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綠都”的深圳市東部,是水明山秀的大鵬半島,三面環海,群山縱橫,有128公里的綿貫海岸線、305平方公里的廣闊海域,森林覆蓋率77.74%,野生植物種類占全市的70%、廣東全省的26%。而獲評廣東法院“最美人民法庭”的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法院大鵬法庭就坐落于此。
數據顯示,2022年6月以來,在大鵬陸域共發現38種國家級保護動植物,海域記錄48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其中有5個物種是此前未記錄發現的物種。越來越多國家級保護動物加入“鵬”友圈的背后,是大鵬法庭護鵬“振翅”的“司法之翼”。
作為集中管轄全市一審環境資源案件的法庭,也是全省首個環境資源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三審合一”的專門化法庭,近5年來,大鵬法庭審結各類環境資源案件1190宗,裁定準許生態環境部門的行政非訴執行金額超8300萬元。
增殖放流護碧海
“放魚苗!”2023年底,在深圳寶安大鏟灣海域,6萬尾黑鯛魚苗從志愿者手中躍入大海。
這場由龍崗法院、深圳市生態環境局等多部門聯合推動的“增殖放流——共護海洋生態”活動,標志著深圳首宗經司法確認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替代性修復案的圓滿落地。
“河水上有油污污染!”2023年4月,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寶安管理局在日常巡查中發現。經調查認定,某建筑工地工人操作失誤,致18升廢機油流入新圳河,對地表水生態環境造成損害,涉事企業除承擔應急處置費用3.24萬元外,還將面臨大額行政處罰及民事賠償責任。
“這次污染是員工環保意識不強、操作失誤導致的,涉事企業規模較小,此前無違法記錄且愿意積極配合,若機械運用法條一罰了之,企業主動履行意愿不強,難以達到預期的治理效果。”龍崗法院大鵬法庭庭長施東輝介紹。
最終,雙方達成協議,企業投入10萬開展增殖放流及環保普法宣傳,以生態效益抵扣環境安全損害,不僅助力改善片區水質和水域生態,也向公眾普及增殖放流及環境保護知識。
“通過增殖放流,人工向自然水域投放水生生物,可以創造新魚群或增加現存種群數量,來實現水域環境結構的改善和優化,恢復生物種群安全。”在龍崗法院的推動下,經過專家一系列分析研判及評審,最終敲定放流方案。
放流當日,當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企業員工代表均到場見證,環保志愿者現場向公眾宣傳增殖放流及環境保護知識。企業負責人感慨道:“此次事件也給我們上了一課。未來我們會加強員工培訓,絕不讓類似事件重演。”
“法院在司法裁量過程中,將環境司法能動性與行政執法謙抑性結合考量,與行政機關高效協同配合,探索出司法保護生態的新路徑,有效破解了‘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的困局,也助推‘環境有價、損害擔責’的法治意識落地生根。”廣東省人大代表、深圳市聯創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王海認為。
一紙建議除陋習
“買點穿山甲鱗片當中藥吃,這也犯法?”劉某剛被抓時還有些疑問。2024年2月,大鵬法庭審理的一起非法購買穿山甲鱗片案,揭開了野生動物黑色產業鏈一角。
劉某因聽信野生動物有治療效果,從彭某處以每斤2800元的價格購買7斤穿山甲鱗片,估值62347元。調查中還發現劉某曾非法購買白犀、黑犀角等國家一級、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制品,估值22900元。
“穿山甲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保護森林、堤壩,維護自然生態平衡方面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販賣、食用、運輸穿山甲鱗片和其他野生動物制品均可能觸犯刑法,且會嚴重損害生態環境。”大鵬法庭主辦法官胡仿柳解釋道。
經法官釋法,劉某和彭某充分認識到了其行為的危害性,在取保候審期間,印制保護野生動物宣傳單,在城市街頭、花鳥市場發放、張貼,并自愿繳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綜合上述情況,法院最終判處二人有期徒刑十個月、緩刑一年,并處罰金一萬元。
