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牧青野
“切好蛋糕啦!最大的給爸爸,最小的給媽媽。”
網上的一則視頻中,一個小女孩戴著生日帽切分蛋糕。一邊把最大塊獻給了爸爸,一邊笑著故意把最小塊準備給媽媽。
一旁的媽媽不死心,似乎還在等待著什么。
結果女兒在爸爸的誘導下,連最小塊蛋糕上的草莓都要取下來。
女兒甚至為了表示自己的問心無愧,還對媽媽狡辯說:“只有爸爸不在的時候,我才會跟你玩。”
整個視頻中,除了家里其他人放肆突兀的笑聲外,最讓我這個同為媽媽的人覺得扎心的一幕,是女孩全程都用眼角在偷偷觀察媽媽的反應。
她明明注意到了媽媽的不悅,也知道這樣做似乎不對,但還是在家人的慫恿下,一步步試探著媽媽的底線。
如果視頻不是擺拍的話,那網友們的評論,就說出了很多人的想法:
“全家都有問題,爸爸不尊重媽媽,媽媽只懂得縱容。”
“媽媽全程沒反駁,還在那里笑?你自己不在乎,誰會在乎你?”
《正面管教》中寫過這樣一句話:“沒有底線的愛,是在親口告訴孩子——你的感受不重要。”
現在有多縱容孩子,孩子長大后刺向你的尖刀就會有多狠。
太用力的母愛
是親子關系的慢性毒藥
知乎網友@陳余分享過一個她鄰居的故事。
鄰居是一個獨生女,離婚后男方對孩子不管不問。
考慮到自己的工作很忙,父母又都是高知,退休金也相對優渥,她果斷帶著孩子搬進了父母家。
她的母親心疼女兒的遭遇,一手包攬了所有的養娃、家務,為女兒錯誤的婚姻第一時間兜了底。
從此以后,她便過起了單親媽媽中的高配生活。
孩子不用管不用操心,有干凈整潔的大房子住,什么時候回家桌上都有口熱飯。
一切都看起來又完美,又讓人羨慕。
但網友有次和她的母親聊起,聽到的卻是另一幅景象:
房子雖然大,也請了鐘點工,但自從女兒和外孫住進來后,隱形的家務卻翻了不止一番;
和外孫相處,雖然可以感受天倫之樂,但帶娃的辛苦,也耗盡了老人所有的熱情;
外孫的吃喝拉撒,無形中也給老人增加了很大的經濟壓力。
某次,她臨時出差,把孩子暑假班的繳費任務甩給了母親。
結果她媽媽情緒徹底爆發,在朋友圈連發了幾條控訴,甚至說出了那句話:“憑什么我的老年生活,要為你失敗的婚姻買單!”
她想不通的是,自己只是讓母親幫忙交了一點孩子暑假班的費用而已,怎么母親就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
她更想不通的是,曾經那么愛自己的母親,如今怎么會和自己計較這么多?
但她不愿意承認的是,再愛自己的父母,在意識到自己要獻祭本該幸福的晚年生活來為子女兜底時,都無法做到無怨無悔。
正如網友所說的,這對母女最后一定會和好,因為母親舍不得讓女兒無處可去,但她們也只能繼續別別扭扭地相處,從最初的慷慨愛護到后來的沉默計較。
你有沒有發現?這個案例在中式家庭中從來不是個例:
父母傾其所有,但也心有怨言;子女全然接納,卻總想要得更多。
退讓出來的母慈子孝,終究會成為刺向母親最鋒利的刀。
正如精神分析學家克萊因提出的“投射性認同”理論所說:
當母親不斷暗示“我可以被虧待”,孩子就會無意識認同這種模式,并將傷害行為合理化。
這樣來看,孩子的所謂做錯,其實是母親親手教給了孩子“你可以傷害我,傷害我沒有代價。”
這三種“犧牲型”媽媽
把孩子培養成了“仇人”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太過用力的母愛,會無意識地變成情感操控,讓親子關系直接越了界。
感受到這種越界行為后,孩子便會本能地進行反抗。
正如《有限責任家庭》中所說:“密不透風的愛,終會逼出孩子的攻擊性。”
尤其是這三種犧牲型的母愛,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
1、“媽媽愿意為了你放棄一切……”
在一檔綜藝節目中,一位媽媽因為自己當年沒有好好學習而心懷遺憾,并且因為自卑,想要配得上自己的總裁老公,所以開始拼命雞女兒。
女兒4歲時,她就開始焦慮,女兒不像別的孩子一樣,會三位數的加減法;
為了讓女兒參加藝考,她每天陪著四年級的女兒,練八九個小時的琴;
甚至為了好好督促女兒“上進”,她才剛剛重返職場,就又選擇了回歸家庭……
看著她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來“盯”女兒,她老公忍不住吐槽:
“我看她離精神分裂就一步之遙。我一年幾百萬的收入,養女兒完全沒有問題,想不通她這樣做是想要證明什么嗎?”
復旦大學沈奕斐教授曾說過:“密集母職會讓孩子因無法回報而自我否定,最終只能指向逃離。”
生活中,有太多類似的母親,她們為了孩子辭掉工作,沒有社交,放棄熱愛,一切都圍繞著孩子轉。
她們往往活在自我感動中,對孩子發出控訴:“你媽我都為你犧牲這么多了!你為什么還不按照我的期待和要求去做!”
