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開門紅”的輿論渲染了好幾年,提及“開門紅”,無不痛心疾首。
不過,一年之計在于春,開局表現的好壞,直接影響全年后續工作的推進、團隊士氣的維系以及年度目標的達成。盡管宣傳聲勢有所減弱,但行業對“開門紅”的數據和實際狀況仍保持高度關注與重視。
但2025年的“開門紅”,確實安靜了。
為啥?是實現月月紅了?還是另有其因?2025年的“開門紅”究竟成效如何?全渠道“報行合一”的推進對行業“開門紅”的影響怎樣?業務發展呈現哪些特點?存在哪些問題?
我們以中部某省份今年前倆月的具體數據為基礎,對上述問題展開樣本分析,嘗試為行業現狀繪制簡要輪廓。
2024年全國壽險業總保費4.3萬億元,按34個省級行政區計算,平均每個省級行政區約1264億元。
樣本省份去年壽險業總保費為1207億元,與全國平均值高度接近,可視為具有行業平均水平的典型樣本。
1
-Insurance Today-
新單同比下降3成
代理人隊伍持續惡化
調整尚未結束
2025年前倆月,樣本省份壽險業總保費收入333.3億元,同比下降5.32%,連續3年負增長,今年的-5.32%更是創下近四年來的最大降幅。
2022年、2023年、2024年前倆月的同比分別為6.97%、-4.37%、-3.26%。
由于連續三年負增長,今年前兩個月總保費較2022年同期減少47億元。
36家壽險主體中,僅13家實現總保費正增長,23家負增長,負增長主體占比近三年首次超過半數。
正增長超30%的主體有5家,其中最高增幅達75.5%。"老六家"中5家負增長,僅新華保險逆勢增長30%。
從近三年同期數據看,今年正增長主體數量顯著減少:前兩年分別為18家和20家。總保費數據因續期保費的"雪球效應"支撐,問題尚未完全顯現。
長險首年保費的形勢更為嚴峻:
今年前倆月全省長險首年保費81.1億元,同比-31.64%,負增長主體達20家,近三年同期占比均過半(前兩年分別為22家、18家)。
再者,和2023年、2024年同期的-19.22%、-13.2%相比,下降通道有著明顯的擴大。主要原因在于三家頭部主體首年保費大幅下滑嚴重拖累整體數據。
最嚴重的還是代理人隊伍狀況持續惡化:
代理人數量連年縮減:
2023年2月≈12萬人
2024年2月≈10萬人
2025年2月<9.5萬人。
大型團隊主體銳減:
2023年同期,9家主體公司在該省份有5000人以上的代理人團隊,2025年2月底,僅有6家。同時,萬人以上團隊主體從3家減至1家。
人力缺口未緩解:
包括頭部主體在內,多數機構代理人脫落率仍高于增員率。
2
-Insurance Today-
個險近3年保費增幅首次為正
但5年期以上保費收入大幅下降
主打產品競爭力弱化
從樣本省份個險渠道的情況看,前兩個月的數據也不乏結構性亮點,主要體現在:
①渠道總保費近三年首次正增長。
2023-2025年同期個險渠道總保費同比增幅分別為-3.8%、-0.15%、0.12%,2025年首度扭轉連續下滑趨勢。
主要原因是占比極高的長險業務觸底反彈,增速重回0之上:
2023-2025年前兩個月長險業務同比增幅分別為-3.61%、-0.15%、0.12%,在個險業務中的占比連續三年超99%(99.04%、99.05%、99.06%)。
②渠道占比持續攀升。
個險渠道保費在壽險主體總保費中的占比由2023年同期的50.1%提升至2025年的54.6%,鞏固行業主渠道地位。
但數據亦揭示個險渠道的較為嚴峻的整體形勢和多重隱憂:
第一,長險首年保費的同比增幅均為近三年同期最低值。
2023-2025年前兩個月個險渠道首年保費分別為34億元、42億元、33億元;同比增幅分別為-13.66%、23.84%、-20.04%。
第二,長險各期限業務都是負增長,5年期以上尤甚。
三類年期的業務均出現較大負增長,在樣本省份過去5年同時期還是首次出現。
一般來說,壽險主體根據對市場的判斷和對考核達標的考慮,會在“開門紅”期間主攻某類年期的業務,但今年“開門紅”的全線敗潰顯示,各家的主攻目標未能實現。
第三,主打產品的產能明顯降低。
從樣本省份個險渠道今年前兩個月壽險主體主打產品的產能看:
