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讓養殖行業里的勞動者體面工作,有尊嚴。”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李艷艷
編輯|張曉迪
圖片來源|受訪者
參加完2月17日的民營企業座談會后,秦英林率團隊專門去了趟杭州。他們與很多生產機器人的企業積極探討,研究如何將這些技術全面推廣到養殖生產中。
擁抱機器人,擁抱智能科技,秦英林的目的很明確:“我們希望,通過智能化代替繁雜辛苦的人工勞動,讓養殖行業里的勞動者體面工作,有尊嚴,受人尊重。”
像養豬這樣又臟又累的傳統行業,如何煥發新生?養豬三十多年下來,秦英林感受到,新一輪智能時代,將促使很多傳統產業來到一個新的起跑線上,也給養豬行業帶來無限機遇。他篤信,當企業用科技賦能傳統產業時,傳統產業也能成為現代產業、未來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牧原早就有了智能化迭代的“沃土”。如秦英林所言,牧原現有1000多個養殖場,每天產生10億條數據,為智能化算法提供了數據基礎。更重要的是,牧原30余年深耕養豬的技術和經驗已經沉淀下來,“這些技術和經驗的底層邏輯是我們的算法基礎”。
攝影:李艷艷
在牧原,懂養豬的業務專家與智能化技術團隊能實現雙向跨界,將養豬底層邏輯與AI算法深入融合,服務實際應用場景。“智能化研發需要人財物的投入,需要企業一把手堅定支持,在這方面,我們有條件。”秦英林說,牧原智能化研發團隊已超1200人,“在智能化方面,我們也舍得投資”。
秦英林認為,農業進入智能時代,一定是共享時代。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養豬大模型,形成產業互聯,同時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與農民共享技術,是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優解方案。他希望更多年輕人加入養豬行業,希望他們從社會和產業發展需求中,找到自己的根本價值。
近期,牧原股份創始人、董事長秦英林接受了《中國企業家》的專訪,就民營經濟發展、傳統企業智能化轉型、AI需求、農業新質生產力、國際化發展等話題,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以下為訪談內容實錄(有刪減):
談“感受”:“只爭朝夕、奮勇爭先”
《中國企業家》:前不久,你參加了民營企業座談會,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秦英林: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奮。最大的感受有三點:
第一,黨和國家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明確而堅定。第二,我們要堅定信念,爭當“三好學生”。什么是“三好學生”?一是經營業務好;二是政治站位高;三是責任擔當好。第三,在新時代,我們要聚焦主業——養豬,依靠智能,做強豬肉產業。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最新的科技進步和發展成果。
總體來說,我們覺得機會多多,我有一種只爭朝夕、奮勇爭先的感覺。
《中國企業家》:會上有沒有你特別關注的企業家?
秦英林:這次見到了很多優秀企業家,我感受到,這個時代真的很美好,有本事、有能力的人都能盡情發揮。
像宇樹科技的王興興,DeepSeek的梁文鋒,他們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實踐,比如大模型、人形機器人技術,很多地方都能用到我們養殖生產的環節中。這次座談會結束后,我們專門去了趟杭州,與很多生產機器人的企業積極探討,研究如何將這些技術全面推到養殖生產中。我們希望,通過智能化,替代繁雜辛苦的人工勞動,讓養殖行業里的勞動者體面工作,有尊嚴,受人尊重。
談“挑戰和信心”:“死磕技術,主動沖鋒”
《中國企業家》:如何看待當前民營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
秦英林:我們的觀念,正是因為挑戰的存在,才給了我們發展的機遇。
無論我們是身處行業自身低谷,還是企業自身低谷,這些挑戰都是暫時的,是我們突破的機會,是我們主動迎接挑戰的時機。當我們去死磕技術的時候,當我們帶著一個循序漸進的心態,永不放棄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答案就在面前,生機就在面前。
能夠應對挑戰、跨越挑戰,才是彰顯企業內在力量的時刻。我們要化被動為主動,主動迎接和沖鋒。只有跨越了挑戰,企業才能實現浴火重生。
《中國企業家》:對于未來經濟形勢的向好發展,你是否充滿信心?
秦英林:面對未來,我們信心滿滿。我們感受到,黨和國家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態度是明確而堅定的,民營企業發展,真的是機會多多。
談“傳統產業與智能化轉型”:“將養豬底層邏輯與AI算法深入融合”
《中國企業家》:有人說,傳統產業很卷,利潤很薄,甚至不賺錢。你怎么看待傳統產業的生存現狀?
