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張繼凱口述歷史——祖父張簡齋,以仁立世,領軍金陵醫派

0
分享至

【人物簡介】



張繼凱,張簡齋嫡孫,張祖淼之子。張簡齋,1880年出生,1950去世,出生于南京,世居南京城南鞍轡坊5號,祖籍安徽桐城,為民國時期著名中醫,影響甚大。曾任中國國醫學會理事長,南京國醫公會理事長,重慶國醫公會理事長,全國醫學學術研究整理委員會常務委員,衛生部中醫委員會委員,考試院高等中醫考試典試委員,中央國醫館常務理事,南京國醫傳習所所長,南京中醫專科學校校長等職。



張簡齋

出身中醫世家,世代行醫。自幼隨父張厚之習醫,得其真傳,用藥以輕靈見長。1925 年春夏,南京地區瘟疫流行,張簡齋以小柴胡湯加減方施予患者,經月余奮戰瘟疫得以控制。此疫,張簡齋一舉成名,與張棟梁同被尊為“金陵二張”。至上世紀三十、四十年代,又得“國醫”美譽,與北方施今墨齊名,時有“南張北施”之說。1937年,張簡齋避難重慶,在石灰市等地坐堂行醫。1944年冬,應章乃器之邀出任“傷兵救護大隊中醫大隊長”。抗戰勝利后返回南京,繼續以治病救人與愛國愛民為心志,受各方尊重。

張氏醫術傳承于新安醫派,融匯清代葉天士、吳鞠通溫病學派學術思想,吸收吳門、山陽醫派特色,診斷精準,用藥大膽,形成獨具特色的理、法、方、藥和醫理精深、重視養生保健的國醫醫術,為金陵醫派領軍人物。張簡齋一生行醫 40 余載,創立治療“下虛受風”癥和治病兼顧脾胃的獨到經驗和學術見解,臨證治療,每收奇效。

張簡齋熱愛中醫,早年與隨翰英等人為抵制“廢止舊醫案”積極奔走。1932年,張簡齋擔任南京市第一屆國醫審查委員,參與籌建中央國醫館,培訓醫務人員。捐巨資興辦南京國醫傳習所,先后辦學培養青年中醫百余人,帶徒授業者 20余人。1937 年遷居重慶石灰市,繼操醫業,以精湛醫術、高尚醫風譽滿山城。1948年12月,遷居上海行醫。1949年5月,遷居香港,1950年,張簡齋于香港去世。

張簡齋四大弟子侯席儒、汪六皆、濮青宇和傅宗翰,學有所成,皆為名醫。眾多親傳弟子、嫡傳弟子、私淑弟子參與南京市中醫院、江蘇省中醫院創建,多有建樹。尤其是濮青宇、傅宗翰、汪六皆、侯席儒、丁澤民、謝昌仁、趙國英、鄒云翔、曹渭漁、張筱川、王問儒等弟子繼承發展、守正創新。

以溫病理論為特色的金陵醫派,現已蓬勃發展為丁氏肛腸、隨氏兒科、洪氏眼科、朱氏推拿、謝氏內科、梁氏骨科、胥氏婦科、徐氏外科、陶氏針灸,以及金陵中藥炮制等諸多門類多項并舉、競相爭艷的中醫流派。

以南京市中醫院為重鎮的金陵醫派在新時代弦歌不斷,日盛月隆,院校教育和世家傳承融合的金陵醫派譜系醫脈,生機勃勃;新一代金陵醫派名家報國愛民赤誠情懷,賡續綿長。

【口述內容】

我1945年出生于重慶石灰市,父親叫張祖淼,是我祖父張簡齋唯一的兒子。

后來聽說,我出生沒多久,我們全家都坐飛機回到南京。在南京,我們還住在南京城南的鞍轡坊5號,那是我祖父抗戰前坐診行醫的地方。印象不深,就是院子很大。沒兩年,我們又去了上海。1950年到了香港,我祖父就在香港皇后大道那行醫,好像還辦了一個藥廠。后來,因為肺的問題,我祖父就在香港去世了。他一天睡不了幾個小時,太勞累了。

我祖上在安徽桐城,在祖父那一輩就搬到南京來了,之后在南京行醫。那時,我祖父也就30來歲,不怎么出名。上世紀20年代,南京有一場瘟疫,死了不少人,我祖父就熬湯藥給病人吃,救了不少人,就出名了。

