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紛紛入局人形機器人賽道,長安汽車通過供應商尋源加速布局,但技術難題和高成本仍是行業痛點。
文 /《汽車人》張恒
當下的A股市場,人形機器人無疑是最熱門的概念之一。在資本持續追捧的背景下,車企紛紛入局,而長安汽車的加入,無疑為這一領域增添了更多看點。
近日,長安汽車發布《人形機器人研發項目供應商公開尋源公告》,宣布將研發人形機器人,重點突破驅動、動態控制、多模態感知等核心技術。這次長安汽車找供應商,明顯是想加快轉型,從造車轉向智能生態。人形機器人是布局智能生態的關鍵一步。
長安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未來五年,智能化是汽車產業的機遇之一。智能化技術加速迭代,軟件定義汽車轉變為AI定義汽車,陸海空一體化出行生態成大勢所趨,人形機器人和飛行汽車將成為新的產業增長點。”這番話點出了行業趨勢,但也讓人忍不住想問:車企對人形機器人的熱情,到底是提前布局,還是單純跟風?
事實上,近來幾天,宣布押注人形機器人的車企就不止長安一家。3月19日,奔馳宣布向Apptronik投資數千萬歐元,計劃在德國柏林數字工廠園區使用AI和人形機器人,加速生產網絡轉型。3月18日,奇瑞汽車在智能化戰略發布會上透露,其墨甲機器人開發的人形機器人已在馬來西亞“上崗”,并計劃用于4S店銷售。同一天,英偉達CEO黃仁勛也宣布,通用汽車已擴大與英偉達的合作伙伴關系,一同構建定制人工智能系統,以優化通用汽車的工廠規劃和機器人技術。
此外,據小鵬汽車2024年報中顯示,其AI機器人Iron已于去年11月在小鵬汽車工廠投入使用,參與P7+汽車的部分組件組裝。何小鵬透露,小鵬Iron人形機器人計劃于2026年實現L3初階能力的量產。
相比而言,長安汽車在2024年廣州車展上宣布將于2027年前發布人形機器人產品,包括類人機器人和汽車生態機器人。按照規劃,到2028年長安的人形機器人將生產下線。
從技術角度,人形機器人的研發難度遠超智能汽車。有機構認為,當前人形機器人仍處于功能驗證階段,面臨自由度限制、訓練數據匱乏、模型泛化性差等問題。以宇樹科技H1機器人為例,其僅有19個自由度,還難以完成復雜任務。高盛認為,人形機器人技術拐點尚未到來,宇樹H1等產品仍需5-10年才能實現有意義的應用。
同時,成本問題也是一大挑戰。一份關于成本的研究顯示,目前人形機器人的BOM成本預估約為31.62萬元/臺,且由于定制化需求,實際價格可能更高。特斯拉曾計劃2026年將擎天柱Optimus的售價壓制低于2萬美元。但眾所周知,馬斯克的時間表多數情況下只能作為粗略參考。當下的Optimus單機BOM成本就高達3.1萬美元。
即便如此,各大車企對人形機器人的布局仍是爭先恐后。廣發證券的研究指出,車企在人形機器人的制造與應用上具備天然優勢。在制造端,人形機器人與汽車制造的供應鏈存在重疊,而在軟件方面,車企經過多年自動駕駛領域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人工智能人才和技術儲備。不得不承認,這種優勢使得車企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具備一定的先發條件。
隨著資本市場的熱火朝天和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布局,人形機器人概念可能存在泡沫化風險。去年中旬發布的宇樹G1標價9.9萬元,價格低廉,但京東平臺銷量為零,這說明消費端完全沒有需求,沒有普通的消費者愿意為此埋單。
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是一個全新的高科技領域,并可能徹底改變人類未來的生活。如果車企能夠攻克技術難題,并把成本降下來,人形機器人或許能在家庭、醫療、工業等領域大展拳腳。問題是,企業要在技術研發和商業化之間找到平衡點。
誰能在這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是概念超前的特斯拉,還是網上火得不行的宇樹科技,或者是后來居上的某家國內車企?現在談這些可能還太早,但這場競爭的過程,可能會比之前的新能源、智能化等領域更有意思。【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