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已經持續1121天,俄羅斯空天軍迎來了又一場空戰勝利。
電報消息簡單機翻
根據俄羅斯telegram頻道Fighterbomber在3月20日的報告,俄羅斯空天軍航空兵和地導兵當天在蘇梅州上空協同合作,擊落了烏克蘭空軍的一架F-16戰斗機。如果此事屬實,將是F-16加入烏克蘭空軍之后的第二次損失。
事情的來龍去脈
那么,此事的來龍去脈究竟如何呢?根據Fighterbomber通報的消息,俄羅斯空天軍和烏克蘭空軍F-16戰斗機的空戰大概是這樣的:
3月19日下午,一架烏軍的F-16戰斗機從烏克蘭西部羅夫諾州機場出發,飛向蘇梅承擔對地攻擊任務。當地時間19日下午5時,俄羅斯空天軍位于高空巡邏的蘇-35S戰斗機截獲了位于低空的F-16戰斗機,立刻趕往預定陣位實施攔截。
攔截過程中,飛行員似乎全加力超音速飛行,讓庫爾斯克州南部居民聽到了巨大的音爆,這一信息同時在telegram上予以證實。但最后一擊,應當是俄羅斯空天軍空防部隊的S-400地導系統完成的,S-400系統實施兩發齊射后,蘇-35S戰斗機為發射出去的地空導彈實施了照射引導,引導到地導雷達開機,隨后觀測到該F-16戰斗機信號從雷達屏幕上消失。
最終推定飛機墜落的地點,在蘇梅州南部的列別廷到切爾夫列涅之間,據稱當地有居民表示聽到了爆炸聲。目前,俄羅斯空天軍多個telegram頻道都證實了這一消息,并表示正在試圖開盒該機可能的飛行員,一旦能夠證實這飛機是誰駕駛的,可信度將繼續提高。
蘇-35S戰斗機真的給S-400防空導彈系統提供引導,擊落了烏克蘭空軍的F-16戰斗機嗎?大伊萬認為很難確定。畢竟烏克蘭空軍對于自己航空兵的損失一向諱莫如深,好幾次俄羅斯空天軍有飛行數據記錄器記錄下來的空戰戰果,烏克蘭空軍都沒有予以證實。
只有在實在瞞不住的情況下,比如戰死了高級軍官或者知名人物,或者家屬渠道公開了飛行員的死訊,烏克蘭空軍才會公開自己的航空兵戰損。
比如去年9月被自己的地導擊落斃命的F-16飛行員阿列克謝·梅斯,此人就是因為烏軍的內斗、加上身份特殊(烏軍第204戰術航空旅副旅長),才被披露出來的。此次F-16戰斗機的疑似戰損,牽涉到烏軍的作戰信心問題,可想而知如果沒有極其過硬的實錘,或者烏軍自己內部捂不住了,要披露的話會極其困難。
但不管怎么說,俄羅斯空天軍的行動倒是證實的。而俄羅斯空天軍自己的交戰記錄,讓我們可以一窺俄軍在空戰戰術上的長足進步,那就是俄羅斯空天軍的A射B導,協同交戰能力終于得到了證實。
記得在2023年10月的時候,俄羅斯空天軍曾經有過一個戰果的小高峰,在一個月左右擊落了烏軍20架左右的戰斗機,包括米格-29前線戰斗機和蘇-24型前線轟炸機。當時大伊萬在文章《擊落烏克蘭20架戰斗機!俄羅斯空天軍終于開竅了?怎么辦到的?》中就曾認為,俄羅斯空天軍戰果突增,可能是因為初步具備了協同交戰能力、實施A射B導、可以對低空行動的烏軍戰斗機形成有效威脅了。
只不過,當時咱判斷俄軍在空中承擔接力引導任務的,應該是改進后的A-50U型預警機。但沒想到的是,事實上承擔這一任務的是蘇-35S型戰斗機,不需要戰略級的支援飛機就可以承擔這一任務了。
A射B導的技術路徑
那么俄軍的協同交戰、A射B導能力究竟是如何實現,技術路徑大概是怎樣的?
