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智遠 | ID:Z201440
前幾天,和飛書的老朋友冠舟約了喝咖啡。
聊天時,我提到在做視頻號,感覺自己出鏡不太自然,一直在努力找感覺。不過,后來發現,邊說邊錄挺適合我。
這時,冠舟突然甩了個視頻過來,說老桑做的,挺不錯的。我一看,真挺好;結果,他又來了一句,視頻并非出自資深剪輯師之手,而是出自一個年輕小伙。
這件事讓我很有感觸,用一個詞來總結,我認為叫:耐心資本。
01
耐心資本(patient capital) 2024 年 4 月火過一次。
最開始,指國外社保基金和養老基金,通俗來說,有耐心、能等待的資本;具體而言,指一種不追求短期回報、能夠承受一定波動和回撤、注重長期價值的資本。
我認為,這個詞從個人、做事雙角度來看也極具價值。
舉個例子,就能感受到。
我有個百度的朋友,他辭職了自己做副業,也玩起了短視頻;他每次剪完視頻都會發給我看,想聽聽我的意見。
但說實話,每次看完視頻,我都覺得好像有點問題,卻又說不上來具體差在哪里。畢竟,看別人東西時,總能挑出點毛病。我當時覺得,可能視頻拍得不夠自然,因為大家都更喜歡、自然流暢的出鏡效果。
于是,我問過他一個問題:錄一個視頻要花多長時間?
他說:直接露臉對著鏡頭的視頻,大概要花一上午。每次錄到一半就會卡殼,卡殼之后,那句話說到一半就收不回來,只能返回重來。
一旦返回,前面的內容就沒了,所以每次都要重新錄。有時折騰一上午,一個視頻都錄不完,有時好不容易錄完一個,又總覺得差點什么。但因為著急想發,就隨便剪輯一下就算了。
聽完他的經歷,你是不是也有同感?
每個人做事都有一種習慣,一口氣把它干完,這在心理學中叫:完成傾向(Need for Closure);即:開始后沒干完,心里就跟壓了塊石頭似的,老想著趕緊弄完算了。
然而,這種追求一次性搞定的方式,真的是最高效、最出質量的辦法嗎?不是的。
在我看來,一次性搞定,是大腦對不確定性的天然排斥在作怪。一方面,我們總本能地想通過“一次性清空任務”來讓自己心里踏實,這完全符合心理學上說的認知閉合需求 (Need for Closure)。
但問題是,快速行動比深度思考更重要”是個誤區。
因為為了快點做完一件事,盲目追求一次性搞定,反而錯過分階段打磨、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機會。這種心態叫行動偏見 (Action Bias)。
說白了,這種傾向是大腦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習慣:為了快速獲得確定感(把任務干完),就犧牲了長期的質量提升。
02
既然這樣,不一次性完成,分段去做,會不會影響和質量呢?
一開始,我也覺得會。你想,本來可以一口氣做完的事,分成一小段一小段來弄,肯定要花更多時間吧?后來,親身實踐發現,分段方式不僅沒有降低效率,反而是一種更高效、更注重質量的好辦法。
我給那位朋友分享了一個經驗:
剛開始錄視頻,我這么操作:對著屏幕,先說五個字或者一句話,說完就停,保存這一小段;接著再錄下一段,繼續保存。
我要做一個一分半的完整視頻,最后手機里就有10個片段,每個片段大概10到20秒不等。
等到剪輯時,把片段全部導入到剪輯軟件里。這樣做的好處是,哪一段感覺不滿意,可以單獨重錄;哪句話說得不好,直接刪掉就行。
如此一來,單個一次性成功概率高了,質量也有保證。
所以,我非常佩服冠舟提到的年輕小伙,他能把一個長視頻做得質量那么高,主要在于他找到了做事的正確方法,準確來說:找到自己“內核”,這種內核每一步都做得扎扎實實。
上個世紀80年代,推銷大師湯姆·霍普金斯搞了一場特別震撼的演講。臺上掛著一個巨大的鐵球,臺下有人拿個大鐵錘上去猛敲,可那鐵球愣是紋絲不動。
這時候,霍普金斯掏出了一個小錘子,才50克重,他每隔4秒敲一下,就這么不緊不慢地敲了一個多小時,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鐵球開始晃動了,越蕩越高。
但有意思的是,這場演講一開始有3000多人聽,可堅持到最后的不到300人。而這300人聽到的只有一句話:如果你沒耐心等待成功的到來,那你只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對失敗。
其實,放在每個人身上都一樣。很多人把這種耐心做事的方式叫“長期主義”;我認為,不精準。準確來說,耐心資本的最小單元是:反饋。
為什么是反饋,而不是長期主義?
長期主義像一句空洞的雞湯,只告訴你“堅持就是勝利”,卻沒說怎么堅持、堅持什么方向。而“反饋”是耐心真正產生價值的核心。
反饋在做事過程中不斷接收信息和結果,它幫助我們調整方向、優化方法。
霍普金斯敲鐵球時,閉著眼睛亂敲一通,哪怕敲上一天,鐵球可能也不會動。他能成功,背后是他每敲一下,在觀察鐵球的反應。這一秒的敲擊是否讓鐵球出現了一絲顫動?下一秒是否需要調整敲擊的角度?
所以,反饋本身,是“盲目耗時間”變成“精準攢能量”。
03
精準攢能量,說白了像“打靶子”,要瞄得準、打得巧。
核心有三點:鎖定目標、根據情況隨時調整、最后,讓努力像滾雪球一樣越攢越多。三步加在一起是越轉越快的“底層飛輪”,推著往前跑。
但理論歸理論,在現實中該怎么去通俗地理解呢?
