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車穿越華北平原,眼前是無垠的麥田與林立的高樓。但若將時光倒轉三千年,這里卻是“九河下梢,淀泊相連”的東方威尼斯。考古學家在河北藁城臺西商代遺址發現的木槳、邯鄲澗溝龍山文化層中的漁獵工具,無聲揭示著這片土地的水鄉基因。本文通過《京津冀地區環境史》最新研究成果,揭開華北平原從“千湖之國”到“渴地求生”的生態史詩。
第一章
水鑄文明:華北水鄉的全盛時代
1.1
地質饋贈:盆地里的海洋記憶
6500萬年前的華北斷陷盆地,為水鄉形成奠定地質基礎。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3000年)年均氣溫較今高2-3℃,年降水量多200-300mm,白洋淀水域面積達10000平方公里(圖4-2),相當于今鄱陽湖的2.5倍。在任丘姜各莊遺址,出土的麋鹿骨骼占獸骨總量的73%,印證了《周禮》“其浸淶、易”的記載。
圖4-2 | 嘉靖《雄乘》附《雄縣境之圖》
1.2
戰國水網:西門豹治鄴的生態遺產
魏文侯時期(公元前445年),西門豹在鄴城(今臨漳)開鑿12條引漳灌渠,形成“水旱從人”的灌溉體系。考古發現的渠首遺址顯示,渠寬達15米,深3米,采用“木囷截流”技術。這項工程使鹽堿地畝產增至1.5石(約90斤),較改造前提升300%,催生了“畝鐘之田”的傳說。
1.3
唐宋盛景:北方的水運帝國
唐代永濟渠(大運河北段)開通后,滄州成為“帆檣如林,百貨山積”的漕運樞紐。宋代《元豐九域志》記載,河北東路有鹽場18處,年產鹽150萬石。在文安洼東淀遺址,出土的宋代沉船裝載著磁州窯瓷器、江南稻米和遼東人參,見證著"北船南貨"的貿易盛況。
第二章
滄海桑田:千年水系的消亡之謎
2.1
自然之手:黃河改寫的生態劇本
公元前602年黃河首次北徙,開啟了華北湖泊的淤積進程。北宋慶歷八年(1048年)商胡決口,黃河主流北移,年輸沙量達16億噸。在寧晉泊湖心鉆探顯示,7米厚的沉積層中,北宋文化層突然消失,被2米厚粉沙層覆蓋——這正是黃河奪淦入湖的鐵證。
2.2
軍事工程:水長城的生態代價
為抵御契丹騎兵,北宋在雄州(今雄安)至霸州(今霸州)構建“塘濼防線”(圖4-3)。據《宋史·河渠志》記載,該工程"深不可行舟,淺不可徒涉",涉及19處淀泊、30條河流,水域面積達1500平方公里。但人為壅水導致泥沙加速沉積,白洋淀年均淤高3厘米,為明清萎縮埋下伏筆。
圖4-3 | 光緒《畿輔通志·安州圖》之安州淀泊
2.3
圍墾狂潮:明清時期的生態轉折
明萬歷年間推行“屯田養兵”,文安洼年圍墾超5萬畝(表10-1)。清乾隆帝巡視畿輔時驚嘆:“昔年淀泊,今皆禾黍。”地方志記載,安州(今安新)在1700-1850年間,耕地占比從38%增至72%,湖泊面積縮減60%。永定河筑堤(圖9-1)雖遏制洪災,卻使下游年均淤高5厘米,形成“地上懸河”。
圖9-1 | 三河頭一帶的河道與聚落
第三章
水退城起:環境變遷的文明烙印
3.1
城市密碼:北京城的“水基因”
金中都引盧溝水(今永定河)入城,造就“七十二泉”景觀;元大都依托白浮泉構建“水上都城”,什剎海成為漕運終點(圖4-13)。但過度開發導致明初白浮堰斷流,鄭和下西洋船隊所需的巨木,不得不遠赴川黔采伐——這恰是西山森林消失的轉折點。
圖4-13 | 《北京頤和園八旗兵營圖》(晚清)之昆明湖與萬壽山
3.2
地名密碼:消失水域的文化胎記
在雄安新區,“南河村”距現河道15公里,“燒車淀”已成陸地;天津“塘沽”原名“塘沽洼”,靜海“團泊”實為古湖遺跡。研究顯示,京津冀帶“沽”“港”“泊”字地名達1276處,構成獨特的水文地名群(圖10-2)。
圖10-2 | 采育鳳河兩岸以明代山西等州縣命名的聚落
3.3
生態警示:鹽堿地的無聲控訴
過度開發引發次生災害:1850年滄州鹽堿地占比達41%,“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成為民諺。1939年海河大水,被淹農田中87%為圍墾湖床,印證了《畿輔安瀾志》“奪淀為田,終受其害”的預言。
第四章
重生之路:現代治水的生態啟示
4.1
工程奇跡:新中國的水利長征
1958年啟動的“根治海河”工程,10年開挖53條河道,修建21座大型水庫。官廳水庫使永定河洪災頻率從3年一遇降至百年一遇。但代價沉重:白洋淀1966-1983年出現連續5年干淀,生態系統瀕臨崩潰。
4.2
生態覺醒:白洋淀的復活密碼
2017年雄安新區設立后,實施“引黃補淀”“退耕還濕”工程。衛星監測顯示,白洋淀水位從6.5米恢復至7.4米,水域面積擴大68%。2021年觀測到青頭潛鴨等珍禽23種,較2015年增加15種,生態廊道正在重生。
4.3
未來挑戰:地下水的救贖之路
華北地下水超采形成7萬平方公里漏斗區,最深達42米(衡水)。南水北調中線年均輸水95億立方米,但研究表明,要恢復1980年代水平,需持續補水30年以上。這警示我們:生態修復遠比破壞漫長。
結語
尋找人水共生的中國智慧
從良渚水壩到都江堰,從白浮泉引水到南水北調,中華民族始終在與水對話。站在白洋淀觀景臺,看著智能監測系統實時跳動的生態數據,我們終于懂得:真正的文明,不是征服自然,而是讀懂大地記憶,在發展與保護間找到平衡點。這片土地的水鄉記憶,終將在生態文明的新紀元中,續寫綠色篇章。
新書速遞
?
