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叔”李兆基去世,“超人”李嘉誠被官方正式點名批評。而香港四大家族中,郭得勝和鄭裕彤早已因病離世。在時代的洪流中,曾經叱咤風云的香港傳奇們,步履逐漸蹣跚。
他們是香港這顆東方明珠最為璀璨的華章,也是這座紙醉金迷城市里最不朽的傳奇,他們見證了香港的榮辱興衰,亦成為“獅子山精神”的最佳注解。
但風光的另一面,是豪門恩怨早就成了街頭巷尾和八卦雜志上追逐的熱點,家族內斗兄弟鬩墻的故事也是不斷上演。
更重要的是,四大家族們的事業發軔于港島殖民地時代,利益的盤根糾葛,謀利至上的商業模式,壟斷經營乃至嗜血的貪婪,早就和現代中國的商業環境格格不入,引發了無盡的質疑甚至尖銳批判,其已經難以和財富畫上等號。
由于過度側重傳統行業,對于短期利益的追逐遠遠勝過長期投資,港資企業在新能源、AI、半導體、機器人等科技浪潮中基本缺位。只剩下金融地產,仍是這座城市的立業之本。
眼下,地產紅利時代消退、香港的地產市場尤其飽和、競爭加劇。這對于倚重房地產市場的四大家族們來說影響巨大。走過近一個世紀的風雨,屬于港商的風華,在2025年真正結束了。
一、李兆基的傳奇人生與商業帝國
商業神童的崛起
1928年,李兆基出生在廣東順德,一個遍地美食的地方。他家是當地的商人世家,經營著兩家金鋪。六歲那年,他進入自家金鋪當學徒;12歲,他當上了掌柜。這不是靠關系,而是靠他那雙“火眼金睛”。黃金成色,他一掂便知;金兩融金煉金,樣樣精通。他成了順德家喻戶曉的商業神童。
趣事一則:偷師學藝
當掌柜時,李兆基發現煉金師傅偷金子。但他沒有聲張,而是悄悄偷師學藝,把師傅的絕活學到手后,才將其開除。這段經歷,他總結為一條生意經:當CEO就得懂核心技術,否則鎮不住場子。這為他日后叱咤香港商界,打下了堅實基礎。
香港商界的傳奇之旅
初闖香港,第一桶金
1948年,20歲的李兆基懷揣1000元港幣(相當于今天的15萬人民幣)來到香港。他利用金鋪工作經驗,玩起了黃金和外匯買賣,很快賺到了第一桶金。有了本錢后,他又做起五金生意、外貿生意,逐漸在香港闖出名聲。
房地產起飛,創新營銷
1953年圣誕夜,香港深水埗一場大火燒出7萬災民,卻也掀起置業狂潮。李兆基認定房子是剛需,但當時他資金有限。1958年,他聯合郭得勝、馮景禧等八人進入樓市。當時香港樓房整棟賣,普通百姓買不起。李兆基提出分層賣、十年分期付款,這一創新營銷手段大受歡迎,公司迅速崛起。
新鴻基地產,功成名就
1963年,李兆基與郭得勝、馮景禧成立新鴻基地產。他負責畫圖紙、搞營銷,硬是把沙田荒灘變成搶手樓盤。九年之后,新鴻基地產成功上市。功成名就的李兆基帶著5000萬分手費離開,幾年后成立宏基兆業,開啟了自己的輝煌時代。
空手套白狼,地產大亨
宏基兆業的發家史堪稱教科書級別的空手套白狼。李兆基很少搶拍政府土地,而是低價收購新界農民的換地權益書。這些權益書是政府征收土地后給農民的“欠條”,農民等不起,李兆基就買過來。等到政府開發新土地時,這些“廢紙”瞬間變成黃金地皮。1973年香港地產低谷時,他又買入大量舊樓和地皮。很快,他靠著地產發家致富,1981年宏基兆業成功上市,成為香港知名地產大亨。
資本市場的封神之路
李兆基的傳奇不止于地產,更在資本市場。90年代日元升值,他重倉日本債券,大賺一筆;2000年初國企上市潮,他提前埋伏中資股,又賺得盆滿缽滿;2007年次貸危機前夕,他精準減持股票,港股暴跌后反手抄底,讓財富翻倍又翻倍。他因此被稱為“亞洲股神”“香港巴菲特”。
與李嘉誠的恩怨情仇
李兆基曾連續三年成為亞洲首富,一度壓李嘉誠一頭。但從1998年開始,李嘉誠接過香港首富王座,連續蟬聯21年。李兆基對李嘉誠的“怨念”有多深?他給小兒子起名“李嘉誠”,這操作就好比劉德華給兒子取名“張學友”。
商戰恩怨
1993年,李嘉誠準備收購一家公司,結果被李兆基撿漏;2002年,港商胡應湘提議建港珠澳大橋,李嘉誠因壟斷港口業務反對,但李兆基聯合胡應湘、鄭裕彤、何鴻燊等組成同盟,最終大橋建成通車。這兩位商界巨頭的恩怨情仇,足以拍成80集連續劇。
二、李嘉誠的爭議與挑戰