但愧疚激發不出回報的心,只能逼著孩子想要遠遠逃離的恐懼。
母親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島,孩子就是孤島上的第二個“囚徒”。
2、“媽媽白養你一場了……”
還記得變形記中的那個叛逆少年王晨正嗎?
王晨正的媽媽忙于做生意,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后來她發現,兒子在缺乏陪伴和管教后,性格變得越來越叛逆乖張。
王晨正的媽媽也曾無數次用眼淚、自責、悔恨“逼迫”孩子聽話,但隨著王晨正逐漸長大,媽媽的方法卻越來越不奏效。
在媽媽眼中用了所有方法都難以管教的孩子,卻在被交換到貧寒家庭的后,愿意當掉自己的金項鏈為爺爺治病,甚至只要爺爺說不能做的事,他都會好好聽話不去做。
而這僅僅只是因為,爺爺給他的,是不計回報的愛,而不是有所求的愛。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所有的情感操控之所以會逐漸失控,原因在于用愧疚感培養出的孩子,無論表面表現得多么順從,內心卻積攢了很多怨氣。
這些怨氣會在孩子長大后,在某一個他們有了反抗能力的時刻徹底爆發。
3、“媽媽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
當老師這些年,見過太多無奈的時刻:
孩子明明不擅長某項特長,但媽媽卻會打著為了孩子好的旗號,直接給孩子報了這項特長的興趣班,還要逼著孩子一直學下去;
孩子有一個好朋友,但媽媽卻因為不喜歡孩子好朋友的某個小行為,要求孩子和那個朋友斷交;
孩子長大了,想選一個自己更喜歡的專業,但媽媽卻覺得孩子的閱歷不如自己,強制修改了孩子的志愿……
有句話說,父母替孩子走過的路,終將會成為孩子未來真正的迷途。
一個從小被剝奪了自主選擇權的孩子,長大后很難擁有主見。
更嚴重的是,在這種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們的內心深處,還會藏著因為無力抗爭父母而產生的隱性憤怒。
最智慧的母愛
都懂得適當留白
看過這樣一句話:“母愛最好的狀態,是如園丁般提供陽光雨露,而非把孩子修剪成自己想要的形狀。”
確實如此。
用力過度的付出,傷了自己,也傷了孩子。
親子相處中,懂得適當留白,母愛可以適當休息,孩子也有了實現自我成長的契機,從而在自由的愛中學會責任與擔當:
1、把一部分母愛讓渡給爸爸
偶然刷到一個很好笑的視頻:
媽媽們最好的養生方式,是早上不要和孩子爸爸聊天,因為他的態度會決定你一天的心情。
中午也不要和他聊天,因為他的態度會決定你一天的食欲。
晚上更不要和他聊天,因為他的態度會決定你一天的睡眠。
雖然是玩笑,側面也印證出了一個養育的事實,養育孩子時,大多數爸爸很少能真正幫到媽媽。
但正如一句話所說,好的家庭教育,是一場所有人的“合謀”。
允許爸爸多參與到養育中,媽媽才不會被“一個人的戰斗”拖垮。
2、把一部分母愛讓渡給經歷
在一位心理學家的直播間,看到這樣一段分享:
這位心理學家在女兒上了中學后,考慮到女兒獨自回家路途中的安全,給女兒配了一個手機。
第一次擁有自己的手機,女兒的興奮溢于言表,每天都會用手機發無數條朋友圈。
朋友好心對她提醒,說應該控制好孩子玩手機的時間。
但她說,自己要等一個契機。
很快,女兒在開學后第一次考試時成績下降了非常多。
被老師批評后,女兒也意識到了自己問題的嚴重性,在和媽媽溝通后,主動提出把自己的手機換為老年機。
但她告訴女兒,你需要正常的社交,你不可能永遠不接觸手機,你應該做的是學會如何和手機共處。
于是那段時間,她親眼看著女兒為了不沉迷手機,把里邊的各種軟件下載了又卸載,卸載了又下載,反反復復。
她在這個過程中,并未插手干涉,而是一直對女兒表示相信和鼓勵。
不到一年的時間,女兒再沒有反復卸載過某個軟件,還主動對媽媽說,自己已經學會了如何與手機更好地共處。
你看,所有的經驗和能力,都是在真實的經歷中學會的。
一個擁有自控能力的孩子,一定經歷過“如何學會自控”這個過程。
3、把一部分母愛讓渡給真實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多少媽媽曾和我一樣?
無數次崩潰,無數次治愈。
即使前一秒累到情緒失控,后一秒還在默默反省自己,要做個情緒穩定,無條件愛著孩子的好媽媽。
可是,我們只是普通媽媽,不是完美圣人。
做真實的媽媽,遠勝于做完美的媽媽。
因為想要完美,就對自己有了不切實際的要求;因為覺得自己在為了完美而努力,就對孩子有了不符合實際的期待。
更可怕的是,越是追求完美媽媽,越容易因為對孩子的過度關注,而放大孩子的缺點。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說,60分的媽媽,遠比100分的媽媽更利于孩子成長。
既然孩子活在真實的世界,也需要獲得真實的體驗,那么相信,他們也更愿意面對一個更加真實的媽媽。
真實的媽媽也會發脾氣,真實的媽媽會愛得有底線。
當孩子從媽媽身上看見真實,就能獲得更真實的反饋和成長。
真正的愛,絕不是僅僅出自本能,而是需要更多的智慧。
愛得溫暖有克制,留白且從容,才能托舉出孩子生長出向陽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