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古裝劇,尤其是清宮劇的家人們,應該有人注意到了,清朝士兵的制服,前面會寫一些漢字,而且還不盡相同,有的"兵"字,有的" 勇 "字,還有"丁"和" 卒 " 字。
都是清朝的士兵,為啥制服上的字不一樣呢?難道是劇組道具穿幫?
誒,還真不是。
今天我們就扒一扒這背后的歷史背景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
一、"兵"
兵是職業軍人,就是清朝的正規軍,是作戰打仗的主力,是清朝安全穩定和擴張的軍事力量。
這里分兩種,一種是八旗兵,一種是綠營兵。
前者是努爾哈赤為了強大,搞的軍事管理的八旗制度,讓每個旗人男丁成年后必須當兵,從而把整個民族綁在戰車上。
滿八旗之后隨著戰爭的擴大和領土的擴張,也有了蒙八旗和漢八旗,這是清人入關之前的主要軍事力量。
而入主中原后,發現兵力不夠用了,于是就改編降兵,也就綠營兵。
八旗兵是改朝換代的利益既得者,比同是職業軍人的綠營兵待遇好上千萬倍。
八旗兵每月固定軍餉免費糧草,圈地運動中分到肥沃土地,免除全家賦稅徭役,子孫世襲當兵資格。
特權制度導致八旗兵越來越不禁用,康熙年間平定三藩時,八旗兵基本就是躺平了,最后還是靠綠營兵才擺平叛亂。
二、"勇"
任何朝代對國防支出那是有預算的,一般情況下朝廷的職業軍人會有一個比例,每當戰事吃緊兵力不夠用,官員們就大肆招募士兵來充實作戰力量,這部分便是“勇”。
當兵吃糧,"勇" 是沒有編制的兵,很多其實就是混口飯吃,有點像外包公司,要承擔相應的作戰任務,可沒有獎金沒有福利,陣亡后家屬連撫恤金都拿不到,打完仗也就立即解散,沒有五險一金。
可越到后面,國家的兵戰斗力越來越差,反而地方上的鄉勇越打越強,因為他們在為待遇而戰。
例如太平天國運動的湘軍、淮軍,為了激勵鄉勇,不僅每月給餉銀,戰死有撫恤,攻克城池可參與 "戰利品分配",表現優異者升官發財,就這樣鄉勇逆襲成了主力。
三、"卒"
"卒" 字兵相當于古代地方上的公務員、警察、各類安保人員,他們的工作包括,衙門站崗、巡邏安保、捕捉盜賊,押解犯人。
這類人是有薪水的,因為對普通百姓來說,卒兵有些權力在手,還容易得到 "灰色收入":
比如處理民間糾紛時收取調解費,押送犯人時索要好處費,甚至可以在征稅時多收 "手續費"等等……
總之能當上卒,也算是一個鐵飯碗。
四、“丁”
看到這個字,其實能聯想到壯丁了,沒錯,因為古代百姓有服役的義務,所以這部分人就叫丁了。
有些丁被安排在軍營里干活,雖然不用戰斗,但卻是古代最慘打工人,干著最累最臟的活,包括搬運糧草,安營扎寨,修路搭橋,拉纖筑城,其實有點像其他朝代的民夫。
平時就干活,打仗時很大可能就是炮灰,待遇卻是最差,還不能輕易的離開,因為有服役年限。
這類群體是戰爭中最痛苦之人,因此很多人寧可去當乞丐也不愿再服役。
文章的最后,你覺得清朝士兵制服上的字,放到現代職場相當于什么職位?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