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被“錘”,不少人已經很難想起屈臣氏了。
前一陣子,演員郭曉婷在社交媒體發聲,稱購買的一次性內褲產品中有疑似霉斑或污漬的異物,呼吁品牌方重視。而她曬出的圖片上,可以明顯看出這是屈臣氏的自有品牌產品。
“郭曉婷買發霉內褲疑為屈臣氏”等話題沖上微博熱搜,還有網友表示曾有與郭曉婷類似的經歷。
隨后,“屈臣氏中國”回應稱將對相關產品生產環節做全面復查和追溯,并停售該產品。
目前,屈臣氏官方渠道已無相關產品出售,而在北京某線下門店亦未見該產品,同類產品僅有另一品牌產品在售。
北京朝陽區某屈臣氏門店在售的“日拋內褲”。圖/梁婷婷
近些年,“年輕人不逛屈臣氏”的說法已經成為“老生常談”,屈臣氏為了跟上時代也做出諸多改變,年輕人不愛買單便罷了,怎么連產品都靠不住了?
屈臣氏,早就變了
屈臣氏BA(beauty adviser,美容顧問,即俗稱的“導購”),多年來都與課堂上的老師、健身房的教練,并稱為三大不敢與之發生目光交流的職業。
生活在北京的陳晨逛街時想買瓶水,轉悠一圈發現只有奶茶店,斟酌了一會兒走進了好久不見的屈臣氏。
意外的是,冷清的店里并沒有BA熱情地迎上來問她要找點什么,只有柜臺人員正和店內另一位客人小聲介紹著什么。
一對一的交流“雖遲但到”,不過是買瓶水而已,陳晨也被勸著加企業微信,甚至問她是不是住在附近,常來的話可以考慮99元開年卡,每個月都能免費領25元的東西。
圖/梁婷婷
在網上,像陳晨一樣在屈臣氏購物“被”添加企業微信、甚至辦年卡的網友不在少數。打開黑貓投訴,近期內的投訴多與購買99元會員卡有關,很多消費者認為自己是被“誤導”后辦卡。
屈臣氏很早就開始把線下零售的運營重心放在了顧客身上。屈臣氏的BA,過去的目標是在門店服務顧客,現在則是經營與顧客之間的關系。讓顧客添加企業微信,就是方法之一;至于購買年卡,除了是明晃晃的業績,更能提高客戶的到店頻率。
除了在線下轉變BA的服務重心,屈臣氏還在線上發力提升效率。不管是App、小程序,還是入駐各大電商平臺開旗艦店,近年來屈臣氏的線上銷售占比有了明顯的提升。
但在社交平臺,屈臣氏在保健美容領域依然沒什么“話語權”。如今在小紅書上搜索“屈臣氏”,除了吐槽,就是“薅羊毛”。
圖/小紅書截圖
過去無論是年輕人吐槽屈臣氏,還是業界唱衰屈臣氏,皆有“恨鐵不成鋼”的意味,而如今卻不太一樣了。
“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
進入中國內地市場三十多年,或許比過去被猛烈吐槽更可怕的是,屈臣氏變什么樣,沒人關心了。
陳白也是一個大學時代在屈臣氏消磨過很多時光的90后,如今她是某美妝零售連鎖的資深營運人員,此前從事廣告行業時還服務過屈臣氏。
在她眼里,屈臣氏的確已經失去了曾經的榮光。“連我都好幾年沒逛過屈臣氏了,他們之前做得還不錯的‘HWB年度必試榜’也沒有引起太大關注。”
不得不說,屈臣氏已經很久沒有出現過爆品了。
陳晨大學時代是屈臣氏的忠實粉絲,對于屈臣氏的產品乃至產品陳列都如數家珍,“那時候的女生甚至是男生,誰手里還沒有一張屈臣的會員卡啊。”她笑道。
對她來說,在那個電商不發達、海淘未流行的年代,每次進屈臣氏都無異于一次“朝拜”。日產的水之密語洗發水、來自英國的碧緹絲免洗頭發噴霧,還有屈臣氏自有品牌的燕窩系列……屈臣氏一次次為她打開美妝新世界的大門。
然而,2016年以后,隨著跨境電商的發展,海淘成為流行,無論是產品的豐富程度還是價格,屈臣氏都無法與之競爭。
加之近年來日韓妝的沒落,過去在屈臣氏受追捧的花王、高絲等日系品牌在中國市場銷量下滑,迫使屈臣氏在選品上做出調整。
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近幾年屈臣氏里的國貨品牌變多了,全棉時代、玉澤、薇諾娜等“網紅”國貨都出現在屈臣氏的貨架上。
不過從價格來看,屈臣氏的優勢也并不明顯。以某品牌6片裝面膜為例,屈臣氏單價是21元,會員買2送1,合14元/件。而在淘寶百億補貼頻道,同款產品僅售12.8元,若購買3件更可低至11.7元/件。
除網紅品牌外,屈臣氏也通過新奇產品吸引年輕一代的注意力,如三麗鷗圖案的口噴、迪士尼洗漱包、布朗熊水杯……但屈臣氏的老粉90后已經過了漫無目的瞎買嘗鮮的年紀,而00后的“種草文化”早已形成自己的圈層,屈臣氏要重塑當年對潮流的掌控力很難。
尤其是理性消費回歸的今天,既做不到最便宜,也玩不出最新鮮,拿什么讓人買單?
