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人民日報》刊發十位科技工作者談創新內容,其中位于天津港保稅區的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蔡韜談深耕人工合成淀粉“無人區”的感想。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研究員蔡韜
深耕人工合成淀粉“無人區”
2021年9月24日對我來說,是個難忘的日子。這一天凌晨,國際科技期刊《科學》發表了我們團隊科研成果——國際上首次在實驗室實現了從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全合成。這項“從0到1”的研究,被國際學術界認為可能是影響世界的重要成果。
資料圖片
在從未“開荒”的領域實現原始創新突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做別人沒做過的事,一定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心態。
為了讓不可能成為可能,填補科技空白,我和團隊成員心無旁騖地開展研究。6年多的時間,我們在實驗室經歷了許多個不眠之夜、幾百次的失敗,留下33本實驗記錄。在那段漫長的日子里,我也曾動搖過,但最終還是堅持下來,而且把失敗的原因也摸清了,這些成為日后我們突破的關鍵因素。
實驗室合成只是概念上的驗證成功,實現工業化生產才能讓這項技術真正發揮作用。這些年,我和團隊一直在為此而努力,目前離成功還有相當長的距離,我們仍需要將“冷板凳”繼續坐下去。雖然向科學進軍的道路布滿荊棘,但我們始終靜心篤志、甘之如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