我祖父看過很多名人,像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他送給我祖父一個匾,說我祖父是“當世醫宗”。宋美齡的胃病也是我祖父看好的,還有周恩來的夫人,也請我祖父看過病。陳果夫當時患肺炎,肺部流膿,西醫都不看好,經過我祖父給他下了幾副湯藥就痊愈了。我祖父曾有遺聯:“不諫往者追來者,盡其當然聽自然”,是其座右銘。1992年陳立夫在臺北應廖作琦請求手錄此聯,以此紀念張簡齋。

我父親張祖淼,1915年出生,在原中央銀行工作,因為身體不好,我祖父就沒有讓他學醫。祖父知道,學中醫是很傷腦筋的,所以他怕有什么閃失就沒有讓我父親學醫。我姑媽,也就是濮家健的母親,學了一點中醫。



2019年9月,張繼凱(前排右二)在南京張簡齋研究中心

在香港我們生活了5年,之后就去了臺灣的臺北。在臺灣,我學的是法律。我祖父過世后,家道中落,而且我父親得了一場大病,所以家里面的條件就變得不太好。我父親在臺灣的中小企業銀行工作,他66歲時因患胃癌在臺灣過世。

38歲那一年,我到了美國。我母親叫秦淑芳,后也到了美國,她在98歲、99歲時過世。她曾經提過,我們家在南京的時候,很風光,來的人很多。父母生了我們姊妹六個,我是老幺。

1990年,我第一次回南京,由統戰部門接待,之后就來來往往。2001年,我還在南京夫子廟金輪花園買了房子長住了一段時間。濮青宇是我祖父的女婿,所以,我到南京后與濮青宇兒子濮家健、我祖父大弟子侯席儒的孫子侯俊聯系多一點,在他們的幫助下,我去了我祖父在城南的老宅原址去看了看。

因為當時我很小,記不住,比如我祖父家有沒有小汽車,我就不清楚了。

在我心目中,祖父是做醫生的人,做醫生都是憫人,都是救世,懸壺濟世,主要是救人。所以他老人家白天也看病,晚上也看病,晚上多數都是出診,達官貴人要請他到家里面給他們出診。我祖父給窮苦人家看病不但不收錢,還把他們介紹到他學生開的藥店抓藥也不要錢,所以他老人家就是這樣子,行醫就是為了要救人,盡量能做的都做。

所以,我很感佩我祖父,希望他的醫術能夠發揚光大。通過大家的努力,特別是侯俊等人的推動,2007年,張簡齋國醫醫術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張簡齋中醫溫病醫術被江蘇省列入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希望我祖父的醫術能夠傳下去,有這么多傳承人,金陵醫派肯定能夠再壯大。作為張簡齋的后代,我很慚愧沒有能夠做什么事,在南京那幾年,我們一直想推動張簡齋國醫館的成立,優秀的中醫傳統不能忘了。我有一個心愿,希望能夠推動張簡齋國醫術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揮金陵醫派用藥輕靈的特色和優勢,造福更多的人。



2023年10月21日,張簡齋國醫術非遺項目推廣大會在南京舉行;左五為張繼凱

【歷史現場】

2023年10月21日,張簡齋國醫醫術非遺推廣大會在南京舉行,張繼凱攜夫人一起回南京參加,還到南京市中醫院新院區做了參觀。

張繼凱介紹說:看到大家對張簡齋國醫術、對金陵醫派這么重視,我們心里很高興。我祖父行醫的特色就是人家講的“仁”。

憶南京當代特大名醫張簡齋



張義堂

這是真人真事真醫史。他醫術精湛,善治內婦科疑難雜病,馳名于長江上下游南京——重慶市,被官員和市民載譽為妙手回春的神醫。他為炎黃子孫,有愛國主義思想,酷愛岐黃醫道,講求實效,為祖國文化不可亡失畢生行醫,為爭取社會信仰祖國醫學不可廢棄而努力。

