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崇尚自由的人。
我曾經以為,所謂自由,就是隨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所以,我幾乎不做計劃,也沒什么時間安排。
但很快我就發現,我陷入了迷茫,時間在悄悄溜走,我卻什么都沒做成。
之前我聽人家說,自律即自由。
我很不理解,條條框框怎么會是自由呢?
可當我梳理出一套屬于自己流程化的生活習慣之后,我發現我的行動力提高了10倍都不止。
而我似乎也隱隱約約明白了什么叫自律即自由!
可不要小看這些流程化的,固定的動作,它們是穩定的生活節奏,是強有力的生活支點。
有了這些支點,當我面臨突如其來的變故時,就不再手忙腳亂、大腦空白不知道做什么了。
有了這些支點,不管外界如何變化,我都能投入到自己熟悉的節奏中去找回能量。
2月、3月,先生腿傷嚴重,跑了n次醫院,做了兩次手術,生活幾乎不方便自理。
作為家屬,我少不了要忙前忙后照顧他,可我還是沒有落下自己的功課,依然每天堅持更新文章,依然一周運動五六次,依然每天讀書一個小時。
這就是生活秩序感帶給我的力量。
建議大家也盡早梳理一套自己生活的SOP!
1)固定作息時間!
你會發現自己可以用的時間變多了。
尤其是周末假期。
像我的話,早已習慣晚上10:30睡覺,早上大概7點起床。
工作日如此,周末假期也是如此。
不會說,一到放假就熬夜或賴床。
這讓我形成了非常固定的生物鐘,以至于早上不需要鬧鐘也可以自己起床。
這個習慣,還常常讓我覺得假期變長了。
因為我實實在在享受到了一整天的假期時光。
在別人還沒起床時,我可能已經做了很多事情了。
2)睡前不玩手機,剛起床也不玩手機。
尤其是周末假期的時候。
玩手機很容易掉進一個陷阱,一不小心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就過去了。
等你回過神來,睡覺時間已經推遲,起床時間也已經延誤。
所以,我和先生一起約定,手機等電子產品不帶進臥室。
這樣就避免了玩手機耽誤睡覺,或者早上一起來就先玩手機。
3)提前安排好起床后要做的事。
如果想要起床后不立即玩手機,我建議最好提前安排好起床后要做的事情。
像我的話,起床后第一二件事就是洗漱,然后運動。
因為有事情做,我根本就來不及想要不要玩手機。
這樣也就不會因為玩手機錯過了自己真正想做,真正需要做的事情。
4)寫下今日的待辦事件。
可以前一天晚上就寫好,也可以早上醒來先花5分鐘寫好待辦事項,再開始一天的生活。
也不一定要寫下來,但一定要做到心里有數。
我一般會在睡覺前想一下明天要辦的事情,并明確一下這些事情中哪件事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事,優先做。
最重要的事沒做之前不可以刷手機、看劇等。
然后,第二天醒來,也會在大腦里再過一下今天要做的事,做到心中有數,就能把要做的想做的事都做了。
5)每天晚上安排一個固定主題。
比如,周六日搭配好未來一周的食譜,周一泡腳去死皮,周二與老公約會,周三周四做家務整理,周五留白……以此類推。
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定,給生活一些固定的儀式感,還蠻有意思的。
每隔一段時間,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變化,重新定義每天的固定主題。
6)控制每天刷手機的時間。
我要求自己玩手機的時間,一天內不超過30分鐘。
每次想玩手機時,我就跟自己說,讀書一小時完成了嗎?
雖然讀過的書,也不是全部都能記住,但總比玩手機強啊。
或者,每次想玩手機時,我就找其他好玩的興趣愛好來代替。
提前把喜歡做的,想做的事情寫下來,想玩手機時就去看看。
7)做了就行,不必追求完美。
一旦過于追求完美,就很容易在計劃趕不上變化時自暴自棄。
像2月我照顧先生的時候,節奏被打亂,時間被打碎,并不能按照我原先設想的樣子去做事情。
有時候早上醒來就要去醫院,根本來不及運動。
有時候一天都在奔波,哪有時間讀書寫文章。
那我就利用時間的碎片,能做一點是一點。
這個空隙寫個標題,那個空隙寫個開頭,
沒空就少做點,有空就多做點。
一周下來居然也做了不少事情。
所以說呀,做了就行,哪怕只做了一點點,今天一點點,明天一點點,一個月下來也積攢了不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