生態司法的鋒芒既指向個案修復,更刺破系統性的治理頑疾。2020年2月,胡某將網上收購的鸚鵡轉賣給新買家,因涉嫌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被判刑并處罰金。
“以上情形并非個案。”案件承辦法官黃俊發現,同年通過網絡社區發布交易信息的就有數十名被告人,“網民尤其是青少年對于買賣受保護珍稀動物的刑事違法性缺乏認知,如果看不到相關警示,他們走向犯罪的危險性極高。”
2021年3月,大鵬法庭向該網絡社區所屬公司發出司法建議書,建議對可能侵害野生動物的非法交易行為作出警示,并加強對違規內容的審查。不到一個月時間內,3萬余條違規網帖被刪除,175組涉野生動物關鍵詞被監測攔截,15個違規賬號永久封禁。
如今,在網絡社區輸入金剛鸚鵡、球蟒、豹紋陸龜等關鍵詞,一條“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的黃底紅字醒目提示語即刻映入眼簾。
“司法是環境保護制度體系的最后一道防線。”施東輝認為,法院要對案件審理中發現的共性問題及時提出建議,并采取預防性措施,更好地滿足群眾生態環境安全需要。“保護野生動物、拒絕異類寵物”深圳方案曾獲評“廣東省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優秀普法項目”。
替代修復筑屏障
紅樹林素有“海洋綠肺”之稱,在凈化海水、防風消浪、維持生物多樣性、固碳儲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全球目前有341種受威脅物種以紅樹林為主要棲息地。目前,中國已成為極少數幾個紅樹林面積凈增加的國家之一,而廣東擁有1.06萬公頃紅樹林,居全國之首。
2024年11月,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落戶深圳,不僅為深圳生態文明建設注入了新活力,也為司法機關以司法裁判凝聚生物多樣性保護共識提供了新思路。
近年來,龍崗法院采取替代性修復、源頭預防等措施,守護紅樹林生態健康,并為棲息在紅樹林的多種生物的保護提供司法保障。
謝某在大鵬新區的排牙山采挖沉香木,因涉嫌危害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罪被提起公訴。經梳理近年受理的同類案件,法庭發現大鵬新區出現多起非法采伐土沉香的行為,僅涉嫌危害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罪被訴至法院的就有14人次,被毀壞盜剝的土沉香總計189.46公斤。
“根據環境資源犯罪中‘誰破壞,誰恢復’的理念,當事人應積極履行生態修復責任,修復至生態環境受損前的基線水平,或風險可接受的水平。”施東輝介紹,為將生態環境替代修復規則用于法治實踐,大鵬法庭決定指導被告人完成紅樹苗的增殖補種等修復措施,并以修復情況作為其悔罪表現的重要考量因素。
“被告人自愿認罪悔罪,且愿意采取替代性修復措施,經綜合考量,認定為犯罪情節較輕情況。”最終,經過法官的悉心釋法后,謝某也意識到盜砍沉香樹的嚴重性,并認購400余棵紅樹苗在東涌紅樹林濕地公園進行種植。該案為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提供了有益參考。
2023年6月,龍崗法院大鵬新區生態司法修復基地在東涌紅樹林濕地園揭牌成立。該院還聯合相關部門,推動確立完善紅樹林替代性修復技術標準與驗收監督,引導社會專業力量參與,在生態環境公益基金中設立紅樹林替代性修復信托項目等舉措,推動在生態破壞案件中優先采用種植紅樹林為修復方式。
“希望每一棵小樹苗都能長高高,長大后作小魚小蟹的游樂場。”世界環境日前夕,在龍崗法院主辦的紅樹種植公益活動中,6組親子家庭走進濕地園。小朋友們的純真話語,也印證了群眾美好生活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向奔赴”。
與愛護動物基金會達成合作宣傳意向,打造“生態文明法治實踐基地”,促成深圳首個代履行實施辦法出臺……三年來,大鵬法庭狠抓環境資源糾紛源頭預防,發出、撰寫15份司法建議及專項報告,成功化解各類糾紛1077宗。
“大鵬法庭將以法治為筆,以行動為墨,不斷提升司法保護生物多樣性整體效能,更好描繪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天藍、水綠、景美、人和’的生態畫卷。”施東輝說。
來源:民主與法制周刊 龍崗法院
審核:黃慧辰
編校:余淑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