他行醫值民國二、三、四十年代,正處于中醫存亡關鍵時期,自對保存中醫學的信譽起了重大作用,不可匪議,實非虛名,為真能“明醫”知理濟世。怎奈他的時代背景,身處舊社會民國首都,病員多半是國民黨人士、舊政府官員及上層工商人士,而且又在解放前夕由滬移居香港,不久病死,使其很少被論及或以訛傳訛。

張簡齋是我的老師之一,我曾侍診左右,為中醫學求是非存亡,也共過事,有所了解。今從民國中醫史實在寧變遷故事,實事求是地將當年這位杏林傳奇人物寫真,以答曾向我了解醫史及中央國醫館實況者的迫切希望。好在還有張老師的門人在各地,健在南京市的尚有南京市中醫院傅宗翰院長,市委門診部陳某老中醫,重慶市的衛生局副局長陶克文、重慶二院中醫科主任王建孚、貴陽中醫學院醫療系主任王祖雄,柳州市某區醫院吳家學姐,他們皆是隨老師侍診學習入室弟子,對張老師生平可以補充,有的還珍藏處方,我只能概略有關中醫史實真相及其為人。



張義堂回憶文章油印件

張簡齋老師的簡歷

張簡齋先生,字師勤,漢族人,祖籍安徽桐城。光緒六年生(1880年),1950年因病逝香港、享年70。他是晚清末代貢生,形體精瘦,身材矮小,面目清秀,兩目有神,聲音洪亮,反應敏感,好學健談,有遠見、為人慷慨。因為跛一足,行路不便,腳步聲重。其父輩世醫早亡,他自幼訪師聆教,繼承中醫業務。懸壺主治婦科雜病,居家開業世醫。

他歷任中央國醫館常務理事、全國醫藥學術研究整理委員會常務委員、民國衛生部中醫委員會委員、南京市國醫公會理事長、中國醫藥教育社理事、教材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考試院高等考試中醫考試典試委員、重慶市國醫公會理事長。國民黨視他為社會賢達:接納為特別黨員,被選為南京市參議會議員;延為首都憲兵司令部參議員,遴選為國民大會中醫代表。當時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因病治愈,曾贈送金匾“當世醫宗”。他熱愛祖國醫學,痛心余、汪“廢止中醫”狂言誣蔑,當1929年南京發生廢止舊醫案甚囂塵上時,他個人曾正義凜然向國民政府某些官員直言陳詞面談是非,對阻止“廢止舊醫”提案的實施,也許或有相當作用。他有鴉片嗜好,南京城所有癮君子中得天獨厚,被官方唯一準許公開吸煙者,也害了他,嗜毒過甚難戒,移居香港便病倒,反在窮困中去世了,乃一代名醫最后憾史。

一生只為懸壺

民國時期的南京城為洋人教區,沿江辦醫院為洋醫傳教士基地,民初即有笑罵中醫為舊醫的歐風美雨。當時軍閥政府內務部竟以為貶低中醫是“科學救國”。歷史上,清王朝在南京簽訂了第一個國恥條約,把下關開為商埠。北洋軍閥政府時期,這里就時興“廢除中醫”風聲、勸導請洋醫風氣。張簡齋行中醫之初始,正值“廢除中醫”的逆耳狂風向他迎頭撲來,他頂著逆流而行中醫,面對軍閥欺侮深惡痛絕,立下不為良相為良醫的大志。



南京市國醫傳習所舉行開學典禮

北伐后,國民政府到南京。1929年廢止中醫的企圖出籠。其時,西醫余云岫、汪企張等九人,得汪精衛、褚民誼等洋派勢力,拋出“廢止中醫”提案,于民國第一屆衛生委員會決議。那時他們惡罵“中醫不科學”!說什么“二十世紀還叫人吃草根樹皮”,“開時代倒車”,胡說”迷信玄理八卦”,作為廢止中醫的莫大理由。其時,張簡齋正行醫濟世,舉病例登載《南京衛生通俗報》,以醫乃仁術、精求實效反駁廢止中醫的謬論。為岐黃醫道大鳴不平,立志要專看西醫治不好的病種。

論他的醫學,熟諳《醫學心悟》化裁應用,自有心得獨到。如“四逆散”方就是他用治中焦肝胃氣病加減的基本藥法。那時候人們尚不知什么叫肝炎,以及什么癌癥的可怖,而他診治的病種則多為別人久治未愈的。他辨證論治具體,診病又耐心,忙時雙手持脈,各看一病人,左右用神思,有時診幾位病人而后再開方子。不知者每誤會以為神奇事,實則熟能生巧。凡老病號皆有復診處方帶來,常言醫貴知機,審別陰陽逆順有循序等力法。