與李兆基不同,李嘉誠近年來因一系列商業決策而備受爭議。特別是他計劃將包括巴拿馬運河兩大港口在內的43個港口出售給美國貝萊德財團的消息,引發了輿論的廣泛關注。這筆交易不僅觸動了國家安全的敏感神經,更引發了關于企業家社會責任和立場的深刻討論。官方和媒體的批評,使李嘉誠面臨前所未有的輿論壓力。這一事件也再次提醒我們,商業行為必須考慮國家利益和民族情感。
三、四大家族的興衰與時代的變遷
香港四大家族——李嘉誠的長江實業、李兆基的恒基兆業、郭得勝的新鴻基、鄭裕彤的新世界發展,均發軔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地產浪潮。四位創始人皆出身廣東,白手起家,成為香港經濟騰飛的核心推動者。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政策的調整,四大家族的商業模式和利益格局逐漸與現代中國的商業環境格格不入。過度側重傳統行業、追逐短期利益、壟斷經營等問題,使四大家族面臨越來越多的質疑和批判。
今天香港面臨的各種社會問題,也是拜幾大家族所賜,這就是“商人經濟”的一體兩面,也是古今中外所有商業社會議題的核心體現。
四大家族幾乎都以房地產為主業,并涉足燃氣、電力、零售、電信、電視網絡等方方面面。750萬港人從生到死,都離不開幾大家族的產業,都在為這些大家族的產業添磚加瓦。
李嘉誠旗下的香港電燈、電能實業和嘉道理家族控制的中電控股,幾乎壟斷了香港的電力供應;李兆基家族掌控香港中華煤氣,為香港近200萬家庭提供燃氣能源,實現了對香港供氣的控制;此外,李氏家族還有電訊盈科,香港電訊、和記電訊以及零售行業的屈臣氏。
這些行業都天然擁有壟斷性,比如供電、燃氣和電視網絡,電網以天然壟斷著稱,燃氣管道一旦鋪設進小區,幾乎完全不會被替換;終端用戶開戶后,電視網絡和電訊運營商就可以一直收費。
收租型房產和這些管道型業務如同四大家族的印鈔機,推動其家族財富穩步向上。
香港電訊利潤從2008年的2.74億港元上升至如今每年貢獻50.7億港幣;港燈和電能實業每年為李嘉誠合計賺取90億港元,而且還能通過增加電費來改善收益;李兆基的中華煤氣2023年進賬61億港元。
近年來,香港人口穩步增加,意味著對住房、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產生更多的需求,當然也意味著,幾大家族可以穩賺不賠。比如,李嘉誠旗下的電能實業以7%的資產負債率,可以搏得90%的超高營業利潤率。
明面上,他們是極為成功的商人,富可敵國,但對社會和商業進步,實際上貢獻寥寥。
就像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對李嘉誠的評價:“李嘉誠可有制造一件營銷世界的商品?沒有。他投資地產、收購港口、電訊公司,全靠和壟斷結盟,他的巨大財富來源于他壟斷了房地產和一系列民生工程。”
“土地供應不足-推高地價-按揭供樓-坐地收租”的模式,也許曾有過進步意義,但繼續下去的空間已經不大。企業的壟斷地位曾經在一個時期內得到了政策面的護佑,但不可能永遠護佑下去,地產經濟對普通人的壓榨,也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
隨著房地產進入深度調整期,幾家企業已經不復昔日之風光。新世界發展在鄭裕彤家族接手后激進擴張,導致債務飆升,2024財年暴虧近200億元;郭得勝去世后家族陷入長期內斗,兄弟反目讓新鴻基元氣大傷。
四大家族的崛起,本質上是基于香港特定環境的必然產物,是殖民地時代商業體系所結出來的碩果。這種特殊時期所產出的特定財富神話,在新的時代和環境下破滅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甚至是必須。商業和社會想要進步,就必須和落后的生產力、落后的生產關系決裂。
享盡香港乃至整個中國大陸一個世紀的紅利之后,四大家族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走向了自己的黃昏。在演出的最后時間,一場體面的告別,遠比一串無意義的財富數字更加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