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來,臺海局勢持續緊張,成為全球最受關注的地緣政治熱點之一,美國政界頻繁高調表態,甚至有政客揚言“不惜一戰”干涉臺海。
2023年,一項由美國民調機構RasmussenReports進行的調查顯示,79%的美國受訪者支持美方干涉臺海問題,但大多數人都拒絕美軍與解放軍進行陸戰。
為什么美國人害怕與解放軍展開陸戰?如果美軍真的卷入臺海戰爭,他們能夠承受戰爭的巨大代價嗎?
【強硬派在美國】
近年來,美國對華態度發生了顯著變化,特朗普政府執政期間,通過加征關稅、封鎖半導體技術等方式全面打壓中國,直接將中美經濟關系推向緊張狀態。
這種政策不僅在經貿領域產生了影響,也在美國社會引發了廣泛的對華敵意,許多美國民眾開始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甚至是主要對手。
而特朗普政府的強硬策略并未因拜登上臺而有所緩和,相反拜登政府雖然在經濟領域試圖維持一定的合作,但在軍事層面卻采取更具侵略性的態度。
美國積極拉攏盟友,在印太地區加強軍事部署,并頻繁在臺海問題上挑釁中國。
2022年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執意竄訪臺島,這一舉動嚴重破壞了中美關系,直接導致中國展開一系列軍事反制措施,并讓臺海局勢更加緊張。
這種長期以來的對華遏制策略,不僅影響了政府決策,也在美國社會形成了一種新的政治氛圍,對華強硬已成為美國政壇的共識。
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在對待中國的問題上,分歧正在縮小,而強硬立場正在成為主流。
2023年,拉斯穆森報告的調查結果顯示,有79%的人支持美國因中國入侵臺灣而對中國實施經濟制裁,其中60%的人“強烈支持”制裁,只有12%的人反對制裁。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美國民眾整體上支持對華制裁,但當談及軍事介入的方式時,他們的態度出現了明顯的分歧。
許多美國人雖然支持派遣戰機和軍艦進行干預,但對于地面部隊直接與解放軍作戰,他們卻持謹慎甚至反對的態度。
更重要的是,美國是否能承受臺海戰爭的巨大代價?根據美軍和智庫的兵棋推演,一旦戰爭爆發,美軍很可能會在戰爭初期損失大量??樟α?。
解放軍的遠程導彈部隊已經具備精準打擊航母的能力,而美軍的第一二島鏈基地也將成為中國導彈的優先打擊目標。
如果美軍在臺海戰爭中無法保持空海優勢,那么地面戰是否真的能避免?還是說,即便美國人害怕陸戰,他們最終仍然無法逃脫這一現實?
【美民眾的戰爭底線】
數據顯示,雖然大部分受訪者愿意看到美軍派遣戰機和軍艦,但一旦戰爭演變為地面戰,尤其是城市巷戰,美軍就應當撤退。
美國人清楚地知道,臺海沖突的最理想狀態是保持現狀,而不是主動掀起戰爭。
如果局勢升級到軍事對抗,美國可以通過空軍和海軍遠程打擊,向中國施加壓力,但如果沖突持續升級,最終形成大規模地面戰,美軍的傷亡將大幅上升,而這正是美國民眾最害怕的結果。
歷史證明,美軍并不擅長持久的地面戰爭,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美軍憑借技術優勢在戰爭初期迅速占領伊拉克和阿富汗,但隨后的反叛戰、城市巷戰卻讓美軍陷入泥潭。
在阿富汗,美軍花了20年時間,最終狼狽撤軍;在伊拉克,美軍投入大量資源,最終卻未能達到既定目標。
這兩場戰爭讓美國人意識到,光靠軍事力量并不能輕易控制一個地區,而地面戰更是一場無底洞。
1950年代,美軍剛剛經歷過二戰,士氣高漲,裝備精良,自認為戰無不勝,但在朝鮮戰場上,尤其是長津湖戰役,志愿軍展現出的頑強戰斗意志和戰術機動性讓美軍措手不及。
當年的美軍陸戰一師,被迫經歷千里大撤退,而“長津湖之戰”更成為美軍歷史上最慘痛的敗仗之一。
雖然美國軍事實力強大,但他們非常清楚,一旦臺海戰爭演變為地面戰,解放軍擁有地利和后勤優勢,美軍將陷入一場比朝鮮戰爭更難打的戰爭。
美國政客可以在國會喊出“全面干預”的口號,但普通美國人并不想看到美軍士兵在異國他鄉的城市廢墟中付出生命代價。
【兵棋推演】
對于美軍而言,過去幾十年在全球范圍內展開的戰爭,幾乎都依賴航母戰斗群的強大投射能力。