張氏診所就設在南京中華路鞍轡坊5號住家的前院,每日下午門庭坐滿候診士、農、工、商、官員皆有,他的工作時間是下午二點半至晚十點半看門診,一般要七、八十號,之后休息到子夜過一點后即出診。天明回家,正常早餐他算晚飯,用過后睡覺。張簡齋上午不看病,如若上午有要事或開會社交活動,下午回來照常看病,到晚不休息,精力充沛。



中央國醫館暨首都國醫藥界紀念“三一七國醫節”攝影

他在廢止中醫聲中反而成了大名。在國府任典禮局長的傅選青先生是他的老朋友也算顧問、宣傳者,及焦易堂、陳立夫等也都推薦病人請他診治;連蒙古王公在寧也慕名延醫。他的病號不分貧富貴賤,那時門診費二元,特別號五元提前看。盡管如此,市民亦不嫌高,因其確有療效。農村來的病員把他當成活神仙。老師睡眠很少,每當診務之暇或開會時,常閉目養神,他善用心理療法暗示術,特別是婦女病等,用藥少而療效高。他善用得心應手藥方,常言診病貴知機。他對于病家吸引力并不因為鴉片習慣、夜晚診病而減少,他到晚更來精神,達官貴人情愿等候夜晚看。抗戰前夕,東北抗日英雄蘇炳文將軍從蘇聯繞道往南京,專為他太太治習慣性感冒和婦科病,將軍經常陪夫人候診到深夜。孫科夫人也經常耐心候到午夜就診。一次,馮玉祥夫人李德全大熱天下午來看病,一手打紫紅色小傘,站在張老迎面看他診脈、問病談話。碰到別人提醒時,她才知自己早到該號坐下來。南京市長馬超俊的婦人沈惠蓬因病被治好,她親自做了野味可口佳肴送上門來以表欽佩。這說明張老師譽滿城寰、為朝野所公望,名不虛傳。

抗戰初始,日機轟炸南京時,他避難蕪湖繁昌鄉間,以為有當地人物依靠,反而不多日,便被土匪洗劫一空,大受驚恐,去武漢打電報給重慶當局友人派員接往重慶。他到重慶后在石灰市開診,更加奇忙,醫療奇跡也多,引起外國人也來就醫,原因他看的病確有西醫久治不愈而他手到病除的。

為中醫奉公而行

作為開業中醫師,診務就夠忙。但因不能坐視中醫學遭受淘汰,除精心研究診治療病外,張簡齋不管在南京還是重慶,皆始終奉公如一,決心為中醫學術存亡及中醫團體的公益努力而不懈。1929年“廢止中醫”時,張簡齋不辭勞苦,走訪要人談心說理,同時他首先慷慨解囊,捐款資助南京國醫團體的活動,推舉隨翰英先生去上海聯絡,向全國呼吁告急,召開全國中醫團體請愿代表大會,派代表來南京向國民政府請愿。如所周知,此次中醫能不被廢止,實為群策群力團結一致。在張簡齋、施今墨等人努力下,民國政府決議:于民國二十年官民合作開辦“中央國醫館”,館址假借南京門東長生祠一號(南京醫公會財產會址),張簡齋被遴選為常務理事,暨全國醫藥學術整理委員會常務委員。1933年他又努力奔走領頭捐款,籌辦了“私立南京國醫學習所”成立董事會,取得南京市長石瑛大力支持,由國醫藥兩公會合辦、經南京市教育局立案,同時依法取得北極閣下三皇廟東西一帶十七畝房地產權,作為建立國醫學校準備。抗戰時期張簡齋去重慶后,才過年就開始在渝為中醫團體努力,被推選擔任重慶市國醫公會理事長。為中醫學發展計,張簡齋與陳郁成立了國醫教育社,自擔理事和教材編篡委員會主任委員。成立“中國國醫學會”,自任理事長。在回南京前夕,張簡齋努力而為,為重慶國醫公會購得重慶和平路北市巷二十一號大院落房地產,以作陪都中醫藥團體活動場所。1946年張簡齋返回南京,即使南京市國醫公會復員成立,被選為理事長;1947年復辦南京國醫傳習所。這些社交活動費用,每多由張簡齋領頭支付分擔。作為個人開業中醫,勞神費錢頂風浪,非庸俗圖名利,乃為公益心。抗戰勝利后,張簡齋還曾捐助南京市小學生助學獎金五千元,其它等不計,此皆造福社會善舉。



