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0日,朝鮮導彈總局一聲巨響,最新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試射成功,朝中社鏡頭前,金正恩面帶微笑,背后是導彈升空的火光。
可朝鮮以往試射的多是“進攻性”彈道導彈,為何突然轉向“防御性”防空系統?防空導彈技術門檻極高,朝鮮軍工從哪來的底氣?金正恩高調站臺,這次試射是技術突破,還是政治作秀?
近年來,美韓聯合軍演頻次激增,F-35戰機、薩德系統接連部署,微妙的是,試射次日,恰逢日本首相訪美磋商"延伸威懾",時間點的巧合絕非偶然。正如網友戲稱,朝鮮導彈試射已形成固定“流程”,美韓軍演、朝方抗議、導彈升空、外交部表態、推特熱搜。但這次,金正恩的導彈,或許真能讓某些人“睡不著覺”。
此次試射的防空導彈,被朝方定義為“最新型”,其核心優勢在于“快速作戰反應能力”與“系統可靠性”。雖未公布具體參數,但結合朝鮮近年軍工發展,可推測其技術路線。
其一,速度與精度。新導彈采用雙脈沖發動機、鴨翼氣動布局,甚至借鑒以色列“大衛投石索”的中層攔截技術,射程和機動性顯著提升。金正恩將新導彈定義為"防御性武器",但這面"盾"實則暗藏鋒芒。
長期以來,朝鮮防空力量嚴重依賴蘇聯遺產,如射程僅40公里的薩姆-2和笨重的薩姆-5(S200),這些上世紀裝備機動性差、易被鎖定,被戲稱為“活靶子”。
不過,近年朝鮮軍工突飛猛進,2018年仿制S300的“閃電5”亮相,2022年“流星1-2”系統試射,射程大約在100-150公里,此次升級可能瞄準中遠程攔截,意圖覆蓋美韓戰機常駐空域。
值得注意的是,朝鮮正將防空系統與預警機、雷達網絡整合,形成多層次攔截體系,這種“閉合鏈路”一旦成型,半島軍事平衡或將傾斜。
其二,“白菜價”軍工。朝鮮向來擅長低成本改造蘇式裝備,例如將老式T-34坦克改裝后繼續服役。此次防空系統或沿用類似策略,以“夠用”為標準降低成本,快速量產。
對比全球防空系統成本,美國“愛國者”單枚導彈造價400萬美元,韓國“愛國者”PAC-3單枚成本約300萬美元,而朝鮮同類產品據估算僅60萬美元,還包含人工成本。總結下來,廉價+量產=朝鮮式“人海戰術”的防空版本。
其三,戰略意圖。朝鮮近年軍事動作呈現清晰戰略,2023年試射“火星-18”洲際導彈后,金正恩曾明確提出,要以核導為“矛”,防空為“盾”。
畢竟朝鮮防空體系,目前仍依賴米格-21、米格-29等老舊機型,難以與防空系統形成“空天一體”防御,電子戰能力、衛星導航依賴度、后勤維護水平,也全都是未知數。
若未來爆發沖突,朝鮮亟需戰力保護核設施、指揮中樞免遭空襲,同時還要維持對韓美偵察機的反制能力,防空體系再升級,既是對"斬首行動"恐懼的回應,也是為核導打擊力量構建"安全罩"。
而當平壤的導彈,既能刺破天際,又能織就天網,東北亞的棋局上,攻守之勢正在悄然改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