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由喜臨門睡眠研究院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和知萌咨詢機構研創,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5)》在北京正式發布。
《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5)》發布,全面解析“健康中國戰略下的睡眠健康行動”。
《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5)》是“睡眠研究叢書”的第四本報告。從2022年發布第一本報告——《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2)》開始,我們對中國睡眠健康和睡眠社會問題的關注不斷深入。《中國睡眠研究報告》持續關注睡眠社會政策、睡眠健康影響因素、不同人群的睡眠問題、新科技對睡眠健康的促進作用、睡眠環境改善、睡眠障礙消除、國際睡眠健康研究等領域,對睡眠不平等問題、中小學生減負及睡眠質量改善、人工智能與睡眠健康的關系進行了專題研究。這些研究報告在每年的“世界睡眠日”之前向全社會發布,不僅引起了全社會對睡眠問題的關注,而且受到政府決策部門的重視。
值此3月21日“世界睡眠日”之際,我們為大家帶來《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5)》重點內容的解讀。
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5)
王俊秀 張衍 李延澤 等 著
2025年3月出版 / 定價118.00元
ISBN 978-7-5228-5100-6
(點擊封面跳轉至購書頁面)
內容簡介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要“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核心”“全方位、全周期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在此背景下,本年度報告以“健康中國戰略下的睡眠健康行動”為主題,主要基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的2024年中國居民睡眠狀況線上調查數據,采用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的方法和理論,分析了2024年中國居民的睡眠健康狀況,編制了睡眠指數來綜合衡量民眾睡眠狀況及其變化,呈現了睡眠健康產業/企業、醫院等不同主體的睡眠健康促進行動,并對承擔母職的女性群體、不同就業類型群體和中等收入群體等的睡眠狀況進行了研究,從而為改善居民睡眠狀況提供理論指導。
目錄
Ⅰ 總報告
健康中國戰略下的睡眠健康行動
2024年中國睡眠指數報告
Ⅱ 國際前沿
睡眠醫學領域的睡眠健康促進行動
Ⅲ 分群體報告
母職對女性睡眠的影響研究
不同就業類型群體的睡眠狀況
中等收入群體睡眠研究報告
Ⅳ 睡眠健康行動專題報告
中國睡眠健康產業發展變遷研究
睡眠障礙與疾病的消除:來自醫院睡眠科的行動
科技改善睡眠:睡眠健康企業的行動
酒店的睡眠環境對差旅人士睡眠的影響
睡眠健康促進與睡眠困擾干預的行動和效果
Ⅴ 附錄
附錄 喜臨門中國睡眠指數研究13年綜述
后記
內容摘要
《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5)》指出——
中國居民睡眠健康狀況總體改善,社會關注度持續上升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技進步,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關注度顯著提升,睡眠健康逐漸成為全民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睡眠質量的改善不僅關乎個體身心健康,也對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近年來,政府高度重視睡眠健康,并在《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明確提出睡眠健康促進行動,倡導科學作息,減少睡眠障礙問題。這一系列政策的推進,標志著睡眠健康正從個體關注走向社會公共衛生議題。
《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居民的整體睡眠狀況有所改善,人們的平均睡眠時長增加,主觀睡眠質量提升,睡眠健康意識也在不斷增強。這一變化表明,人們不僅開始重視睡眠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也積極采取措施優化睡眠習慣。與此同時,智能睡眠設備、助眠產品、科學睡眠干預等新興手段的普及,使得個人可以更精準地監測并改善自身的睡眠質量。社會各界對睡眠健康的廣泛關注,以及醫療機構、企業和研究機構的積極參與,正在共同推動全民睡眠健康的提升。
《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5)》指出——
約65.91%的被調查者曾經歷睡眠困擾,其中,35~44歲年齡段的被調查者的睡眠困擾率最高
