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磺
在浩瀚的海洋與陸地交匯的邊緣,隱藏著一種奇特而珍貴的生物——石磺。它們雖無華麗的貝殼,卻以獨特的形態和頑強的生命力,在河口性沿岸帶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傳奇。
獨特的形態
石磺是一種腹足綱、石磺科、石磺屬的無殼貝類。它們的身體宛如一枚被精心雕琢的橢圓形卵石,表面覆蓋著一層革質的外套膜,微微隆起,仿佛穿著一件緊身的戰袍。這層外套膜不僅為它們提供了保護,更是人們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石磺的背部灰黃或黑灰,腹面則呈現出淡褐色,宛如一幅自然的調色板。更為奇特的是,它們的背部后端生長著一簇簇樹枝狀的鰓,這些鰓如同微型森林,為石磺提供了呼吸的通道。
獨特的生活習性
石磺的分布范圍廣泛,從中國的東海和南海海域,到遙遠的日本和印度洋,都能找到它們的蹤跡。它們喜歡棲息在河口性沿岸帶的巖石、泥灘、蘆葦叢和紅樹林的沼澤地中,這些地方為它們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安全的庇護所。
石磺的生活習性十分獨特。它們白天喜歡躲在洞穴里,避免陽光直射和天敵的侵擾;而到了夜晚或陰雨天,它們就會紛紛出洞,活躍在埂邊洼旁,尋找食物。石磺的食性雜而廣,它們依靠口球中翻出的齒舌括取食物,底棲硅藻、有機碎屑、泥沙、腐殖質等都是它們的美食。這種雜食性的飲食習慣,使得石磺在河口地區的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珍貴的生態價值
石磺不僅具有珍貴的生態價值,更是一種營養豐富的美食。它們的出肉率高達66%,肉質鮮美,口感細膩。每100克可食部分含有8.6克蛋白質、0.5克脂肪酸、2.7克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和礦物質。這些營養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比牡蠣、縊蟶等海洋貝類還要豐富。因此,石磺在沿海地區被視為滋補品和海產珍品,深受人們的喜愛。
在一些沿海地區,民間流傳著石磺具有治哮喘、助消化、消除疲勞、明目的功效。人們將鮮活的石磺用開水燙一下,剝去外套膜的革質表皮,從腹部剖開、棄去內臟,用食鹽或草木灰洗凈黏液,然后切肉絲,加上佐料生炒,可以制成各種美味佳肴。這些菜肴不僅味道鮮美,更蘊含著石磺獨特的營養價值和滋補功能。
石磺,這個看似不起眼的生物,卻以獨特的形態和頑強的生命力在灘涂上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傳奇。讓我們共同珍惜這份來自大自然的饋贈,讓石磺的傳奇故事繼續流傳下去。
參考文獻:
[1] 段曉偉. 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的生物學研究[D]. 華東師范大學, 2007.
[2] 王金慶, 成永旭, 吳旭干, 等. 瘤背石磺的形態、習性和生殖行為[J]. 動物學雜志, 2005(01):32-40.
來源:水生動物健康評估、泉州海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