張簡齋居住在美國的后裔

一位名中醫的卓見

有人說張簡齋忙著看病發財、趨炎附勢、未諳醫學,并無著述、醫案留下來。凡此乃不明實況困難處。自30年初才把廢醫大陰謀擊敗,雖成立“中央國醫館”,奈官方對中醫學識外行,還有阻撓幽靈很多,最為時髦莫過要求“中醫必須科學化”,官腔高唱中醫須接受西洋醫學洗禮,這就叫張簡齋這位真正中醫為難,無法動筆。如:中央國醫館的理事長陳立夫兄長——陳果夫則有著文“醫學幼稚,中醫必須科學化”大宣傳,其意中醫理論不夠科學。陳果夫之言,1934年在國民黨中央黨部總理紀念周曾演講非一次,并且由黨部刊物首載,接連在《國醫公報》、《中央日報》轉 載。自從他作為醫政要求宣講,而且有些對中醫學不夠真懂的人也異口同聲,所謂:中醫講陰陽五行,運氣和術數,是封建迷信玄理,則必須揚棄不可。“中央國醫館”成立時刻,已發宣言即中醫科學化。惟有張簡齋等則認為“中醫科學化”這是應時髦的空話。當時陳果夫在鎮江北固山下,開設起醫政學院、舉辦中醫進修班,特邀國醫館選派專員前往洽商“中醫科學化”教學培訓骨干原則方案,國醫館派常務理事暨全國醫藥學術研究整理委員會常務委員郭受天先生全權代表,前往參加開學典禮。出席醫政學院開學典禮的胡定安、余云岫等竟皆以他為異己之怪物,再難坐定商談。這樣,對“中醫科學化”的教學問題自然僵化。在陳果夫則以融會中西的具體訓練受阻不悅,“中央國醫館”館長焦易堂與陳立夫當然也認為郭受天態度生硬,導致雙方未能及時商洽培訓事宜。此時,還是張簡齋直接向陳果夫說明“中醫科學化”的口號有待商討,目的、方法、原則性要澄清,國醫館宣言“科學化”為應時話,怎樣保存國醫學發揚國粹?國醫藥學術研究整理委員會正在議定標準等等,此一波方才平息。(四十年代陳果夫在“醫政漫談”中,則又改口認可中醫學有哲理科學。)



南京國醫傳習所復員后第一屆畢業典禮全體師生合影影 照片由張義堂之子張振興提供

關于中醫學術治學方法思想見解,張簡齋等人則以“醫易同源當肯定醫厚天人”為正統不可廢除根本。故在重慶成立有“中國國醫學會”和與陳郁等成立的“中國醫藥教育社”時,對中醫教材編篡標準也有附則一條說明:“中醫學術中,如五行生克,五運大氣、司天在泉、河圖洛書、太極、八卦等說,在中國醫學上,占有相當地位,惟非初學所能領悟,擬就各家主張,另行專門研究”。這是張簡齋力主辦法。在重慶,張簡齋曾給一些外國人治疑難大癥,有奇效。美國名記者白修德則專門向他探訪,詢問中醫學術理論何在?張簡齋明確回答:“中醫學理論是哲理科學,立論氣化,天地人三才自然陰陽五行生剋逆順,非不明生理,是天人相應合而立論的;中醫治病具體分折,按陰陽五行經絡臟腑,氣血盛衰虛實邪正,進行辨證用藥、論治有法則的,這和西醫看病是故不同。中醫學本用哲理辨證有法有方,故中國國醫學術是研究中醫學的科學本位化的,以保持傳統的。”他這次談話被發表在美國太陽報上。國內還有人指責他是復古者,他則解釋說這不過是想讓人們勿盲目地倡議中醫科學變為中醫西醫化,免得數典忘祖失去中醫基礎理論原則。所以他在中醫考試時出題即自“亢則害承則制論”。1947年復辦南京國醫傳習所中醫訓練班開課,曾安排張簡齋講座,因甚忙,他僅作開場白,所論涉及古今科哲多。當時該班補習須要畢業考試,張師便要我代說幾句大義而已,我也怕煩神思,只簡單地點到中醫學的真諦而罷。