美國航母象征著海上霸權,每當地區沖突爆發,美軍都會派出航母進入戰區,以威懾對手、支援盟友。
而在臺海沖突的模擬推演中,美軍航母正逐漸從“戰略王牌”變成“活靶子”,一旦戰爭爆發,航母戰斗群的生存能力將受到極大威脅。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和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近年來進行了多次臺海戰爭兵棋推演,結果相當一致:美軍如果介入沖突,其航母戰斗群將在戰爭初期遭受嚴重打擊,甚至可能在第一周內損失2艘航母和10-20艘大型水面作戰艦艇。
解放軍的遠程導彈部隊,特別是東風系列反艦彈道導彈(DF-21D、DF-26),被稱為“航母殺手”,這些導彈具備極高的機動性和精確打擊能力,能夠直接攻擊數千公里外的航母。
CSIS的模擬推演顯示,一旦戰爭爆發,解放軍會在第一波攻擊中集中火力打擊美軍航母,并對日本、美軍在關島的基地展開精確打擊,以削弱美軍的前線支援能力。
除了航母,美軍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基地同樣將成為解放軍的首要攻擊目標。
CSIS的推演結果表明,解放軍可能在短時間內摧毀美軍在日本的500-900架戰機,并重創美軍在第一、第二島鏈的基地。
在這種情況下,美軍的空軍優勢將受到極大限制,而航母戰斗群也將因失去制空保護而變得更加脆弱。
日本方面的軍事智庫也對臺海戰爭進行了多次模擬,其結果同樣不容樂觀。
根據日本的兵棋推演,如果美軍介入臺海沖突,美軍可能損失19艘軍艦,400架戰機被摧毀,傷亡超過1萬人,而臺灣軍隊和日本自衛隊的損失也極為慘重,臺灣軍可能損失18艘軍艦,200架戰機被擊落,傷亡1.3萬人以上。
如果美軍要維持對臺海的干預,必須投入大量資源,而這可能會直接影響美國在全球的其他戰略部署,甚至削弱美國的長期軍事霸權。
【代價美軍承受得起嗎?】
兵棋推演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即便美軍最終在沖突中“守住臺灣”,但戰爭本身將對美軍造成史無前例的損失。
歷史表明,每當美軍在海外戰場上遭受重大損失,美國國內的反戰運動都會隨之爆發,并可能直接影響政府決策。
二戰之后,美國經歷過幾場重要的海外戰爭,每次當戰場損失超出國民的承受范圍,國內都會爆發大規模反戰運動,甚至迫使政府調整戰略,甚至撤軍。
越南戰爭,美軍在越南戰爭中共陣亡超過5.6萬人,受傷超過30萬人,戰爭的泥潭使美國國內的反戰情緒高漲,最終導致美國政府不得不在1973年撤軍。
最大的一次反戰游行發生在華盛頓,超過50萬人走上街頭,迫使尼克松政府承認戰爭失敗。
在伊拉克戰爭中,盡管美軍在戰爭初期迅速推翻薩達姆政權,但隨后陷入曠日持久的反叛戰,美軍最終在這場戰爭中陣亡4431人,受傷超過3萬人。
戰爭的長期消耗和不斷上升的財政成本,使得美國國內反戰情緒高漲,最終促使奧巴馬政府在2011年宣布撤軍。
這些歷史案例表明,當美軍的傷亡數字超出國民的心理預期,美國國內的反戰力量就會迅速壯大,并最終影響政府的戰爭決策。
兵棋推演顯示,美軍可能在臺海戰爭初期損失2艘航母、數十艘軍艦、400-900架戰機,陣亡數千人,如果戰爭持續,美軍的傷亡數字還將進一步攀升。
此外,根據《紐約時報》的分析,美國在伊拉克戰爭期間總計花費了約2萬億美元,而阿富汗戰爭的花費甚至超過2.3萬億美元。
臺海戰爭的規模遠超這兩場戰爭,美國需要投入的資金將遠超前兩者,而這對美國的財政體系來說是極大的負擔。
【結語】
歷史經驗來看,美國的軍事干預往往以失敗告終,尤其當對手是一個強大且擁有堅定意志的國家時。
臺海戰爭不是一場“可控沖突”,一旦爆發,將影響全球經濟、地緣政治格局,甚至可能導致美國霸權的衰落,面對這樣一個代價高昂的賭局,美國真的準備好了嗎?
【參考信源】
印度歐亞時報2023-02-26《'No Boots On Ground: Majority Of USVoters 'Chicken Out' From SendingSoldiers To Taiwan To Battle China》
中國青年網2022-08-22《臺媒稱美國有三大弱點 攪亂臺海難得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