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一直堅持一個傳統,那就是:“百善孝為先”。
可以說從古至今,是否孝順是最能表現一個人人品的行為。
如今有人追求西方的家庭教育,追求平等且自由的親情關系,認為中國的教育過于拘束。
認為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是平等和自由的。
這句話本質是正確的,但是父母與孩子的關系不僅僅是平等和自由,還有責任和愛。
平等不等同于漠視父母的需求,自由不等同于晚年完全不管父母。
如果,孩子對于自己的父母是這樣的行為,那其實所謂的“平等”與“自由”,只是不負責任的借口罷了。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一場傾盡所有的豪賭
前兩天,上海有一位老人的故事霸屏了短視頻平臺。
起因是博主在逛公園時遇到了一位70多歲的老人。老人背著破舊的雙肩包,在人來人往的公園拿著垃圾袋翻找垃圾。
上海作為中國較為繁榮的城市之一,走在路上的人都有精致著裝,行為也非常體面,很少見公然翻著垃圾的老人。
當時博主在老人的臉上看到了麻木和悲哀,他非常好奇這位老人為何與上海的整個環境格格不入,就去采訪了這位老人。
老人被稱為老陳,曾經的他在上海擁有兩套房產。
他今年70歲,年輕時,上海正處于蓬勃發展的生長期,因此賺了不少錢。
但他如今的遭遇,可一點都看不出曾經的風采。
原來老陳為了送獨生子去美國讀書,賣掉了所有家產,移民美國。
在美國他不僅要承擔兒子的學費,還要支撐一大家子的支出。
但為了讓兒子能夠學到更好的教育,他都咬牙堅持了下來。
可讓老陳沒想到的是,他的兒子小陳確實學到了西方教育和文化,思想逐漸西化,他逐漸發現兒子對自己沒有什么感情。
直到兒子成家立業,老陳發現,自己和兒子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了。
老陳獨自回國,可如今上海發展得更繁華了,他已經70歲了,沒有任何能夠支撐自己生存的工作。
所以只能靠著撿垃圾為生。
更讓他寒心的是,兒子知道自己的近況,卻依舊不聞不問。
視頻里的老陳淚流滿面,視頻外的我們也五味雜陳。
父母對于孩子總是傾盡所有,可以放棄當下的所有機會和發展,去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
但是高投入往往代表著,對于回報,人們是充滿高期待的。而得到這樣的結果,心理落差自然很大。
所以說,父母對于孩子傾盡所有的付出,就是一場不確定結果的豪賭。
如果孩子在教育過程中,感受到了責任心和懂得回報,那他的父母在晚年就會感受到孩子的孝順,過得比較順心。
但如果孩子并沒有這份責任感,他父母的一切也只是換來一場心寒。
孝順,是教育出來的
雖然,父母對孩子的付出能夠得到什么結果是不確定的。但是這個結果大概率是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的。
沒有一個孩子天性就懂得孝順是什么,孩子對于父母的態度,取決于父母如何教育他。
父母對孩子有責任感,那么相應的孩子也應該對父母責任感,這是情感的交流互換,也是每一個人需要被滿足的心理需求。
但背負責任感這件事,是很累且容易讓人回避的。
例如:照顧重病在床的父母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陪伴父母會減少其余時間......
這都是一些很客觀的陳述,當孩子在孝順父母這件事上擴大他們的成本,他們就容易回避。
而當他們做出回避的表現時,父母就需要正常的教育,而不是溺愛而輕松的放過。
有許多不孝都來自于父母的縱容,在他該承擔責任的年紀,幫他承擔了;
那么就會一步步瓦解他的責任感,從而最后釀成對父母不聞不問的后果。
孝順,是付出的正向回報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對我們的愛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傾盡所有的。但我們不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任何情感都是需要有來往的,孝順,作為人類情感中的一種,也是同樣。
沒有誰必須對一個人的人生負責,就算是他的父母也一樣。
父母愛我們,愿意培養我們,那我們就應該知恩圖報,回饋他們尊重和愛。
這種愛并不是只保證他們的物質生活,更是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
比如,陪伴、傾訴、共享生活等。
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不高,他們更在乎的是孩子是否對他們敞開心扉。
如果只是給父母提供經濟,滿足父母的吃喝需求,而不注重他們的情感需求,那也是一種不孝。
孝順就是一種情感的正向回饋,也是對于父母付出的美好回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