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的蕭山機場 B3 層,老陳把車停在 4 號電梯口,搖下車窗用方言吆喝:“義烏走不走?拼車 100 一位!”
這已經是他今天第三趟往返機場了。儀表盤顯示,這輛二手商務車兩年跑了 30 萬公里,剎車片早該換了,但換套新的要花兩千塊 —— 夠他拉四趟活。
老陳的手機里躺著 23 個微信群,每個群都有四五百號人。這些群有個不成文的規矩:白天討論油價,晚上曬接單截圖。
他最常去的中石化加油站,高峰期能停三層黑車,司機們像候鳥般扎堆,等著黃牛送來 “人頭”。“黃牛抽成 20%,但能保證客源穩定。”
老陳算了筆賬:從機場到義烏 120 公里,正規網約車要 600 塊,他拼車拉六個人收 600,扣掉油費路費,凈賺四百多。
這種 “拼車經濟” 養活了無數像老陳這樣的司機。鄭州北站跑焦作線的王師傅,每月流水能破兩萬,但要承擔改裝車輛、躲避執法的風險。“座椅是從報廢面包車上拆的,剎車油管漏了三次,都是自己拿鐵絲綁的。” 他指著儀表盤上的裂痕苦笑。
最近幾個月,廣東清遠的老司機們都在一喂社群里互相提醒:“最近查得嚴,豐陽收費站那輛湘牌車被端了!”全國范圍內最近都在嚴抓非法營運,連州市交通局聯合高速交警,僅 3 月 15 日至 16 日就查獲 3 輛跨省黑車,湘 M2、粵 SU 等號牌司機集體 “翻車”。邵陽縣更是出動執法隊在汽車站 “蹲點”,半個月查扣 20 輛涉嫌非法營運車輛,連 “黑校車” 都未能幸免。
為了躲避檢查,司機們發明了各種 “黑科技”。有人在車底裝警報器,一靠近執法點就閃紅光;有人用兩部手機接單,一部跑正規平臺,一部接私活
“現在跑車得像特工接頭,約定地點要暗號,付款用現金。” 鄭州的王師傅掏出一個鐵盒子,里面整整齊齊碼著 3000 塊現金,“這是給執法隊準備的‘罰款基金’,萬一被抓不至于傾家蕩產。”
盡管風險重重,黑車司機們卻成了某些群體的 “救命稻草”。凌晨的蕭山機場,當最后一班大巴停運,黑車成了唯一選擇。
從云南來的務工者老楊說:“正規網約車要 459 塊,黑車 100 塊就能到義烏,夠我吃半個月盒飯。” 這種需求催生出一條隱秘的產業鏈:黃牛在航站樓拉客,司機在加油站 “接貨”,乘客被層層轉賣,最遠能倒手三次。
黑車司機的辛酸也鮮為人知。陳師傅 12 年前被誤判運毒,雖然最終無罪釋放,但案底讓他至今無法考取網約車資格證。“我現在只能借別人的身份跑,平臺審核像篩子,三天兩頭被封號。” 他翻出手機里的《無犯罪記錄證明》,公章在燈光下泛著詭異的光。
在蕭山機場蹲點的深夜,記者遇到了剛跑完一趟義烏的老陳。他從后備箱掏出半塊冷掉的燒餅,就著礦泉水啃了起來。儀表盤上的電子鐘顯示,他已經連續工作 12 小時。“家里老爹住院,兒子要上大學,正規工作哪能賺這么多?” 他抹了抹嘴,發動車子準備再接一單。
這個群體就像城市的影子,在光鮮的表象下負重前行。他們用改裝的車輛、拼湊的證件和透支的健康,填補著公共交通的縫隙。正如網友 “嶺南游子” 所說:“正規車不到的地方,黑車就是城市血管。” 但這條 “血管” 上,寫滿了無奈、掙扎和對明天的迷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