為人明智辦實事

張簡齋老師為人較為明智。從表面看,“中央國醫館”是國民黨政府衛護中醫的學研領導機關,標榜“中醫科學化”。而國醫學術研究常委們以張簡齋在寧為首的則不贊成、不情愿、不樂意這個空口號。抗戰勝利后,焦易堂忙恢復國醫館、想組建新理事會,張簡齋在渝時即對中醫公會聯合總會理事長鄭曼青、秘書長覃勤等人未以為然,故回寧之后即以故推卻,拒絕召開中央國醫館理事會議討論組建事宜,最后按陳郁意見,召開一次全國性學術會議,討論中醫學術研究問題。張簡齋由郭受天代表,講明絕對不予同意,提出“中央國醫館”的性質和經費必須明確,方才可以循序進行。1947年,張簡齋把由他和南京國藥公會沈鑄臣二人代為保管、1936年焦易堂發起募捐的“首都國醫院“籌備基金的銀行存折公開當眾交還給焦易堂,請他自行處理。敦請國醫館另尋地址,要長生祠一號,同時私立南京國醫傳習所即復員,先行舉辦中醫訓練班,為南京市中青年中醫師進修補習提高水平。

1946年,我在武進國醫專科學校任教,因求解決中醫辦學前途事才年底來寧。在看望老師張簡齋時,于寒喧之中得知他亦為內戰憂心重重,就問他:你在重慶很關心中醫學前途及公益,為什么不趁國醫館理事長陳立夫任教育部長機會,將各地一致要求解決中醫學校立案事納入醫教,并馬上在渝辦國立中醫學校呢?開始,張簡齋為陳解釋:“立夫先生說,他實在有困難,既外有國際影響,部內他一個人也通不過、做不了主呀!我和焦館長找他談過的”。我說:那為什么他向全國醫聯總會發的文告‘中醫危矣哉’!定論‘咎由自取’何用心?這不是雙關語嗎?郭受天老師說:“焦館長他是政客,我們共事不得的,中醫不能再上官當了,在你看是嗎?”張簡齋連聲嘆息,點頭然認了。

一位開明的老先生

張簡齋是國民黨特別黨員,在政治上他對于共產黨到底是什么態度呢?抗戰前那年,共產黨地下人員陳某被捕,己解到“首都”憲兵司令谷正倫手中。陳某的父親是南京著名廚師之一,認識張簡齋,跪到他家哭訴,要求救子命,據說陳某有兩、三天內就要被處決。第二天張簡齋清晨即趕到谷正倫辦公室,要他刀下留人。由于張的力保,陳某得釋。

1947年南京爆發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五?二〇愛國學生運動,軍警特務齊出動鎮壓,張簡齋則掩護危難中的學生運動領導人廖某某。七七抗戰前夕,國府頒布了“兵役法令”,他立即向何應欽提出:中醫不能應征去服兵役上前線作戰,留在后方為民治病有實際意義。果然,不幾日見《中央日報》登載國防部宣布中醫免征兵役的決定。1944年章乃器在重慶組織救護傷兵的機構,登門敦請張簡齋出住中醫大隊長,他立即欣然允諾效命服務。



南京國醫傳習所學術研究會全體干事合影 照片由張義堂之子張振興提供

抗戰勝利后,國共在重慶談判,周恩來很關心張簡齋,把他看成是一位愛祖國、愛和平、愛公益在渝的社會賢達、開明人士,自由職業者中醫界代表,著名大醫家,曾登門會晤過他,暢敘國事。所以,張老師拍手歡呼國共達成協定。他認為兩黨相斗實如兄弟鬩墻,從而想起中西醫紛爭不休,卻使他感慨系之。對于1946年周恩來在南京的告別講話,他認為言詞真切。1946年鄧穎超曾訪醫于他,說:“老先生德高望重、醫道高明、急公好義、救死扶傷為勞苦大眾服務精神可佩,為人開明,真不愧為大名醫。我們共產黨人是知道的”。他亦自感為慰。

