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譙樓
莆田市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位于市中心文獻路中段
初建于宋太平興國八年(983)
是興化宋城子城城門和門樓
宋紹興六年(1136),因火災焚毀
同年知軍劉登重建,并置更鼓刻漏于其上
兼具擊鼓定更和刻漏計時功能
故也稱鼓樓
明清兩朝,數有重新修建
現存建筑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重建
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大型鼓樓之一
是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古譙樓
坐北朝南,共有三層,高約16米
占地面積1250平方米
底層基臺石砌
保持宋代城闕形制
中開門洞,門上嵌“古譙門”石額
為興化知府馬夔陛手書
二層為木構樓閣
面闊九間,進深五間,穿斗式木構架
重檐歇山頂,前后有回廊
三層周圍有回廊
回廊設有磚石花式欄桿
古譙樓內,現存有
《天一樓記》石刻碑記等文物
設有莆陽書房、戲臺、茶館、文創館
《重修天一樓記》碑刻
“天一樓”是清代古譙樓的又一別稱
清嘉慶七年(1802)
興化知府馬夔陛與士紳鄭遠芳等
商議修建鼓樓
次年便倡議勸捐重修
“仲夏經始,孟冬落成”
馬夔陛親撰《重修天一樓記》
詳細記載了古譙樓興建、重修始末
至今碑刻仍置于鼓樓上
坎卦
古譙樓自宋建成以來
經歷了三次火災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知府卞永嘉重建
在古譙樓底層中開門洞南面的門額上
嵌入3塊坎卦石,坎卦五行屬水
意以坎卦之象制火
莆陽書房
隨著歷史的變遷
古譙樓的功能也不斷變化
民國年間,作為“民眾教育館”
新中國成立后, 先后作為“莆田縣人民文化館”
“莆田縣圖書館”、 “莆田縣博物館”
“莆田市博物館”辦公地 等
2018年至今,作為“莆陽書房”
成為集閱讀、書籍流通、文娛休閑
于一體的公共文化空間
登古譙樓,看興化府
一覽千秋,一夢鄉關
(↓點擊前往↓)
THE END
來源|中共莆田市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