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李白筆下的武漢是詩意的中轉站,卻鮮少有人注意到這座九省通衢的碼頭城市。長江邊的武漢三鎮,自古就是南北交匯的碼頭。南來北往的商船在這里卸貨,各地的廚藝也在此交融,催生出獨特的飲食文化。
"過早冇?"這句武漢清晨最親切的問候,是開啟這座城市的美食密碼。武漢人把早餐吃成了非遺,光是早點種類就能連吃一個月不重樣。接下來,菜衛衛給大家分享本地人每天排隊搶的8種地道美食,都是當地人的“心頭愛”,來武漢旅游,不吃等于白來了!
第一種,熱干面
1900年代漢口碼頭工人發明的速食,現在成了武漢早餐名片。1908年京漢鐵路通車后,漢口碼頭的搬運工需要快速補充體力。面攤老板蔡明偉將煮熟的堿水面拌上芝麻油防止粘連,創造出最早的“把面”。現在的熱干面要用直徑1.2米竹簸箕晾面,撣面時三次拋起三次接住保持筋道。芝麻醬必須用石磨現磨,摻入香油調成可流動的醬汁。吃的時候先拌開芝麻醬,再加酸豆角和蘿卜丁,面條裹著醬汁入口,先嘗到芝麻香,接著辣味竄上來,最后是堿水面的麥香。武漢人端著紙碗邊走邊吃,五分鐘解決戰斗,這種快節奏和碼頭文化一脈相承。
第二種,三鮮豆皮
1958年毛主席在武漢連吃四塊的老通城豆皮,至今還是早點界的頂流。這道源自1920年代的早點,最初是茶館里的佐茶點心。綠豆和米泡軟磨漿,在直徑80厘米的鐵鍋攤成薄皮,鋪上蒸熟的糯米,撒鹵過的豬肉、香菇、筍丁。老師傅雙手翻鍋,把五斤重的豆皮整個拋起翻面,保證糯米層均勻受熱。外層蛋皮煎得焦脆,糯米吸飽了肉汁,豆香混著油香,咬下去能聽見"咔滋"聲。一套豆皮配碗蛋酒,是武漢老人幾十年的固定搭配,難怪老武漢常說"沒吃豆皮等于白來"。
第三種,武昌魚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毛澤東的詩句讓這道長江美味名揚天下。正宗的武昌魚僅出產自梁子湖,魚身有13根半刺是正品的標志。清蒸時要在魚背肉厚處劃刀,墊姜片隔水蒸8分20秒。蒸熟的魚肉嫩得用筷子一劃就開,蘸著盤底的湯汁吃,鮮味直沖腦門。武漢水產市場凌晨三點開市,老師傅要親自去挑1斤2兩左右的活魚,這種規格的魚肉最緊實。
第四種,面窩
光緒年間漢口碼頭的早點攤主,用米漿發明了這種環形炸物。漢口六渡橋的老攤子,炸面窩的鐵勺傳了三代人。大米黃豆按7:3比例泡發,磨漿時加蔥姜末。特制圓勺中間凸起,倒米漿時自然形成圓圈。190℃熱油炸3分鐘,邊緣薄脆得像蝦片,中間厚實的部分帶著蔥香。配熱干面吃能解芝麻醬的膩,老武漢習慣把面窩掰碎泡在糊米酒里,配著熱干面吃,就像北京人喝豆汁必配焦圈。
第五種,湯包
"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后喝湯",這是武漢人吃湯包的口訣。當年漢口開埠帶來的江南手藝,在武漢落地生根成了“皮薄湯多”的升級版,皮子比上海湯包更薄。每個包子18個褶,隔著皮能看見晃動的湯汁。秘訣在肉餡里拌入豬皮凍,蒸的時候化成湯。吃的時候先咬破皮吸湯,再蘸姜絲醋解膩。吉慶街的老店堅持用雞湯打底,一籠湯包配蛋酒,每天消耗300斤豬皮熬制皮凍,可見其火爆程度。
第六種,糊湯粉
清晨的戶部巷,總有老饕端著粗瓷碗哧溜糊湯粉。這味源自長江漁民發明的吃法,用二三兩的小鯽魚熬到骨酥肉爛,濾渣后加胡椒勾芡成糊。細米粉在濃湯里打個滾,撒上蝦皮蔥花,就著油條段吃最是地道。魚湯的鮮混著胡椒的辣,油條泡軟了吸滿湯汁,五塊錢能吃出汗流浹背。曾是碼頭工人的御寒神器,如今是一道地道的美食名吃!
第七種,燒梅
武漢人說的"燒梅"實為燒賣,卻比江南版本多了份江湖豪氣。武漢燒賣和外地有三不同:皮摻豬油、重胡椒味、形似石榴。和面時每斤面粉加二兩豬油,搟出的皮透光不漏油。餡料是糯米、五花肉丁、香菇,拌料時加的黑胡椒占到總重3%。蒸熟的燒麥油光發亮,咬開燙嘴的糯米帶著濃濃胡椒香,配花紅茶正好解膩。江漢平原豐饒的物產,都濃縮在這枚"重油燒梅"里,配著大碗茶解膩,是老武漢茶館的標配茶點。
第八種,藕湯
武漢人家家必備的吊子銚(陶罐),專門用來煨藕湯。洪湖粉藕選中間段,和筒子骨燉4小時,中途不能加水。好藕湯能掛勺,藕塊拉得出絲。喝湯時先品原味,再加點白胡椒粉,武漢人相信喝藕湯比喝牛奶更補鈣,武漢姑娘伢常說“喝藕湯比敷面膜管用”。這道湯品每年消耗武漢2萬噸蓮藕,是本地菜市場的硬通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