對他有惡感者非別故。1947年,由于全國醫聯總會某些人利用焦易堂組建中央國醫館理事會(擴大)終難實現到最后決裂,就臭他是“大醫閥”,嫉恨他,公開怪他不顧大局。有小報登對他兩手診脈的漫畫形象。同年秋季,南京市國醫公會開會員大會,有人以某報社記者為名,走向講臺指責張簡齋不顧中醫大局,不能與某些人合作共事、維護中醫云云。我立即責問記者他有何真原因?事實真相你說清楚了嗎?他無話可答退下臺去。這個人就是當年國府社會部出動阻撓和平代表馬敘倫來南京、在下關車站圍攻代表們的小丑,乃覃勤又利用他放炮來的下關張培德(解放后被鎮壓)。舉此小事,可見那時社會斗爭的復雜性。這位大名醫能生存行中醫,面對陣陣不斷的廢醫惡聲,面對中醫業內良莠不齊的真偽、面對國民黨的醫政方針,張簡齋老師能夠堅持捍衛中醫,實屬不易。彼時,衛生部、教育部始終以“國際影響”為壓力,排擠中醫,清除中醫惡習邪念時有發生,以致要“修訂醫師法”,張簡齋、隨翰英、郭受天、沈鑄臣等都同聲叫苦不迭。之后,中醫不再歡迎“中央國醫館”設在長生祠一號,嗣后遷往梅園新村造屋。此時,施今墨轉臺,由時逸人任副館長,焦易堂將捐款挪作新建房屋費用,1948年自此離去。張簡齋在勝利后推開辦“中央國醫館”,與在寧的常務理事不理該館之事實也正是當然的。



張簡齋、陳五妹夫婦(中坐者),與眾弟子,在南京市鞍轡坊5號合影 照片由張簡齋學生張筱川之子張昌信提供

我與張簡齋師生關系并不好。由于當時我思想傾向志在革命,所以1948年7月暑假我則不辭而別矣。多年來,我決不再論往事,今因對當代中醫學史實存真負責,對老師張簡齋也當看大節,不求全責備。并非尊師重道,還為他樹碑表白,而實在是從傳統醫學存亡史實出發,不能歪曲民國首都舊南京中醫挫折故事。他之成名并不易,何況已有南京文史資料第一期“醫林一樹”記載他的事跡。1982年12月4日《南京日報周末》、1983年7月6日上海《新民晚報》也有他的軼事介紹。在醫言醫,尊史惟此。

1983年12月3日下午2時許,舍間不料被鄰人南京市立第一醫院放射科同事過失事故失火殃及,不幸燒毀中醫古本書、期刊、史料八紙箱,內有重要珍絕本,甚為可惜。在清理余下書刊中,發現張簡齋照片及處方一紙,并有1947年春武進學生活動《新生》醫刊(油印)一冊,已一并交付江浦縣人民醫院鄒偉俊同志代為保存,因他祖父鄒云翔名老中醫,可以說些張簡齋在渝醫療掌故、山海經。

(本文作者張義堂,系南京國醫傳習所學員,曾為《江蘇中醫藥》雜志資深編輯。該文1984年11月所寫,系鋼板刻字油印講義。原件由傅宗翰之子傅國蔚提供。選用時經張義堂之子張振興同意。選刊時有刪節,方便閱讀。原文標題如此,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采集時間】2024年12月16日下午

【采集方式】遠程視頻

【采集整理】南京市中醫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城市圈客戶端
城市圈客戶端
城市圈客戶端
1352文章數 310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亭县| 白玉县| 长垣县| 高州市| 新乡县| 井陉县| 盐边县| 永福县| 莆田市| 铜川市| 无棣县| 鸡泽县| 沾化县| 珠海市| 廊坊市| 乳山市| 巴马| 博兴县| 神农架林区| 河北区| 富蕴县| 永康市| 广水市| 新和县| 杭锦旗| 余姚市| 彭泽县| 十堰市| 柘荣县| 随州市| 高密市| 邹平县| 青冈县| 吉林省| 绥棱县| 宣化县| 静乐县| 元氏县| 札达县| 南岸区| 南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