?
(點擊封面跳轉至小程序購買)
京津冀地區環境史
孫冬虎 李誠 吳文濤 高福美 許輝 著
2024年12月出版 / 定價158.00元
ISBN 978-7-5228-4250-9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內容簡介
京津冀地區的環境變遷深受自然因素與人類活動的共同制約,歷史上為解決城市水源、燃料獲取、建材供應、農田水利、鹽堿治理、河道疏浚等問題而進行的資源開發與環境改造成就顯著,同時也付出了日漸沉重的生態代價。曾經蔥郁的太行山、燕山地區森林被過度采伐,以白洋淀為代表的湖泊沼澤群逐漸萎縮或湮廢。明清以來的永定河筑堤保障了北京的安全,卻也把河道決溢成災之禍移至下游地區;國都經濟命脈大運河的暢通,則以開辟水源與河道清淤所耗費的巨大民力為前提。地震造成的環境破壞一向難以預料,現當代的水利工程也不免利弊并存。《京津冀地區環境史》旨在展現人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以及由此產生的正反兩方面的環境效應,為當代區域環境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歷史借鑒。
作者簡介
孫冬虎,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二級研究員,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兼任北京史研究會會長等。從事歷史地理、地名學、區域史研究,著有《北京近千年生態環境變遷研究》《北京地名發展史》《京津冀地緣關系史》《北京歷史人文地理綱要》《古都北京人地關系變遷》《北京交通史》等二十余部,發表論文百余篇。
李誠,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助理研究員,從事歷史地理、區域史、古地圖研究,著有《德國普魯士文化遺產圖書館藏晚清直隸山東縣級輿圖整理與研究》《京津冀地緣關系史》等,發表論文數十篇。
吳文濤,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副研究員,兼任北京古都學會副會長等。從事歷史地理、區域史研究,著有《北京水利史》《北京城市史·環境交通》《歷史上的永定河與北京》《北京歷史自然災害研究》《豐臺的花鄉與園林》《古都北京人地關系變遷》等,發表論文數十篇。
高福美,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史志學所副所長、研究員,兼任北京古都學會秘書長等。從事經濟史、地方史志研究,著有《北京經濟史》《清代沿海貿易與天津城市商業研究》《古都北京人地關系變遷》《京津冀地緣關系史》等,發表論文數十篇。
許輝,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副研究員,兼任北京史研究會秘書長等。從事古代史、區域史研究,著有《北京民族史》《北京歷史人文地理綱要》《北京交通史》等,發表論文數十篇。
目 錄
緒論
一 區域環境史研究的學術背景
二 環境史與歷史地理學的密切關聯
三 關于若干問題的說明
第一章 上下四方:環境史劇的空間舞臺
第一節 人類與環境互動的自然地理空間
第二節 作為社會管理基礎的歷代行政區劃
第二章 曾經蔥郁:林木分布的歷史記錄
第一節 太行山區的森林分布
第二節 壩上高原與燕山山地的森林分布
第三章 森林之變:采伐利用與生態代價
第一節 人類活動與太行山地區森林變遷
第二節 人類活動與燕山地區森林變遷
第三節 圍場與塞外其他地區的開墾
第四節 遼金與民國時期的林權之爭
第四章 昔日明珠:湖泊沼澤的萎縮湮廢
第一節 追溯京津冀湖泊變遷的學術歷程
第二節 以白洋淀為主的湖泊群變遷
第三節 京津冀中部湖泊群的演變
第四節 北京城內外的湖泊群分布
第五節 冀南古湖的消失
第六節 沿海地區湖泊的形成與消亡
第五章 鹽堿沙澇:河淀水文與土壤環境
