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外交部網站報道,阿爾巴尼亞航空運力大幅增長。今天咱就聊聊這個國家,曾被蘇聯和中國大力幫扶,卻與中國反目。
阿爾巴尼亞,這個位于地中海東岸、巴爾干半島西南部的國家,國土面積約2.8萬平方公里,人口不到300萬,在全球事務中本沒什么存在感。可在上世紀,它卻因一系列外交動作走入大眾視野。
阿爾巴尼亞(資料圖)
時間回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末,阿爾巴尼亞正式獨立后,政治傾向向蘇聯靠攏。因其擁有地中海出海口,地理位置重要,蘇聯從1946年起對它開啟了長達15年的大力援助,成了阿爾巴尼亞最大援助國。當時阿爾巴尼亞領導人恩維爾·霍查對蘇聯極其推崇,在國內效仿蘇聯實行斯大林主義體制,還先后加入經濟互助委員會和華沙條約組織。可斯大林去世,赫魯曉夫上臺后,對斯大林態度大變,霍查不滿赫魯曉夫所為,雙方關系逐漸惡化,1961年,阿爾巴尼亞與蘇聯徹底決裂,蘇聯的援助也就此中斷。
就在阿爾巴尼亞孤立無援之時,中國向它伸出了援手。當時中國與蘇聯關系出現變化,阿爾巴尼亞在國際舞臺上為中國發聲,這讓中國心懷感恩。從1954年起,中國與阿爾巴尼亞建立商業合作關系,此后中國一直扮演援助者角色。在接下來的20多年里,中國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力度相當大。
阿爾巴尼亞(資料圖)
據統計,1954年到1978年間,中國每年都給阿爾巴尼亞提供援助,累計援助達76筆。援助內容涵蓋眾多方面,有142項成套設備。糧食方面,中國送出去的數量驚人,多達180多萬噸。工業生產必需品也沒少給,鋼材、石油等大量輸送。國防武器上,阿爾巴尼亞幾乎用上了中國當時所有種類的裝備,火炮就有1.1萬門,各種槍械達75.2萬支,艦艇和坦克數量眾多。為了幫助阿爾巴尼亞擺脫貧困,中國還派遣了上千名專家前往,手把手對其工程人員進行指導教學,培養了1600多名實習生,總援助金額高達100億人民幣。要知道,當時中國自己也面臨諸多困難,這100億相當于舉全國之力。
但中國的無私援助,換來的并非阿爾巴尼亞的感恩。阿爾巴尼亞覺得自己失去蘇聯援助是因為中國,所以中國對其無償援助是理所當然的。他們對中國援助的物資并不珍惜,用高標號水泥建成上萬個紀念碑,拿優質鋼管當電線桿。1974年,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第一書記霍查訪問中國,張口就要50億人民幣來完成第六個五年計劃,中國當時經濟困難,實在拿不出這么多,經過多次交涉,給了10億人民幣。可阿爾巴尼亞并不滿足,回國后還多次在公開場合指責中國。1975年,阿爾巴尼亞又提出要中國提供大量國防軍需物品,包括飛機、魚雷艇、坦克以及各種輕武器,數量達數十萬。中國意識到其胃口無底洞,拒絕了這一要求。中國切斷援助后,阿爾巴尼亞立即翻臉。
中阿關系破裂后,阿爾巴尼亞對中國態度極不友好,可中國并未反擊。進入二十一世紀,中阿關系走向正常化,中國在一些方面仍會照顧這個曾經的朋友。只是失去中國援助后,阿爾巴尼亞經濟一路下滑。2022年,其人均GDP在歐洲國家中處于落后水平。
阿爾巴尼亞(資料圖)
阿爾巴尼亞經濟發展不起來,不能全怪中國停止援助。從自身看,它過度依賴援助,沒建立起良好經濟體系。文化宗教上,它以斯拉夫人為主,國內大部分民眾信仰伊斯蘭教,與多數信仰基督教的歐洲國家有隔閡,不利于發展周邊市場。外交上,它與蘇聯決裂后兩邊不靠,經濟發展受限。蘇聯解體后,1992年它轉型又打亂原有經濟模式和工業體系,1997年還陷入騷亂、內戰,之后想靠攏西方,卻因產業根基差難以抗衡。
如今,阿爾巴尼亞也在尋找發展之路,其旅游資源豐富,可大力發展旅游業,還可效仿安道爾建立免稅區等吸引投資,積極響應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只是回顧往昔,阿爾巴尼亞曾被蘇聯養15年,被中國養20多年,最后卻與中國反目,實在令人唏噓,國際關系中的復雜與多變,由此可見一斑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