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校長慷慨激昂地要求每一位老師必須學會用DeepSeek時,我的學生質疑:人為什么要讀書?我為什么要記那么多的東西,不是有AI嗎?我問它就好了啊。”據紅星新聞報道,不久前,武漢的匡老師在高三百日誓師大會上對“有AI為何還要讀書”的回答,獲百萬網友點贊,引發了許多人的強烈共鳴。
人是尋求意義的動物。為什么要讀書?這并不是現在才有的問題。AI的出現,讓“為什么要讀書”這個老問題有了新的回答視角。
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在傳統社會里,讀書的意義十分明了——讀書可以學到很多知識,進而改變自身命運。但是,當ChatGPT能寫詩、DeepSeek能解題,連作文都能“一鍵生成”時,我們每天熬夜刷題、背古文、算函數,到底還有什么意義?
人與機器爭體力早已失敗,在AI可以輕松考出高分、毫不費力地寫出各種“佳作”的時代,想與人工智能拼記憶力的結局可謂不言而喻。既然這樣,何必再費心費力地苦讀呢?相信很多學生都會產生類似的疑問,這既是因為AI技術帶來了強刺激,更說明AI對傳統教育的方式正在產生巨大沖擊。
“使唐僧成為唐僧的并不是那卷經書,而是那段取經的路。”匡老師在演講中的“金句”引自《奇葩說》的一期辯論,作為反方的詹青云,借用唐僧的比喻表達她的觀點:比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取知識的過程。
學習的“笨功夫”才是AI學不會的“魔法”。AI就像超級外賣員,能快速送來知識套餐,但人生真正的盛宴,需要自己買菜、掌勺、調味。唐僧取經,真正讓他成佛的不是經書,而是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修行。AI能處理已知的知識,卻難以開展未知的探索:能復制標準答案,卻很難創造新的可能。就像計算器普及后,數學依然是必修課——因為我們要培養的不是“人肉計算器”而是能設計算法、駕馭工具的思維能力。
退一步講,即便AI可以代替人進行思考,一些基本的知識還是應該掌握的。比如,使用計算器這個工具之前,先要學會加減乘除和認識數字,否則我們連計算器都無法使用。因此,無論AI有多神奇,人應掌握的基礎科學、思維能力還是要學習。
“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丟掉。”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新賽道、新機遇來了,新的挑戰、新的憂慮也隨之而來。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指出:“現在,一方面,有了智聯網、人工智能,教育的工具和方法會發生變化,學生能力培養會有變化,這些正需要與時俱進地進行改革。另一方面,對于學生的啟智、心靈的培養和基本的認知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不能放松的。基本功還得有。”
AI時代的學習,是應該讓AI成為人的工具,而非我們的大腦。不要讓AI替你思考,就像不要讓外賣員替你吃飯一樣。真正滋養生命的,不是現成的答案,而是尋找答案的旅程。
背《項脊軒志》時,AI能提示這是明代散文,但無法讓人體會“庭有枇杷樹,亭亭如蓋矣”背后的生死離別;學《祝福》時,AI能分析社會背景,但代替不了人們共情林嫂反復說“我真傻”時的絕望與哀傷……這些對人性的洞察、對生命的感悟,才是技術無法替代的人類文明最珍貴的火種。
讀書,世界就在眼前;不讀書,眼前就是世界。未來的世界可能會被AI重塑,但有些東西永遠不會變:人類對未知的好奇,對真善美的追求,對真理的執著……在AI的浪潮中,做那個不被算法定義和襄挾的自己。活出自我,或許是對“AI時代為什么還要讀書”的最好回答。
轉載請注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xdjyb18@126.com,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策劃:鄧麗
文:胡欣紅
編輯:韓沖
校對:付磊
審核:張秋穎
終審:冉陽 郝彬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