首先,肯定是實現了S-400系統和蘇-35S戰斗機的數據鏈聯網,也就是實現了美國海軍航空兵所謂的“傳感器融合”(Sensor Netting)。
在實現傳感器數據融合的基礎上,使用卡爾曼濾波和時空一致性算法,確保不同傳感器對目標的時空一致性問題。也就是地導雷達看到的目標和戰斗機看到的目標在同一時分位置,戰斗機的火控數據雷達也能調用,這是實施協同交戰戰術的基本前提。
在實現了傳感器融合和時分一致的基礎上,后續俄羅斯空天軍才可以發揮A射B導或者協同交戰戰術。這二者還是有些區別的,后者更像是前者的進階版。所謂的A射B導,比如就類似于此次俄羅斯空天軍蘇-35S戰斗機引導S-400地導,對烏軍F-16戰斗機實施攻擊一樣。
烏軍的F-16肯定是低空活動的,無論是S-400的旅一級91N6遠方警戒雷達還是營一級的96L6近方警戒雷達,只要沒有配備40V6M雷達高架,因此對于低空目標的探測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從烏軍F-16戰斗機在蘇梅的活動視頻,幾乎是貼著房頂的高度在飛行,依賴于地導部隊自己的雷達,由于地球曲率問題幾乎沒有可能發現。最多只能在F-16戰斗機進入作戰區域之前的高空階段,提供早期預警,等F-16下高進入戰區后,就什么都看不見了。
因此真正截獲F-16戰斗機的,一定是蘇-35S戰斗機上的N035“雪豹-E”火控雷達。但從此次交戰的細節看,蘇-35S戰斗機雖然發現了F-16,但未用本機的空對空導彈對烏軍戰斗機發起攻擊,其因素有很多。
可能是蘇-35S截獲了F-16,但是發現F-16不在自己武器打擊包線之內,也有可能是蘇-35S用完了空對空導彈……故而,蘇-35S戰斗機立刻通過數據鏈將目標信息發給了在同一空域內的S-400營。
S-400營判斷能打,盡管自己的雷達沒有發現,但是可以讓蘇-35S戰斗機接力引導,遂立刻下達射擊指令兩發齊射。導彈發射之后,中段交給蘇-35S進行引導,末段則啟動彈上的主動雷達制導。當然了,如果打的是48N6DM這種導彈,也有可能蘇-35S一直在末段進行引導,直到導彈命中目標消失,從而完成整個作戰過程。
如果俄軍蘇-35S引導S-400發射的地導是這種作戰模式,那可能是A射B導比較早期的技術水平。射擊器A和導引方B單線聯系,一個打,一個制導,點對點,主要看雙方的數據鏈能不能即時保持聯系。
如果要是想進階的話,那就是到了初步的協同交戰的水準了。不僅一個打,一個引導,而是雙方可以共享雷達圖像了。這就要求不同類型,不同作戰平臺上的傳感器高度融合,時分位置高度確定。
比如蘇-35S看到的雷達態勢,S-400營也可以調用,S-400營看到的雷達態勢,可以顯示在蘇-35S的戰術顯示器上。此時,比如S-400營發現蘇-35S的雷達上有一個自己看不到的低空目標,自己可以打,詢問蘇-35S后,蘇-35S說打不了,那S-400營就可以直接對這個目標開打了。中段可以讓S-400營自己引導,也可以讓蘇-35S幫忙引導。
總之,就相當于S-400營自己引導自己打,只不過用了蘇-35S的雷達圖像,這其實就是目前美國海軍能達到的協同交戰水準,不清楚俄軍是否能達到。
而如果再更高級一些的話,就是所謂的“自動化決策支持”或者說“最佳射手”協同交戰模式了,“最佳射手”含義就是在某一特定作戰區域內,不僅戰場態勢感知信息高度融合,連不同射擊器的火控系統都可以做到高度融合。
還是以打這架F-16戰斗機為例說明,A射B導只能做到點對點,S-400營盲射,蘇-35S中段接力。協同交戰可以做到雷達圖像共享,S-400營認為自己能打,指揮員決策攻擊。而“最佳射手”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的模式,同時對空域內的所有地導營、戰斗機過一遍,誰能打,誰打不了,誰處于最有利的攻擊位置,打出去的導彈殺傷概率最大,人工智能直接就給你排序。
區域指揮所的指揮員根據人工智能排序,直接給“最佳射手”下令,甚至人工智能可以直接調用區域內的戰斗機或地導自動開火……這個作戰效率,毋庸置疑就更高了。當然,目前美國都做不到這一點。
俄羅斯空天軍以此次空戰的情況看,大伊萬傾向于它還是簡單的A射B導階段,真正的“最佳射手”攻擊模式,目前為止暫時還沒有出現。這不僅需要各傳感器,各射擊器的數據高度融合,更牽涉到科技倫理問題,目前各主要軍事強國的軍隊暫時還沒有人敢邁出這一步。
總的來講,2023年咱們只是猜測、俄空天軍可能實現了A射B導的實戰,或者初步的協同交戰,2025年3月的這次空戰,俄羅斯空天軍算是直接證實了它已經具備了相應的能力。
這毫無疑問是一個巨大的技術進步,也證明了俄烏沖突中的空戰,事實上是技術水平很高的空戰。無非是俄方體系不全,導彈也不好而已。
最后,至于你問咱們有沒有這種能力?大伊萬只能說,你看看前幾年的報道,再看看055大型驅逐艦上專門為協同交戰能力而準備的全向射頻天線,就能明白這一點了。協同交戰對于我們從來都不是問題,大概就是這樣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