盡管億元保費量級產品數量穩定(近三年均為8個),但單產品峰值保費銳減。
2023-2025年同期最高單產品保費分別為13.8億、14.1億、5.6億,2025年同比降幅達60%,顯示核心產品競爭力弱化。
3
-Insurance Today-
銀保渠道核心指標悉數下滑
保費負增長,渠道貢獻度下降
創費業務腰斬,產能萎縮
從樣本省份前倆月銀保渠道的情況看,各方面均較慘淡。
一是渠道總保費和長險首年保費均出現較大負增長。
和全渠道新單一樣,長險首年保費已經連續三年負增長,2023、2024年同期-32.42%、-14.62%,今年負增長幅度更大:-38.12%。
盡管續期保費同比增長13.09%,但由于長險首年負增長缺口實在太大,使得渠道總保費同比負增長11.17%。
二是渠道貢獻度連續四年下降。
從2022-2025年這4年頭倆月的情況看,銀保渠道的貢獻度分別為46.1%、45.32%、43.42%、40.74%,渠道保費占比四年下降了5個多百分點。
三是創費相對較高的業務相比三年前幾乎腰斬。
從銀保渠道保費的年期構成看,5年期以下業務變化不大,由2023年的11.77億元微降至11.24億元。
但:
5-9年期業務由2023年同期的24.56億元降至14.28億元;
10年期以上業務由2023年同期的1911萬元降至599萬元。
由此,渠道的創費能力大幅降低。
四是主打產品的產能大幅降低。
從近三年頭倆月銀保渠道產品的產能看,全面下滑:
銀保渠道擁有億元以上產品的主體,由2023年的16家,降至2024年的12家,再降至今年的11家。
保費產出超過億元的產品,由2023年的23個,降至2024年的19個,再降至今年的13個。
單個產品的最高產能,由2023年的10.29億元,降至2024年的9.45億元,再降至今年的2.7億元。
諸多惡化的數據,折射出銀保渠道的日子很不好過。
費用空間受“報行合一”政策剛性約束捉襟見肘,疊加業務結構劣化與產能萎縮,經營壓力已超越單純政策調控范疇。即便沒有“報行合一”的限制,高費用恐怕也有心無力。
4
-Insurance Today-
經代渠道迅速退潮,傭金利潤均減半
面臨三大難題
隊伍縮減、業務萎縮、利潤下降
作為“影子個險”的經代又當如何?且看個險渠道尚未跟進“報行合一”,已然如此境地,經代渠道可想而知:只會更差。
樣本省份2025年頭倆月的經代業務數據印證了這一趨勢:
一是專業經代渠道的壽險保費規模同樣連續三年走低。
2023-2025年頭兩個月,樣本省份經代渠道實現的壽險保費分別為8.8億元、6.4億元、5.8億元。
二是壽險保費在專業經代機構保費收入中的占比急速墜落。
樣本省份經代機構2023-2025年前倆月壽險保費在其總保費收入中的占比分別為29.06%、18.37%、14.00%,和前年比已經腰斬。
三是專業經代機構今年頭兩個月的傭金收入都有較大幅度的下降。
專業代理機構的壽險保費為4.0億元,同比下降12.88%,傭金收入同比下降53.28%。
經紀機構的壽險保費為1.8億元,同比下降4.19%,傭金收入同比下降19.22%。
傭金收入是專業經代機構的主要收入來源,傭金收入的降低直接導致了其利潤的大幅縮減。
今年頭倆月,樣本省份92家專業代理機構的經營利潤同比減少2001萬元,由上年同期的3180萬元減至1475萬元。
隊伍縮減+業務萎縮+利潤下降=生存艱難。
我國現有2600余家保險專業經代機構,最初被批準設立時,監管層冀望其推動保險業產銷分離、承接保險公司剝離的銷售職能。
然而當前,超半數機構面臨生存危機——隊伍縮減、業務收縮、利潤下滑形成惡性循環,行業整體距“擔此重任”的目標愈發遙遠。
現在看,不要說能否擔此重任,絕大多數專業經代機構自身能否生存下去,問題都很大。
當然,問題大的又何止是中介,只不過較小的體量讓其更加弱不禁風罷了。
【今日保】已進駐以下媒體平臺
今日頭條 | 百度百家 | 騰訊企鵝號 | 新浪微博
和訊名家 | 金融界 | 東方財富 | 雪球 | 搜狐號
大魚號 | 野馬財經 | 網易號 | 知乎 | 一點資訊
抖音 | 微信視頻 | 愛奇藝 | B站 | 快手 | 西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