秦英林:首先,對于養豬行業來說,市場是穩定的。
盡管養豬業存在周期,有高點或者低谷,但關系國計民生的事情,市場需求是比較穩定的,國人對吃豬肉的需求是很穩定的,而且市場對物美價廉的產品的需求始終是確定的。養豬是一個難得的好行業。只要能提升效率和品質,降低成本,這個行業就會給我們生產者一個非常好的回報。
其次,還是要通過智能賦能,實現高質量發展。新的智能時代,促使很多傳統產業來到一個新的起跑產業也能成為現代產業、未來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怎么理解高質量發展?第一,產業好。我們要用智能化來裝備行業,實現高效生產,比照國際先進水平來發展。第二,產品好。產品好一定是“物美”,一定是豬肉越來越好吃,同時價格還要低廉,讓所有的消費者能攝入更多的營養,能夠擁有美好的生活。
第三,從業者好。要讓從業者身處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中,人在電腦前、在辦公室里工作,現場則有更多智能裝備甚至人工智能機器人去操作,這樣農業就成了一個體面職業,生產者也能受人尊重,要將從業者上升到現代職業的位置上,保持從業者就業穩定,收入增加,促進社會和諧。
來源:受訪者
因為智能化的助力,我們國家的養豬業正向發達國家的生產水平邁進。對于中國養豬業而言,實現從養豬大國走向養豬強國,現在已經具備了這樣的條件。
《中國企業家》:智能化技術將如何改變傳統養殖業的格局?牧原在這一領域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秦英林:首先,智能化技術應用將會讓養豬業呈現出“三好”景象:第一,豬好。豬長得快,肉吃著香。第二,人好。養豬人職業化,能夠輕松工作,受人尊重。第三,行業好。一個人的勞動,可以供養更多人的食品需要。
牧原智能化研發的核心優勢,體現在以下三點。
首先,數據優勢。我們有1000多個養殖場,有實際的應用場景,每天10億條數據,為智能化算法提供了數據基礎。
其次,養豬不僅僅在于規模,更在于將30年深耕養豬技術和經驗沉淀下來,這些技術和經驗的底層邏輯是我們的算法基礎。懂養豬的業務專家與智能化技術團隊能夠實現雙向跨界,將養豬底層邏輯與AI算法深入融合,服務實際應用場景。
最后,智能化研發需要人、財、物的投入,需要企業一把手的堅定支持,在這方面,我們有條件。牧原現在有1200人的智能化研發團隊,在智能化方面,我們也舍得投資。
這些條件有了,剩下的就是行動,基于目標和問題,找到明確需求,用智能化手段,解決實際問題。由簡到繁,由易到難,一步一步去做,在做的過程中不斷迭代升級。總之,我們信心滿滿。
談“對AI的需求”:“服務好養豬,把人從繁雜勞動中解放出來”
《中國企業家》:你試用過DeepSeek嗎?企業接入了嗎?對AI的需求和挑戰主要體現在哪兒?
秦英林:試用過,一出來我們就用了。我們問了DeepSeek:牧原未來應該怎么發展?未來會面臨哪些風險和挑戰?
通過接觸AI科技,我們的感受是,智能時代,一定是共享時代。一個模型能夠覆蓋全球,實現全民共享。未來的時代是很好的,人人都能享受到高科技的便捷,讓我們獲取知識速度更快,更全面,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
我們對AI的需求,主要還是關心怎么服務好養豬,還有把人從繁雜勞動中解放出來。
事實上我們過去已經走在這個道路上,目前我們在水、料、氣方面已經實現了智能管理。豬糞處理,臭氣治理也融入了智能技術,處理得干干凈凈。豬舍環境通過智能調控,讓豬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春天一樣的環境中。
一些復雜的技術,如疾病診斷,我們也用了巡檢機器人。它相當于一個高級獸醫,看豬發燒了沒有,體溫高不高,聲音有沒有咳嗽,有沒有腹瀉,這都是AI做的,它的觀察是24小時的,彌補了工人上下班的缺空時間。
而且,它的觀察是精準的,人只能看到豬的動作,很難看到豬發燒了沒有,但AI能看到這個豬的體溫跟別的豬不一樣,可能有低燒、中燒,甚至高燒,它就把這些信息馬上傳遞給我們養殖技工去干預,去管理。
還有一些復雜的勞動,是我們下一步智能化努力的方向。比如說給小豬打針或者喂奶,這些復雜勞動,是做智能化的一大挑戰。豬是一個生命體,其行為、健康狀態和生長過程是復雜多變的,需要靠人形機器人或者更多智能手臂來完成,我們現在也在嘗試,和一些科技院校和企業合作,逐步開展相關的研發。未來,希望讓我們員工站在后臺遠程操作,從繁雜的勞動中解放出來,能在更舒適的環境里工作,更自由的環境中生活。
《中國企業家》:DeepSeek背后的大模型浪潮,可以給傳統產業變革帶來哪些機會?有沒有風險?
