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劉瀾昌
3月19日,馬來西亞政府正式批準重啟馬航MH370航班的搜尋工作,再度點燃了全球對這起人類航空史上最大謎團的關注。馬來西亞交通部長陸兆福宣布,將與水下探測公司“海洋無限”簽署協議,授權其在印度洋南部開展新一輪搜尋。若成功發現殘骸,馬方將支付7000萬美元;若失敗,則無需承擔任何費用。這樣一份“有結果才付錢”的協議,既凸顯了馬政府的謹慎,也昭示著對結果的焦灼。
MH370事件已過去十一年。2014年3月8日,這架從吉隆坡飛往北京的航班失聯,機上239人來自14個國家,其中大多數是中國公民。從一開始的空域搜救,到后來的海底打撈,從澳大利亞主導的南印度洋搜索,到法國遙感專家的衛星圖像分析,全球多國投入了巨量資源,結果卻是令人絕望的沉寂。直到今天,沒有人能確切地說出MH370到底發生了什么,它在哪里,又為何突然從雷達上消失。
而這一切的背后,是十年來家屬的煎熬、輿論的追問,以及公眾對航空監管機制、跨國協作效率與政府透明度的持續質疑。MH370不僅是一架失蹤的飛機,它已成為全球化時代“人類無能”與“制度崩塌”的象征。當代文明引以為傲的科技網絡——衛星、雷達、空管系統、黑匣子、應急搜救協議——竟然在一架波音777面前全線失效。這種荒謬,至今令人戰栗。
此次重啟搜索的決定,顯然不僅出于技術層面的新方案,更有政治與道義的多重考量。在家屬持續的國際施壓下,馬來西亞政府不可能再以“無效為由”長期拖延。而“海洋無限”之所以重返舞臺,是因為其提出的新搜尋區域,基于軌跡推算、海流模擬與碎片發現位置的綜合分析,被認為比此前更為可信,覆蓋約1.5萬平方公里,聚焦于被低估的斷點區。
但這場搜尋真的會有奇跡嗎?我們必須正視幾個現實問題。首先,這是一片海洋最深可達6000米的區域,水下地形復雜,沉積層厚重,對任何聲納與無人潛航器都是挑戰。其次,飛機殘骸經歷十年海水腐蝕,是否還能保留有效識別信息尚存疑問。最重要的是,若無法找到黑匣子,哪怕搜出部分機體碎片,也未必能揭示失聯的真因——是人為干預,系統故障,還是空管誤導?這依舊是迷霧重重。
但即便如此,搜尋仍必須重啟。這不僅是為遇難者家屬提供交代,更是對整個航空業透明機制的救贖。MH370事件對全球航空監管是一次恥辱打擊,也迫使國際民航組織(ICAO)改革應急跟蹤標準,推行每15分鐘航班定位報告機制。但十年后,若我們仍無法定位MH370,那將是人類對技術信仰的沉重諷刺。
而從國際格局看,MH370也是一次“多國責任推諉”的經典案例。多國在事件初期尚有合作,但之后均因搜尋成本、政治顧慮與公眾壓力選擇收縮。“海洋無限”當年的搜尋也在資金耗盡后草草結束。這種對生命的功利性處理,是對全球公共安全倫理的巨大背叛。如今,馬政府的重啟行動,是一種遲來的正義,也是一場背水一戰。
MH370已不僅是一場災難,而是一次制度考驗、一次道義召喚,更是一場國際政治對責任、真相與人類尊嚴的再問責。這十年,我們失去了239個鮮活生命,更差點失去了人類對“真相必須被追尋”的集體信仰。今天的搜尋,不只是為了過去,更是為了我們還能相信未來。讓我們希望,這一次,海洋能交出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