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有虛構情節存在,請謹慎閱讀。
溫馨提示:本文為付費內容,前三分之一免費閱讀。
1999年,中國“雪龍號”破冰首次駛入北極。
“雪龍號”這次遠征的目的,就是為了拿回屬于中國的主權。
而這一切,還要從我國不久前偶然發現的一份北極條約說起……
這是一份被中國遺忘了整整66年的主權條約,這更是一份讓中國絕處逢生的撿漏條約。
誰能想到,這份被遺忘的條約會成為中國崛起的金鑰匙,引發國家間的激烈博弈。
01
1991年,中國探險家在挪威參加科考活動,活動主要內容就是對挪威主權下的斯瓦爾巴群島進行探索。
經過一系列的勘探和數據分析,探險隊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
斯瓦爾巴群島下方的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儲量十分豐富,其價值不可估量。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地區的冰層逐漸融化,為北極航道的開發提供了可能性。
斯瓦爾巴群島作為北極航道的重要節點,其戰略地位愈發突出。
未來,各國在北極地區的競爭將更加激烈,而斯瓦爾巴群島無疑將成為這場競爭的關鍵所在。
但當時的中國并沒有權力在斯瓦爾巴群島上建立科考站,所有中國的探險家想要去斯瓦爾巴群島上科考。
就必須加入外國的科考團隊,而且所有的科考成果必須公開共享給外國科考團隊。
這種種限制都讓中國探險家對于北極科考活動的展開變得極為艱難。
原先無人問津的地方,一旦發現有寶藏,還能控制北極航道。各國就像聞著肉味的猛獸一般。
紛紛開始在斯瓦爾巴群島建立科考站進行研究。
蘇聯首先成立了科考站,美國、英國、法國先后都成立了科考站。
就連近在咫尺的日本也在北極建立了科考站,這讓泱泱大國中國如鯁在喉。
02
“國運來了擋都擋不住。”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高登義坐在辦公室里,手里攥著一張發黃的文件復印件,興奮得像個孩子。
誰能想到他發現了一份百年前北洋政府簽署的《斯瓦爾巴條約》,竟賦予中國在北極的資源開權
高登義拿起桌上的保溫杯灌了一大口水,又反復檢查了文件上的紅色印章和簽名。
沒錯,這份條約清清楚楚地寫著:
中國在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有同等的資源開發權和科考權!
這簡直就是一張被遺忘近100年的北極門票,一張價值連城的"金鑰匙"。
"老天爺,這種機會真是百年一遇啊。"
高登義情不自禁的一拍桌子站了起來,桌上的文件嘩啦啦散落一地。
就在這時,辦公室的門被推開了。
一位同事告訴他:"高老師,美國那邊又發聲明了。
說我們在北極沒有任何權益,要求我們停止黃河站的擴建計劃。"
高登義猛地抬起頭,眼中充滿著竊喜。
他拿起那份文件,重重地拍在桌子上。
"讓他們睜大眼睛看看這個!"
同事疑惑地拿起文件,隨著閱讀進度,眼睛逐漸瞪大。
"這...這是真的嗎?"
03
1994年,當他第一次登上雪龍號,成為中國第一批極地科考隊員時。
西方媒體是怎么嘲笑中國的:"他們去那里干什么?撈冰塊回來賣?"
沒人知道中國人有多努力。
極地科考隊在零下40度的環境中工作,手套里的汗水結成冰,臉上的皮膚被凍裂也不喊一聲痛。
就連吃飯時,筷子握久了都會粘在手上。
他想起了那些五四運動中拒絕在喪權辱國條約上簽字的愛國青年。
誰能想到,命運竟會如此奇妙,當年的屈辱,換來今天的驚喜。
同事剛要離開,高登義突然一把抓住他的手臂:
"記住,暫時別聲張。這件事太大了,處理不好可能會引起國際糾紛。"
高登義的發現很快傳到了上級領導那里。
文件被層層上報,最后送到了外交部的桌上。
可沒過幾天,事情就出了岔子。
"高老師,出事了!"
同事氣喘吁吁地跑進辦公室,臉漲得通紅,手里拿著一份打印出來的新聞稿。
"怎么了?"高登義放下手里的資料,皺著眉頭看著他。
"美國那邊發聲明了,說中國根本沒資格參與斯瓦爾巴群島的事務。
還威脅要聯合其他國家修改條約,把我們踢出去!"
同事一邊說,一邊把新聞稿遞到高登義手里。
高登義接過新聞稿,掃了一眼,臉色一下子沉了下來。
他把稿子往桌上一拍,站了起來:
"他們這是欺負人!條約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中國是合法簽約國,憑什么說我們沒資格?"
同事咬著牙,攥緊拳頭:
"他們就是看我們不順眼,想打壓我們!"
高登義他心里清楚,這事兒沒那么簡單。
美國的聲明只是個開始,接下來肯定還有一場硬仗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