《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5)》繼續沿用《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3)》中的睡眠指數的指標體系,報告顯示,約65.91%的被調查者曾經歷睡眠困擾。不同年齡段和家庭月收入的被調查者在睡眠困擾的表現上存在顯著差異。其中,35~44歲年齡段的被調查者的睡眠困擾率最高,達71.95%。而家庭月收入為6000元及以下的被調查者更傾向于選擇成本較低的行為干預策略,家庭月收入為1萬~1.5萬元的被調查者更傾向于選擇心理干預策略,家庭月收入為3萬~10萬元的被調查者更傾向于選擇生理干預策略。這種社會經濟背景下的策略選擇差異,揭示了干預措施在實踐中的可及性問題。
《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5)》指出——
全民積極參與睡眠干預,開啟健康睡眠新趨勢
報告顯示,行為干預、環境調整和使用助眠產品是被調查者選擇較多的三種干預策略,行為干預策略是被調查者選擇最多的干預策略,選擇這一策略的被調查者占35.00%,其核心在于通過改變不合理的睡眠信念和行為模式來改善睡眠質量。環境調整策略作為第二大常見干預策略,選擇這一策略的被調查者占 21.24%。此策略通過改善光線、溫濕度和噪聲等外部環境因素,為睡眠創造理想條件。選擇使用助眠產品的被調查者占15.32%。智能睡眠監測儀、助眠燈等助眠產品,通過數據監測和即時干預提升了用戶的睡眠體驗。
《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5)》指出——
中國睡眠健康產業顯著增長,智能化、細分化和多元融合將成為睡眠健康產業的主要發展趨勢
科技的快速發展不僅為促進個人睡眠健康提供了可能,也為中國睡眠健康產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從制造傳統床上用品到提供智能化、精細化、綜合服務的全方位轉型,中國睡眠健康產業經歷了深刻變革,在健康中國戰略的推動下,睡眠健康產業逐漸成為大健康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報告顯示,中國睡眠健康產業呈現顯著增長趨勢。從2016年的2616.3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4955.8億元,同比增長8.6%。預計到2030年,市場規模或將突破萬億元大關。這一增長主要受消費升級和健康意識覺醒的推動,消費者對高品質、個性化睡眠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對睡眠質量的關注從“能睡”轉變為“睡好”。
當前,中國睡眠健康產業正處于技術升級與市場拓展的關鍵時期。未來,智能化、細分化和多元融合將成為睡眠健康產業的主要發展趨勢,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將在睡眠監測和干預中發揮更大作用。在健康中國戰略的框架下,睡眠健康產業須進一步推動技術創新和服務模式優化,加強睡眠健康產業鏈上下游的協調,提升助眠產品與服務的可及性與科學性,通過多方協作,構建更加成熟和多元化的睡眠健康生態體系,為促進全民睡眠健康注入更多動能。
《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5)》指出——
醫院睡眠科作用凸顯:差異化治療方案助力睡眠障礙患者康復
近年來,醫院在睡眠健康管理中的作用愈發凸顯,特別是睡眠科在睡眠障礙診治、科研創新及個性化干預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報告中的《睡眠障礙與疾病的消除:來自醫院睡眠科的行動》一文分析了2021~2024年來某三級甲等精神專科醫院睡眠科對門診和住院患者的接診數據,包括患者的診斷、治療等信息。數據顯示,2021年睡眠科門診患者人數為4595人次,到2024年,門診患者人數已增加至5936人次,增長了29.18%。而住院患者人數從2021年的679人次下降至2024年的602人次,減少了11.34%。這反映出輕度睡眠障礙人群的增加,同時抑郁癥與睡眠障礙的關聯日益突出。
在治療手段上,醫院綜合運用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及中醫理療。中醫理療在住院患者中的使用比例從2021年開始上升,2024年達到56.82%。年輕患者更傾向于心理治療,而年長患者更依賴藥物干預。此外,醫院針對住院與門診患者提供差異化治療方案,住院患者多采用藥物+物理+中醫結合治療,而門診患者則以藥物+心理或藥物+物理治療為主。
報告指出,快節奏生活、不良作息、電子產品過度使用是影響睡眠健康的主要因素。醫院不僅在精準治療上不斷創新,還在早期篩查、健康科普及社會支持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未來,通過增加睡眠科醫生、引入先進監測設備及整合醫學與心理資源,醫院將在推動全民睡眠健康行動中發揮更大價值。
《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5)》指出——
承擔母職女性的睡眠時長更短、質量較低
研究表明,承擔母職女性的睡眠健康水平低于未承擔母職的女性。從每晚平均睡眠時長來看,未承擔母職的女性被調查者的每晚平均睡眠時長(均值為7.95) 比承擔母職的女性被調查者(均值為7.68)長(t=4.76,p<0.001)。從睡眠質量自評來看,未承擔母職的女性被調查者的睡眠質量自評均值為2.18,即該類被調查者的睡眠質量自評較高;承擔母職的女性被調查者的睡眠質量自評均值為2.26,即該類被調查者的睡眠質量自評較低。兩者差異顯著 (t=2.58,p<0.05)。
《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5)》指出——