第一節 土壤沙化與鹽漬化的地理基礎
第二節 南運河流域的鹽堿沙澇
第三節 白洋淀核心區的水利與水害
第四節 白洋淀周邊的水沙與鹽堿
第五節 文安洼的水澇鹽堿
第六節 永定河的水患與防御
第七節 張北地區的諾爾與鹽堿
第六章 勠力攻沙:河流淤積的工程治理
第一節 金至清代的永定河治理
第二節 明清時期的運河疏浚
第三節 近代以來的海河治理
第七章 活水利生:明清畿輔的水利營田
第一節 明代畿輔水利營田的實踐
第二節 清代畿輔水利營田的興衰
第八章 運河沿線:漕運保障與社會負擔
第一節 京津冀地區的運河發展歷程
第二節 運河城鎮的發展脈絡和命名之源
第三節 通惠河沿線閘壩的設置與命名
第四節 阻塞泉流與觸發水災
第五節 疏淤筑堤造成的社會負擔
第六節 明清運河沿途州縣的河工勞役
第九章 人水爭地:渾河筑堤及移禍下游
第一節 永定河筑堤的歷史過程
第二節 永定河筑堤的環境效應
第三節 永定河下游地面淤積的歷史線索
第四節 永定河下游地面淤積的典型例證
第十章 人地互動:順勢而為與積極改造
第一節 北宋對白洋淀地區的環境改造
第二節 白洋淀周邊環境的地名學考察
第三節 水災與明清文安洼的聚落興衰
第四節 明代移民改變海河平原戰后凋敝
第五節 北京南苑地理環境的巨大轉折
第十一章 突如其來:古今地震的慘烈破壞
第一節 地震地質與地震記錄
第二節 強烈地震及其環境破壞
第十二章 改變河性:當代治水與環境問題
第一節 約束永定河的官廳水庫規劃建設
第二節 庫區移民、泥沙淤積和水質污染
第三節 根治海河等水利成就及其環境效應
結論
參考文獻
后記
圖表目錄
圖2-1 圍場全圖
圖3-1 遼代至元代的定安縣方位
圖3-2 黑龍寺山溝全圖
圖4-1 中全新世時期曾極度擴張的白洋淀
圖4-2 嘉靖《雄乘》附《雄縣境之圖》
圖4-3 光緒《畿輔通志·安州圖》之安州淀泊
圖4-4 光緒《雄縣鄉土志》附《雄縣全圖》局部
圖4-5 康熙三十七年千里長堤修建情形
圖4-6 《謹繪大清東西淀并下口河圖》局部
圖4-7 光緒《畿輔通志·文安縣圖》
圖4-8 民國《文安縣志·輿地全圖》局部
圖4-9 明萬歷時期東淀地區湖泊分布圖
圖4-10 光緒《畿輔通志·武清縣志》之三角淀
圖4-11 《最新北京精細全圖》(1908年)之北京城外葦塘、積水潭、十剎海
圖4-12 《最新北京精細全圖》(1908年)之北京北海、中海、南海
圖4-13 《北京頤和園八旗兵營圖》(晚清)之昆明湖與萬壽山
圖4-14 《北京城郊圖》之南苑(1886)
圖4-15 《中國歷史地圖集》西漢冀州刺史部圖之大陸澤
圖4-16 《任縣輿圖》之大陸澤
圖4-17 《中國歷史地圖集》明代北直隸圖之大陸澤與寧晉泊
圖4-18 光緒《畿輔通志·寧晉縣圖》之寧晉泊
圖4-19 永年洼
圖4-20 光緒《永年縣志》卷首《水利圖》
圖4-21 弘治《永平府志》卷前《昌黎縣圖》之七里海
圖4-22 同治《昌黎縣志》卷首《縣境總圖》之七里海
圖4-23 民國八年昌黎縣地形圖
圖4-24 光緒《畿輔通志》寧河縣圖之七里海
圖4-25 光緒《畿輔通志》滄州圖之沿海淀泊
圖5-1 容城南部與新安北部
圖5-2 高陽縣河堤圖局部
圖5-3 文安洼之內的洼淀與河口示意
圖5-4 清初東淀周邊河淀、城鎮分布示意
圖6-1 清光緒年間海河圖(局部)
圖8-1 元代通惠河源流略圖
圖9-1 三河頭一帶的河道與聚落
圖9-2 清末永定河尾流位置略圖
圖9-3 劉體乾墓位置示意
圖10-1 白洋淀地區聚落形成年代示意
圖10-2 采育鳳河兩岸以明代山西等州縣命名的聚落
圖11-1 河北平原地震帶分布
圖11-2 京津冀地區地震分布圖(北部)
圖11-3 京津冀地區地震分布圖(南部)
表4-1 京津冀中部早期湖泊名稱及今地對照
表4-2 明代及清初白洋淀湖泊群湖泊名稱
表4-3 京津冀南部早期湖泊名稱及今地對照
表10-1 明代文安縣內重大災害情況
( 上下滑動瀏覽 )
策劃:王 展
編輯:張思瑩
審校:柳 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