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北約國家特別是中小成員國習慣了依賴美國的軍事庇護,尤其是核保護傘,卻在承擔安全責任上“能拖則拖”。這種“薅美國羊毛”的模式讓美國不堪重負,而特朗普明確表示,不再為軍費支出不足的盟友“買單”。這一轉變不僅標志著北約內部關系的裂變,更預示著全球安全格局將進入一個自立自保、集團對抗淡化的新時代。
自冷戰以來,北約一直是美國主導的軍事聯盟,而許多中小成員國在其中扮演了“安全消費者”的角色。以2014年北約威爾士峰會設定的“軍費占GDP 2%”目標為例,截至2024年,仍有超過半數成員國未能達標。像盧森堡、比利時、冰島等小國,軍費支出常年徘徊在GDP的1%甚至更低。這些國家“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將國防預算挪用于福利開支,享受著美國納稅人資助的安全紅利。
這種模式看似精明,卻埋下隱患。美國不僅要維持全球最龐大的軍事機器,還得為盟友提供航母戰斗群、導彈防御系統和前沿部署的部隊支持。冷戰結束后,美國軍費開支一度占全球總額的近40%,而北約歐洲成員國的總和卻不足其一半。長期的不平衡讓美國國內不滿情緒高漲,認為盟友們“搭便車”已成常態。正如特朗普在競選時所言:“美國不再是冤大頭,那些不掏錢的國家,自己看著辦吧。”
以核保護為例,美國在歐洲部署的戰術核武器和“核共享”政策,讓盟友無需自行研發核武,卻能享受核威懾帶來的安全感。然而,維持這一體系需要美國投入巨額資金和技術資源,同時承擔潛在的戰略風險。近年來,美國國內經濟壓力加劇,債務上限危機頻發,軍費開支成為眾矢之的。特朗普上臺后明確表態,若盟友不增加軍費,他將縮減甚至退出對北約的承諾,甚至不排除讓美國核保護傘“局部失效”。
這一立場已引發連鎖反應。波羅的海三國等高度依賴美國的小國開始擔憂俄羅斯的威脅,卻無力迅速提升自身軍力;德國和法國雖有意牽頭歐洲防務,但內部協調困難重重。北約的凝聚力正因美國的“退意”而松動,而盟友們幾十年來“卸責”的后果開始顯現:缺乏獨立防務能力,面對潛在威脅時手足無措。
特朗普的政策轉向不僅是對北約的“敲打”,更預示著全球安全格局的深刻變革。未來,世界或將告別冷戰式的集團對抗,轉向各國自立自保的新模式。歐洲國家可能被迫加大軍費投入,發展自主防務體系;日本、韓國等亞太盟友也需重新審視對美依賴的戰略。核擴散風險或許隨之上升,一些有能力的中等強國可能尋求自建核武,法國不得不擴充核武器庫,以填補美國撤出的“安全真空”。
對美國而言,減少對盟友的“無底洞”投入,能讓其將資源轉向國內建設或與中國的直接博弈。然而,這也意味著美國全球霸權的“軟肋”暴露無遺,其領導地位將不可避免地被削弱。
對中國而言,美國不愿再當“世界警察”是歷史性的機遇。長期以來,中國倡導多極化世界,反對單極霸權。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客觀上為這一愿景鋪平了道路。當北約盟友失去美國的無條件庇護,全球權力格局將更加分散,
更重要的是,中國無需像美國那樣為盟友“背鍋”。美國盟友的“失血”可能讓其戰略收縮,而中國則能在不卷入集團對抗的情況下穩步崛起。未來,世界將進入自立自保的新階段,集團對抗的舊秩序逐漸瓦解。對中國來說,這不僅是挑戰,更是多極化世界到來的“東風”。中國的影響力有望在經濟、外交和軍事領域進一步擴大。無論是“一帶一路”倡議,還是人民幣國際化,多極化趨勢都將為中國提供更大舞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