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圖由AI生成
- 本期故事關鍵詞:女性與力量-
“I love mom, just the way she is.”(我愛媽媽,愛她最本真的模樣。) 這句片中女兒嘴里說出來的話,真是令人醍醐灌頂。它讓我想起那一年澳門國際影展上朱麗葉·比諾什親口對我說的“don’t be a good girl”(不要只做一個乖女孩) ——這是她真切地對所有女孩的建議。無關年紀,女人還是比男人更懂女人,不是因為是同類,而是因為相似的困境。
最有意思的是,它顯現出了與女性主義同樣的訴求:男人們,同樣甚至更希望女人愛他們本來的模樣——不是金錢,不是地位,他們大約也是知道的,那些后來得到的只是“得到”,而與“愛”有著遙遠的距離。
愛——何以重生?當然是愛你本來的模樣,但角度改變了故事的走向。
本期Variety封面人物、第7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審團主席凱特· 布蘭切特主演的《伯納黛特你去了哪》可能是我開年至今看過的最好的女性主義電影,它確切又詼諧地講述了成年后的“小婦人”喬會遇到的真實故事:天資卓絕的傳奇女性在溺于家庭生活后如何自處?
頂著波波頭與墨鏡的“大魔王”凱特完全演出了一個建筑藝術家的麻 煩勁兒:不善社交、偽裝繁忙、幾天洗一次澡,“拉開人生的二幕劇……
我想讓你知道,生活的平凡有多難”,而當丈夫請來的心理醫生判定“像 你這樣的人必須去創作,不然就會成為社會的麻煩……快去工作”后,她叛逃到了南極——別誤會,結局是個快樂的團聚,最初吸引彼此的美麗和天賦后來的確為生活付出了代價,但也帶來了無可替代的溫度與理解。
“I love mom, just the way she is.”(我愛媽媽,愛她最本真的模 樣。) 這句片中女兒嘴里說出來的話,真是令人醍醐灌頂。它讓我想起那一年澳門國際影展上朱麗葉·比諾什親口對我說的“don’t be a good girl”(不要只做一個乖女孩) ——這是她真切地對所有女孩的建議。無關年紀,女人還是比男人更懂女人,不是因為是同類,而是因為相似的困境。
其實長久以來,社會對男女都有刻板框架,只是女性更容易遵循而已。
作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中第一個在線下如期舉辦的意大利威尼斯國 際電影節,無論是巧合或是質變,簡直是“女性力量”大集結:許鞍華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是全球首位獲此殊榮的女導演;她執導的《第一爐香》在非競賽單元特別展映,改編自張愛玲作家生涯發表的第一部同名中篇小說,這是許鞍華對張愛玲作品的第三度改編;而華人女導演第一次問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已創造歷史,其電影語言早已超越語種限制,自成一格。
“我們不能被恐懼控制。”布蘭切特對Variety直截了當地說,“我們必 須向前看,而且要有睿智的眼光……唯一的辦法是解決問題。”
我向來認為,電影對普通人的最大價值之一是——學習這個世界的原 動力之一——這也是為何復蘇后的電影院和一系列電影節讓世人如此振奮。在今年所有有幸看到的非院線公映電影里,最打動我的是北京國際電影節“環球視野”展映單元的 《馬丁·伊登》,改編自美國作家杰克·倫敦111年前的同名小說,影片男主角在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中獲得了最佳男演員獎。準確來說,電影從開始的獨白就擊中了我:“世界比我強大,我只能單槍匹馬與之抗衡。無論如何,這都是一個壯舉……只要我不讓自己被擊垮,我也會成為一股力量。”
