手術臺上,主刀醫生情緒失控的謾罵年輕醫生,一般有三個原因:
1.主刀水平不行;
2.主刀混的不行;
3.主刀人品不行。
在評論區,大家點頭如搗蒜,并紛紛表示,真正水平高的醫生并不會隨意指責或謾罵下級醫生。
他們認為,這種情緒失控下的無能狂怒,暴露的不僅僅是水平高低,還有人品參差。
其實,站在年輕醫生的角度,他們是極其無助的。
因為當前的醫學生培訓體系與臨床要求存在差距。此前,江蘇連云港某三級醫院的一名普外科副主任就吐槽過這個問題:“經過規培的、具有博士學歷的年輕醫生剛入職時也是難堪大任的,至少你不能把他當成一個能直接上手的醫生,還是得重新培養。我手下的一個醫生,南醫大的博士,剛開始我并不了解他,認為外科基本功他應該都精通,在一次手術結束后我要求他替我縫合,結果縫得切面不平,十分毛糙,還得我自己重新做一遍。后來我問他怎么縫的那么差,他說只在本科時上手學過縫合,后來就只看別人縫,沒動過手,在進手術室前看操作視頻突擊學習了幾天,感覺也不難,本以為會學的很好……”
圖源:網友評論
這樣的情況在臨床上并不少見,因此話題“醫學生培養八年為何還是不會看病”曾經在業內引發廣泛討論和爭議。
而在教育、培訓的缺位下,醫學生第一次進手術室就面前這樣與那樣的“刁難”,甚至有醫生自嘲在手術室沒有自尊,這樣的行為不僅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也可能磨滅他們對于醫學事業的熱情。
此外,更不可忽視的是,手術過程中的無休止的語言責罵會直接導致助手醫生、護士、麻醉醫生產生更大的心理壓力,這樣既不利于手術的推進,也不利于同事關系的融洽。而且這種長期依賴情緒宣泄的醫生可能會陷入“憤怒-愧疚”的心理循環,從而加劇職業倦怠,對于那些被罵的醫生護士而言,也會增加他們對職業的不認同感,疲憊感,從而可能會像上文中的那些護士一樣,選擇離職。
盡管有醫生說,被罵并不是啥大問題,主要能利于學習就行。但是作為一路高分考上來的醫學生,他們骨子里的自尊和自傲,何嘗不想有個體面、和諧的成長環境。
因此,在醫院特別是手術室這種高壓環境下,對于年輕醫生而言,應該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事先做好充分準備,盡力做好本職工作,而對于主刀醫生而言,盡可能做一個情緒穩定的人,也是一門很重要的課程。
當然,對于年輕醫生不認真不負責的行為,主刀醫生適當發作、給予教訓尚情有可原,但對于小事揪著不放、抑或是無端責罵、習慣性挑刺兒、長時間人身攻擊的話,實屬不該。
很多時候,在破口而出的當下,應該要區分好教育和宣泄的本質區別,一旦情緒過激、言語過激,這場手術之于年輕醫生的意義就變味了。
對于年輕醫生而言,他們的稚嫩、不安,何嘗不是每位主刀醫生的來時路,大家應善待過去的自己,而不該讓失控的教學風氣再次進入到下一個惡性循環。而放眼未來,手術室更是他們發光 發熱 的地方,不應該讓他們一來到這里就喪失了自尊和熱愛。
責編|亦一
封面圖來源|視覺中國
熱議!人大代表:盲目追求三甲稱號,三甲醫院太多太亂……真的需要那么多三甲醫院嗎?
“醫學中浪,才是醫療從業者里最退無可退的人”,在醫院工作10多年后,他無奈感慨……
醫脈通是專業的在線醫生平臺,“感知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臺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產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獲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