分享一個經歷。
以前總有人質疑我寫文章速度快,是不是用了AI。其實,沒有AI之前,這背后我也曾遇到過同樣的問題:兩三天都憋不出一篇有深度的洞察,怎么辦?這么做,什么時候能夠卷出頭?
后來琢磨明白了,寫作關鍵壓根兒不在“寫”,而在三個地方:學會提問、隨時積累想法、把每個卡片寫好。這三點太重要了。
日常生活中,遇到一個人、在群里看到個觀點、腦袋里突然蹦出個靈感,我都會馬上記下來。記時,我還會潛意識問兩個問題:
這個想法能解決啥具體問題?
這個問題在業務里頭屬于哪一塊?
這樣一來,提問、想法和卡片就串起來了,形成一個閉環。等坐到電腦前寫文章時,把零散的靈感拼在一起,思路一下子就出來了,文章也能很快寫完。
你看,這就是一個“打靶子”過程:把核找準,目標定位得清清楚楚。
那在這個過程里,“瞄得準”是啥意思呢?說白了,把靈感變成定向創作的能量,別讓腦子亂成一團麻,也別讓好想法白白溜走。
而“打得巧”是把知識資產定期整理好,分類放好,存到數據庫里,以后用起來方便;不過,“巧”不只是整理,更在于內容能在以后好多場景里重復用。
比如:
今天記下一個觀點,不僅能用在當下文章里,以后寫別的選題能不能用?上次去中國政法大學給同學們的分享,是從我的知識庫里調取內容,直接用上的。
那怎么讓這套方法更有“復利”效果呢?關鍵在于,存進去的內容得經得起時間考驗,啥時候拿出來都能用得上。
我幾乎每天都在做這事,堅持近4年了。聽起來好像沒啥稀奇,但真能做到的人沒幾個。一旦你做到了,形成循環,一切就順手多了。
所以,精準攢能量在于用反饋驅動每一個行動,最終突破閾值,讓努力從沉沒成本轉化為復利資本。
這個閾值是把有限精力全砸在最核心、最關鍵地方,不斷優化它,時間一長,這部分努力會像滾雪球一樣,帶來指數級的回報,成為別人無法逾越的地方。
其實,看起來做事很輕松的人,早就摸透了精準攢能量的門道;別人還在被各種欲望牽著鼻子走時,他們已經悄悄盯住了內核,并持續不斷的行動,把它練的爐火純青。
因此,不管做什么,不要怕慢,也不要一口想吃個胖子。
停下來想想,你的每一步是不是走在正確的方向上,這個方向能否讓自己可以跨過那個”難做“的閾值點;畢竟,過了這個點,后面的事兒就好辦多了。
04
大量重復才能成功,但是,重復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如何在枯燥的重復中保持動力,構建做事的長期資本呢?
關鍵在于不要在黎明前下牌桌;至于能不能、會不會下牌桌,實際上,有三個內核:
一,要有心理護城河
很多人以為“穩”是資源多、能力強,但真正的穩,是初期的心理韌性。天天做事,沒有反饋時,你是選擇焦慮失眠,還是冷靜微調?數據不好時,你是自我懷疑,還是堅持迭代?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聚光燈效應(Spotlight Effect)說得特別好。我們總會高估他人對自己的關注程度,總以為自己的表現、問題會成為他人的焦點。
換句話說,很多時候我們過度在意別人的評價,甚至會給自己施加不必要的壓力。比如,當你看到別人做得很好時,可能會過度關注自己的不足,覺得自己“不夠好”“比不上人”。
實際上,別人并沒有你想象中那么關注你,你也沒必要拿自己和別人比。所以,真正的“防跌倒策略”不是避免失敗,而是,先降低對失敗的心理負擔后,快速建立自己的價值雪球。
什么是價值雪球?
我認為價值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即時價值”,比如:幫人解決問題;另一種是“杠桿價值”,比如積累信任、資源和口碑。
真正厲害的人,會把兩種價值串成鏈條:先用“即時價值”吸引人,再用“杠桿價值”留住人。比如,持續輸出有價值的見解,讓人長期關注你。當你的價值能夠被交換、被依賴時,你就能在牌桌上站穩腳跟了。
所以,看得見的增長不是自嗨式進步,而是要讓別人感知到你有價值、這些價值能交付、最好是能產品化,形成商業,賺到錢。
對了,賺到錢這里的定義太寬泛;應該說,10塊錢、100塊錢都算,這代表跑通一個閉環。
我之前看到一個大廠的朋友出來創業,搞半年短視頻,結果連1萬塊錢都沒賺到;相反,我還看到另一個朋友,出來之后做了一個文檔,一個解決方案;把方案放到網上,通過短視頻去帶貨,結果賣出去了不少。
因此,第二點,價值雪球是通過即時價值吸引關注,再用杠桿價值積累信任和資源,最終形成可交付、可盈利的產品或服務。
至于第三點,我認為:要不斷更新自我認識。
信息半衰退定律(Law of Information Half-Life)越來越明顯,以前學技能能吃三年,現在1年可能都會被AI替代。
更殘酷的是,連“事實”都看不清了;別人說“直播帶貨是未來”,你沖進去發現早就是紅海,聽說“AI能替代文案”,結果發現工具只能輔助,核心還是人。
我的應對辦法是:結果反哺認識。要先想想自己的目的,圍繞目的能不能找到一個最佳、別人走過的路,驗證一下。
知識已經被AI開發得像“電”一樣,觸手可得,認知迭代不是“學更多知識”,而是用結果當鏡子。
在這個時代,心理護城河永遠是一個人的基本狀態,持續創造可交換的價值才能站得更穩,用結果反哺認知才能避免被淘汰。這一切,或許才是:個人持續做成事的耐心資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