漆黑一片的銀幕上和世界里,這些字句如同能聞聲作響的火光。
若不是文學與電影,這是一個寥寥幾句就能講完的故事:窮小子愛上 了富家女,為她學習成為名作家,卻發現她和世界都遠非想象。
最有意思的是,它表達出了與女性主義同樣的訴求:男人們,同樣甚 至更希望女人愛他們本來的模樣——不是金錢,不是地位,他們大約也是知道的,那些后來得到的只是“得到”,而與“愛”有著遙遠的距離。
另一件有意思的事則是,從《小婦人》《伯納黛特你去了哪》《第一爐 香》 到 《馬丁·伊登》,這些電影無一不是有文學原著作支撐。文學提供了最牢靠的內容基石,而電影實現了展現故事的另一種角度。
從文學到電影,種種“對話”的意義是什么?中國著名女詩人翟永明 在關于20世紀墨西哥先鋒藝術及現代女性藝術家代表弗里達的紀錄片《弗里達·卡洛的文化遺產》 于白夜的放映專場時說:“先鋒女性被世界接納的過程是艱難的……從石內都 (注:日本知名女攝影師,也是第一位榮獲哈蘇國際攝影獎的亞洲女性) 的視角拍的弗里達,是這個電影很重要的意義——女性對女性的注視是很重要的。”
不那么女性氣質的我,以前常常覺得“女性力量”是一個偽命題,但 現在我不那么想了。這個世界的大部分事情都是“雙刃劍”,女性或是男性、電影或是文學、文字或是攝影……不過是提供另一種角度的命題,讓你得以去看另一面的樣子。
在以“回歸之力”和“女性力量”為主題的本期雜志里,我們提供的 也是角度。
凱特·布蘭切特、加納兒·夢奈、帕蒂·魯普恩三位是今年 Variety 之“女性力量”(Power of Women) 的獲獎者,她們并未追憶過去,而是直接講述了當下社會的種種責任;
《滾滾紅塵》 的男導演嚴浩為我們從另一種維度審視了一代傳奇女性 三毛的故事,她是太陽也是月亮,是月鳳也是韶華,是脆弱也是強大,“一切創作都是孤獨的……我很確定,如果三毛一直活在愛里,她至今仍然活著”;
成功轉型導演的日本著名女攝影師蜷川實花在獨家筆記里寫下的話與 布蘭切特有異曲同工之妙,事實上這也是我最想說的話:作為女性電影人,解決方法其實就只有一個,以能力服眾——觀眾的反應不會對你說謊。
事實上,最近最讓我覺得有女性力量之感的情節與鏡頭,無一不來自 男性對女性的注目。
一是集導演與編劇于一身的雷·沃納爾的 《隱形人》。女主原本是最 怕男主的懦弱女友,最后成了全世界最不怕他的那個人。沒有人比她更熟悉他,她并不怕看不見他,因為她已經在家暴的高壓下太多年了,當她決定了反抗,迸發出的力量讓他感到害怕。這才是爽文結局,是人心所向。
二是來自諾蘭荷爾蒙爆棚的 《信條》。在那個“一切正常,只有你是 逆向”的世界另一頭,女主羨慕的自由人,原來是未來的自己。她的縱身一躍,是比玉嬌龍更有力的成全,因為成全的是自己。這就是未來最好的模樣。
愛——何以重生?當然是愛你本來的模樣,但角度的變化改變了故事 的走向。
情不情愿,世界就是在改變,而我們都在路上,書寫自己的故事,幸 運的會被拍成電影。要知道,《馬丁·伊登》 便是世界文學史上最著名的自傳體小說之一,加上百年后的電影,作者杰克·倫敦踐行了自己的承諾:文字的力量會讓這個世界惶恐不安。
Variety中國版“回歸之力/女性力量”專刊,2020年09/10合刊,卷首語
原題《愛你本來的模樣,但角度的變化改變我們的走向》,有刪改
【延伸觀影】
《伯納黛特你去了哪》(2019)
《馬丁·伊登》(2019)
《弗里達·卡洛的文化遺產》(2015)
《隱形人》(2020)
《信條》(2020)
本文節選自|《看得見的她》
作者|丁天 主編
About us
主編:鹿|本期編輯:流星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