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清遠的豐陽收費站,一輛湘 EW37** 號牌的面包車被交警攔下。這輛核載 9 人的非營運面包車,竟塞進了 13 人,車主還私自加裝了 5 個座位。據調查,車主通過微信群招攬乘客,每天往返于湖南武岡和廣東東莞、深圳等地,每人收費 260 元。
最終,車主被處以罰款 200 元、記 6 分的處罰,車輛被暫扣,交通運輸執法部門還擬對其非法營運行為罰款 1 萬元。這起看似普通的非法營運案件,卻折射出了諸多社會問題。
黑車的存在,反映出了交通運輸市場的供需矛盾。
對于乘客來說,尤其是在節假日等出行高峰期,正規交通工具可能一票難求,或者價格較高,而黑車相對靈活,能夠提供 “門到門”“點對點” 的服務,滿足了部分乘客的需求。
在東莞長安鎮務工的李女士坦言:"正規大巴要到客運站坐,黑車能直接到村口接人,貴點也愿意。" 但更多人表達了擔憂:"去年新聞里黑車翻車死了 7 個人,司機賠不起只能跑路。" 某高校社會學教授指出,黑車問題本質是 "民生需求與制度供給的錯位","當正規服務無法覆蓋偏遠地區時,黑車就成了灰色地帶的必需品"。
網絡輿論場中,“黑車該不該一刀切 ”的話題引發熱議。有網友算了筆賬:"正規營運車保險一年 8000,黑車只要 3000,成本差全轉嫁到乘客安全上了。" 也有人質疑執法公平性:"為什么只查小車不查大貨車?" 這種矛盾心態反映出社會對黑車既依賴又排斥的復雜心理。
對于司機而言,從事非法營運可能是出于經濟壓力。
數據顯示,2025 年廣東查處的非法營運車輛中,73% 是農村籍司機。他們大多初中文化,缺乏其他技能,又趕上貨運市場持續低迷。"去年跑專線貨運虧了 6 萬,不跑黑車全家喝西北風。" 另一位被查司機在筆錄中這樣寫道。
但是,黑車的安全隱患絕不容忽視。超員、超載、車輛改裝等問題普遍存在,這些都給道路交通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威脅。一旦發生交通事故,乘客往往無法得到應有的賠償,司機也將面臨巨大的經濟損失和法律責任。
為了打擊非法營運,各地相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強路面巡查、建立聯合執法機制、利用大數據分析等。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黑車的蔓延,但黑車現象依然屢禁不止。
一方面,黑車司機為了逃避監管,不斷變換運營方式,如通過微信群、QQ 群等網絡平臺接單,使用假車牌、套牌等手段。另一方面,部分乘客對黑車的危害認識不足,為了貪圖方便或便宜,仍然選擇乘坐黑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