反映在業績上,屈臣氏自2016年開始經歷了數次低谷。
第一次是2016年,中國市場海淘電商爆發,屈臣氏中國內地市場銷售額同比下滑4%,首次出現負增長;第二次是2020年,受疫情影響,屈臣氏中國內地市場銷售額同比下降19%,此后再難聽到好消息。
屈臣氏,還能行嗎?
從消費者到業內人士的“忽視”,背后是屈臣氏在中國多年經營后的 疲態盡顯。
屈臣氏集團旗下公司代表的零售分部是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和”)的五大主要業務之一,從近年財報數據來看,零售分部的營收約占整個長和營收的四成,雖然該分部利潤占比較低,但絕對是長和不容忽視的主流業務。
保健及美容產品是長和零售分部的主要營收來源,占比約九成。全球坐擁近17000家門店的屈臣氏集團是毫無疑問的美妝零售行業巨無霸。但若是分地區來看,國內無疑成了“拖后腿”的那個。
根據3月20日最新發布的長和財報,中國保健及美容產品分部的營收再次同比下降18%,而這個部分的收入占據全球收入的比例還在逐年降低,自2023年跌入個位數比例后,2024年更是只占7.1%。
再一對比更是明顯。2024年,店鋪數目接近歐洲分部(8509家)一半的中國保健及美容產品分部(3875家),全年營收(135.08億港幣)還不到歐洲分部(1171.87億港幣)的12%。
屈臣氏在中國市場的復蘇之路顯然走得緩而又緩。
時尚美妝行業專家張培英表示,屈臣氏在國內越來越像一個小超市,既沒有大超市的價格優勢,也沒有社區小店的靈活性。具體而言,品牌定位模糊,客戶群體日漸失焦;產品多但特色少,主打的品牌或系列已經吸引不了年輕消費者;除了門店數量穩居頭部,營銷運營方式等都很難說有何新意。
當屈臣氏發力推進O+O(線下+線上)模式的時候,恐怕依然要優先解決如何觸達年輕人的難題,只靠線上薅羊毛、線下加企業微信和推年卡,顯然并不聰明。
張培英指出,要做好時尚美妝零售品牌,“人貨場”依舊是最重要的鐵三角,大單品策略也是吸引人進入消費場景內的重要手段。要想進一步走出困境,就得圍繞年輕消費者的需求打出爆品,讓年輕人看見屈臣氏、有理由選擇屈臣氏,不論是在線下還是線上。
但缺少如當年的骨膠原面膜等大熱單品,選品上的大而全、沒特點,甚至還爆出品質危機等只是問題的顯性一面,更根本的或許仍是中年危機下的品牌老化。
“抓不住年輕人是很危險的。”艾媒咨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指出,盡管美妝賽道生意不好做是事實,美妝集合店也過了高速擴張階段,但已經成長為消費主力的95后00后,并非真的不愿意消費,而是找不到為屈臣氏消費的理由。線下的文化價值、社交價值才是他們更加看重的東西。
當然,包括張培英、張毅在內的多位專業人士表示,屈臣氏本身強大的品牌力依舊不容忽視。四度遞表港交所未果的KK集團,其2024年1月遞交的招股書中列出了自己的競爭對手,屈臣氏列首位。即使市場份額已經從2021年的14%降至2022年的13.4%,屈臣氏仍以絕對優勢占據著最大的市場。
最近還有消息稱,屈臣氏今年在國內計劃開店500家,探索社區店模式,并進一步在三線及以下城市布局。現在看來,或許在擴張前先“收拾”好自家的產品恐怕才是當務之急。
“零售產品責任”一直會被長和財報列入風險因素,主要就是指產品對消費者造成損害,其中還提到“顧客若對集團失去信心,要重建信心將會十分困難并須付出高昂成本”。
這次因產品質量而起的熱搜事情,也讓本就艱難的屈臣氏在重新得回人心上,顯得更難了一些。
作者:梁婷婷 賈詩卉
編輯:田納西
值班編輯:賈詩卉
有意思報告視頻
破壁機,消失在廚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