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工智能賦能區域基礎教育變革的先行者,它對于北京的基礎教育意味著什么?
作者 | 本報記者 萬景達
原標題:人工智能將如何重塑基礎教育
這個早春,AI賦能區域基礎教育變革,北京邁出了一大步。
日前,北京市教委出臺《北京市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簡稱《方案》),計劃從今年起,通過創新培育“京娃”系列智能體、全覆蓋開展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打造一批“助教、助學、助育、助評、助研、助管”應用場景等系列舉措,全方位推動人工智能賦能首都基礎教育改革發展。
一石激起千層浪,《方案》立即引起熱議。
AI將為首都基礎教育帶來什么
《方案》甫一出臺,清華附中昌平學校副校長楊麗君就意識到,這是“為首都教育提供了系統性改革的范本”。
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方案是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體系的重要一環。作為人工智能賦能區域基礎教育變革的先行者,它對于北京的基礎教育意味著什么?
“《方案》的實施將推動北京基礎教育邁向智能化、個性化和精準化。”中國教科院助理研究員羅李告訴記者,“AI在基礎教育領域的大規模應用有助于產生貫通各教育場景的結構化、多維度、全流程數據,構建起良好的AI教育應用生態。”
北京市海淀區翠微小學教育集團校長王冬娣認為,《方案》的實施將為校園帶來教學樣態、校園管理、領導決策等方面的全面“革命”。如通過智能備課和智能課堂監測解決備課效率低、課堂反饋滯后等問題;通過智能教師專業發展平臺解決教師專業發展資源匱乏等問題。
“這種‘技術+人文’的雙線設計解決了以往技術應用與價值觀培養‘兩張皮’的問題。”在楊麗君看來,《方案》的一大亮點在于將六大核心領域的AI應用場景與全過程倫理教育深度融合。“過去技術應用往往只關注效率提升,《方案》特別強調在‘AI助評’等場景中融入倫理教育,有助于引導學生科學、審慎地使用AI工具。”
為何北京成為“領跑者”
如此規模宏大、規劃系統、應用廣泛的區域AI教育工作方案在全國范圍內也不多見。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信息技術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袁中果看來,北京中小學信息技術師資水平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是AI課程落地實施的重要保證。而且北京市科技場館資源豐富,有利于學生開展AI教育實踐。
羅李認為,施行這一方案,北京兼具前沿研究、產業轉化與規模化落地三重優勢。中國頂尖高校齊聚北京,其知識溢出效應有利于驅動理論突破;中關村等地區聚集著中國最優秀的高科技企業,具備將前沿技術轉化為教育應用的基礎;而且北京已形成運行良好的政產學研聯動機制,也已具備規模化推廣應用AI的硬件、軟件和潛件條件,打通了技術到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公里”。
事實上,此前北京已經試點先行。自2023年開始,北京市便在教育領域推動人工智能試點,截至2025年2月,已有103所學校成為智慧校園示范校。海淀、西城、東城等區已開展了AI教育應用的整區探索,如海淀區與科大訊飛等企業合作開展人工智能作業系統試用,為120所學校近16萬師生實現了智能作業批改場景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方案》還為進一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帶來了新的可能。本學期,地處北京市門頭溝區山區的清水學校與城鄉聯盟學校、海淀區手拉手學校的師生借助AI算法,共同開展《螞蟻回家的路》小課題研究。
掛職門頭溝區教委副主任的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康曉偉認為,《方案》將構建市域統籌的智能教育新生態,他提出要依托市級平臺建立區校聯動的AI教育資源池,結合生態涵養區特色開發AI+生態教育校本課程,打造“AI助教支持精準教學”“智能學伴助力個性化學習”兩大應用場景,通過教育新基建縮小城鄉數字鴻溝。
如何擁抱AI教育新時代
從紙面文件到三尺講堂,教育仿佛一夜間跨入了AI普及時代,但康曉偉提出,這一過程中必須警惕工具理性僭越育人本質,技術依賴導致學生認知空心化,人與人之間情感聯結弱化。他提出“教師應成為‘AI時代的擺渡人’,幫助學生連接現實與虛擬”。
“教師在情感關懷、價值引導等方面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袁中果同樣表示,現階段人工智能還停留在教育教學輔助的層次,不會削弱教師的作用,更不可能取代教師。
但袁中果也提到,拒絕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師將來可能會被善于利用它的教師取代。他建議教師要以積極的態度擁抱人工智能,提升自己的人工智能素養,“就如同教師使用智能手機一樣,只要不抵制、主動學習,自然而然就會用了。”
抱著對《方案》的期待,許多學校和教師也在“摩拳擦掌”,希望在今秋借助科技力量實現課堂變革。
王冬娣提出,推進人工智能在學校落地,要加大對人工智能軟硬件建設的投入,同時結合學校特色和學生需求開發校本人工智能課程,還要組織教師參加外部培訓、開展校內研討交流活動。
“學校正在與本地科技企業洽談,把工廠生產線數據接入課堂,讓學生用AI分析生產流程;博物館的文物3D掃描數據也能成為歷史課的實踐素材。我們希望活用社會資源,把真實場景變成學生的AI課堂。”楊麗君告訴記者,她的策略是“分層推進,借力打力”。條件較好的學校可以與高校或科技企業合作,建設“AI創新實驗室”等項目,資源有限的學校則可以依托市級“AI應用超市”,直接引入成熟工具,比如用“外語學習助手”輔助英語教學。
作為一線教師,清華附中昌平學校語文教師孫曉彤的計劃是分“學、用、思”三步走。“學”——參加市級“AI教育講師團”培訓,掌握通識課內容和工具操作;“用”——把AI工具融入日常,比如作文課讓學生先用“自主寫作批改”AI修改初稿,再對比自己的反饋,討論“AI評價與老師評價差異在哪里”;“思”——在班里開展“AI倫理辯論賽”,讓學生討論“用AI寫作業算作弊嗎”,引導他們理性看待技術。
“當然,我也會和教研組同事定期分享經驗,共同優化課程設計,不能讓AI成了花架子。”孫曉彤說。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白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