來源:受訪者
秦英林:農業進入智能時代,一定是共享時代。
我們要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養豬大模型,形成產業互聯,共享技術,帶動養殖戶專業化生產,實現共同發展。把原來的舊產能升級為現代產能,實現高效率的生產,讓原來的從業人員升級成為現代職業人,使資產不沉沒,農民不離崗、減少內卷,讓社會財富繼續保存。
具體來說,第一,共享資源,比如,信息、技術、人才、管理、資本,種、料、屠宰等。這個產業很快就能進化成一個完全由智能引導的現代產業,未來發展大有作為。
第二,共同創造,價值最大。要把產業鏈中各個環節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實現效率更高,品質更好,成本更低,創造出最大價值。
第三,共享成果,各得其所。智能時代,不僅能給牧原帶來新收益,也能給農戶帶來更多收益,共創共享,共同發展。
談“農業新質生產力”:“全面應用智能化,打造超健康種豬選育平臺”
《中國企業家》:牧原未來在農業新質生產力方面的重點布局是什么?
秦英林:我們的重點布局,一是全面應用智能化,二是打造超健康種豬選育平臺。
智能化應用方面,比如,通過人形機器人或三頭六臂的智能裝備,把員工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育種創新方面,牧原將投資60億元,打造一個全球超健康種豬選育平臺。
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讓基因表達出90%甚至95%以上的準確度,讓我們的豬生長速度快,瘦肉率又多,肉還吃得香。我們一定要把兒時的香味找回來,讓人們吃上又健康又美味的豬肉。同時,支撐中國種豬育種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實現完全意義上的自主掌控、自主育種。
《中國企業家》:牧原如何培養和吸引智能化領域的高端人才?
秦英林:智能時代,農業被賦予了新內涵,可以說是“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我們現在有大概1200人做智能化工作,外部還有很多合作方,將來能讓我們養豬或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坐在辦公室、坐在電腦前管理工作,體面,受人尊重。智能化也能讓我們傳統養殖業成為有樂趣、有價值的一個工作場景。
歡迎年輕人到現場來看,年輕人有情懷,不怕吃苦,只要有興趣,有樂趣,就會創造很大價值。我希望他們從社會發展、產業發展的需求中,找到自己的根本價值。我也期望年輕人放開思維,大膽想象,構筑一個美好的未來,讓農業從業者從繁雜辛苦的勞動現場脫離出來。
談“創業環境和機會”:“全力打造三重價值”
《中國企業家》:對比你創業初期,怎么看待如今年輕一代創業者所處的環境和機會?
秦英林:每個時代都有其時代背景下的機會,也有需要面對的挑戰和艱難。但這份難一旦突破,我們就獲得了發展的機會。越是困難,越有價值。特別是智能化時代,人工智能的出現,讓各行各業都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未來充滿挑戰的同時,又蘊含巨大機遇,誰能快速抓住機會,快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抓住新機會的優勢,誰就能取得新一輪的發展。
《中國企業家》:對于創業者如何理解和適應環境變化,你有何建議?
秦英林:我們要用確定性來應對環境的不確定性。比如說,市場的需求數量是不確定的,但對更高品質的需求是確定的。市場的價格高低是不確定的,但對成本控制的要求是確定的。企業是為利益而起,為客戶而生,因社會而立,為國家而用,因創新而強。
因此,我們要守正創新,全力打造三重價值:內部價值、客戶價值、社會價值。
內部價值就是,死磕技術,實現成本領先,是企業生存的基礎。客戶價值就是,為客戶創造價值,是企業存在的理由,是企業發展之源,讓我們有更強的抵御市場沖擊能力。社會價值則是關注企業對社會的影響,服務社會,創建美好,這是基業長青之根本。
談“國際競爭力”:“依靠技術創新”
《中國企業家》:中國養豬業在全球市場中的優勢和挑戰是什么?
秦英林:先說優勢。比如,智能化應用快,應該很快能趕上或超越國際先進水平,并且我們的智能化裝備成本比國外低。至于挑戰,主要還是養豬密度大,豬病環境復雜。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我們在生產效率和成本上,仍有一定差距。
因此,要依靠技術創新。底層邏輯是實現超級水平的基礎,智能賦能是趕超國際先進的發力點。
《中國企業家》:對于國際化布局,牧原的狀態是怎樣的?
秦英林:我們要用國際視野和國際標準,用國際化的管理,融入到國際化發展中,與國際接軌,不斷創新自強,向世界先進養豬水平邁進,提升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