不同就業類型對睡眠的影響顯著,靈活就業者睡眠狀況相對較好
報告顯示,不同就業類型群體的睡眠狀況存在顯著差異。傳統靈活就業者的睡眠質量最佳,失眠天數最少,且每晚平均睡眠時長最長,原因在于其能自主調整工作與休息時間,較好適應生物鐘。傳統正規就業者的睡眠質量自評最低,尤其是35-44歲群體的失眠天數最多,而新就業形態人員(如網約車司機、網絡主播等)因晝夜節律紊亂,失眠天數均值最高,主觀睡眠質量最差。
此外,家庭月收入在1萬-1.5萬元的新就業形態人員失眠問題最嚴重,而月收入4.5萬元以上的傳統正規就業者睡眠時間最晚,反映出經濟壓力、工作模式及勞動保護等因素對睡眠健康的影響。未來,應加強職業健康管理,針對不同就業類型群體制定個性化干預措施,以提升整體睡眠健康水平。
《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5)》指出——
中等收入群體睡眠健康堪憂,超七成被調查者曾為睡眠花費
根據國家統計局調查,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已超過4億人,作為社會中堅力量,中等收入群體的睡眠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報告顯示,中等收入群體每晚平均睡眠時長為6.85小時,低于《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推薦的7-8小時標準,45.43%的被調查者凌晨0點后入睡,21.87%過去一個月有8天及以上的失眠經歷,主要影響因素包括工作壓力、睡眠環境及寢具質量。
盡管睡眠問題突出,中等收入群體具備較強的健康意識,74.71%被調查者在過去一年內為睡眠健康產品或服務投入花費,其中31.90%消費在199元及以下,3.14%超過1000元。常見助眠方式包括飲用溫牛奶、泡腳、冥想、香薰及使用智能睡眠設備。
未來,應通過科學睡眠宣傳、優化工時管理、完善社區支持體系等多維度干預措施,改善中等收入群體的睡眠質量,助力全民健康目標的實現。
《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5)》指出——
差旅人士深陷睡眠困境,酒店助眠服務成新趨勢
隨著工作節奏加快,頻繁出差已成為許多職場人士的常態,然而,差旅期間的睡眠質量普遍較差。報告顯示,37.87%的差旅人士在非出差期間已存在晚睡習慣(凌晨2點及之后入睡),且整體睡眠質量一般。出差期間,這一問題進一步加劇,12.57%的差旅人士被調查者認為出差期間睡眠質量明顯更差,42.25%的差旅人士被調查者認為出差期間睡眠質量稍差一些,而認為出差期間自己的睡眠質量更好(包含稍好一些與明顯更好)的占比僅為10.53%。數據還表明,出差頻率越高,睡眠質量下降的比例越高,說明長期差旅對睡眠健康存在顯著負面影響。
睡眠環境是影響差旅人士睡眠質量的關鍵因素。報告顯示,37.58%的差旅人士被調查者認為出差期間聲音安靜度對于睡眠質量的影響非常重要,50.73%的差旅人士被調查者認為聲音安靜度對于睡眠質量的影響比較重要。可見出差期間,噪聲對差旅人士被調查者的影響較大。
除了噪聲因素,床墊、枕頭以及被褥也會影響差旅人士被調查者的睡眠質量。尤其是床墊軟硬度,51.46%的差旅人士被調查者認為其對于睡眠質量的影響重要 (包含比較重要與非常重要);對于枕頭舒適度,47.52%的差旅人士被調查者認為其對于睡眠質量的影響重要(包含比較重要與非常重要);而認為被褥親膚度對于睡眠質量的影響重要(包含比較重要與非常重要)的差旅人士被調查者比例較低,為26.46%。
此外,超過27.34%的差旅人士被調查者曾主動要求酒店提供耳塞、眼罩等助眠服務,17.54%的差旅人士被調查者選擇更換安靜房間,12.87%的差旅人士被調查者選擇更換枕頭,以緩解出差帶來的睡眠障礙。
面對這一趨勢,酒店行業正加快升級,以助眠體驗作為提升服務的重要方向。從隔音優化、智能助眠設備,到芳香助眠、個性化寢具選擇,打造高質量的睡眠環境已成為酒店提升競爭力的重要策略。未來,隨著消費者對健康睡眠的重視度提升,酒店的助眠設施和個性化睡眠服務或將成為行業標配,助力差旅人士改善睡眠質量,提升整體旅居體驗。
《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5)》指出——
健康中國戰略的推動下,睡眠健康管理迎來新機遇
中國居民的睡眠健康狀況依然面臨挑戰。在健康中國戰略的推動下,睡眠健康已成為公共健康的重要議題,人工智能的發展和多領域產學研用的結合,也為睡眠健康管理提供了新的機遇。為了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睡眠健康需求,未來的睡眠健康行動應從多個層面入手;國家層面加強政策引導與公共健康倡導;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促進睡眠健康產業轉型升級;強化醫院在睡眠健康中的核心作用,推動精準治療,加強長期健康管理;推動睡眠健康教育,培養下一代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通過多方協作與創新,推動民眾睡眠質量的持續改善。
世界睡眠日 | 《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4)》
世界睡眠日 | 《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3)》
策劃:dmz
編輯:dmz
審核:myx
封面:Photo Rachel Claire on Pexel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