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郎出軌,卻抓新娘——這樣的故事在福建上杭發生:71歲企業家王德新與央企中鐵十六局A9項目部本是互利合作,卻因對方下了兩個聘書與單方違約,反被控強迫交易、敲詐勒索。辦案中證言矛盾、關鍵監控缺失,顛倒黑白隱現。黑白混淆背后,誰成替罪新娘?
文|李宇琛
新郎與新娘,一個看似再平常不過的組合,一場出軌戲碼,更是民間故事、影視作品里百看不厭的經典橋段。
可偏偏在福建上杭,有這么一件、新郎出軌,警方抓了新娘的離奇大戲。
一方主動示好,另一方過河拆橋,最終促成好事的那個新娘,居然被直接拷走。任你抹淚喊冤,說不清、道不明——這一場詰問背后,究竟是誰在出軌,誰又成了:
替罪新娘。
這出戲的男女主角,一個是鼎鼎大名的中鐵十六局A9項目部,是一個:
央企。
他肩負基建大業,所到之處似乎天然自帶光環。
另一個是一輩子行事直來直往的鄉土企業家王德新——修橋筑路、捐資辦學,深受鄉鄰愛戴。最終,新郎出軌在前,卻拉來公權力辦案,把新娘逮捕收監。
1
在這個故事里,新娘就是71歲的王德新。
平日里,他是一位熱心捐助鄉里的本地企業家,既不像生猛的土霸王,也沒有所謂的街頭勢力團伙。他只是通過幾十年摸爬滾打,手里攢下水電站、廠房和一些企業資源,老了也沒消停。
他聽說老家附近要搞高速公路擴建,他熱情滿滿,愿意把自己那塊緊挨著高速的老水泥廠舊址,低價租給一家央企,支持施工方建設攪拌站。
所謂新郎,則是中鐵十六局A9項目部。高大上啊,國字頭的基建勁旅,修隧道、鋪高速,聲名遠播。而這家新郎想在福建上杭縣古田鎮周邊,為擴建的廈蓉高速找塊合適的拌合站場地。
它一路看山看水看人家,最后選中了王德新的新豐水泥廠舊址:占地兩萬余平方米,緊鄰高速路,水源電力便利。且為節省工程成本,新郎尋思,這塊場地能租來再好不過。
當時,王德新有個對等訴求,行,場地我低價租你,條件是你施工要用的砂石料等地材,就讓我來供。怎么供?就得走正規程序,搞招投標——畢竟央企名頭帶國企,不得不:
講究流程。
所以王德新配合,他心甘情愿地跟項目部領導談判,又準備投標資料,中標后供應沙石料,似乎是兩邊各取所需、互利雙贏,這門親事看起來順理成章,就差放鞭炮了。可沒過多久,這新郎就使出一手:
給兩個新娘下聘書。
同一份地材供應,一個招投標流程,中鐵項目部竟給了兩家公司中標通知。王德新還蒙在鼓里;而另一家輝園苑公司也被項目部欽定為中標方。
一邊是王德新歡天喜地忙乎租場地、改河道、打通工廠舊址;另一邊是輝園苑公司蠢蠢欲動,要往同一個工地送沙石。兩家都不知道對方也拿了標,于是勢必發生利益沖突。最終,輝園苑在送了幾趟材料后退出,說是遭到王德新強迫與威脅。奇了怪哉?
這就像個比喻:新郎看中了兩個姑娘,也辦了兩場定親禮,卻隱瞞她們都已上了花轎,真是荒唐。而后,新郎反咬其中一個姑娘逼婚,仿佛要把姑娘抓走才能了事,可明明是他:
出軌在先。
試問,若不是新郎腳踩兩只船,又怎會鬧出誰強迫誰的荒誕?偏偏,當地警方卻把火力全開瞄準新娘王德新,說他強買強賣、威脅恐嚇。
這就是傳奇大幕的開場:本該是新郎理虧,卻叫來官方力量抓新娘。
2
若真聽信指控,說王德新用拍桌子、威脅、圍堵等強硬手段,嚇得整個中鐵項目部讓步,甚至逼走了另一家中標商。
可中鐵十六局堂堂央字號,那可是世界五百強體系下的大型國企,項目團隊少說也是軍容闊壯,背后資源、人脈、權力體系都非同小可。
面對區區一名71歲老企業主,就會被嚇到乖乖就范?若非親眼翻閱案卷,這種說法恐怕讓人笑掉大牙。
翻看中鐵與王德新簽訂的采購合同,條款寫得清清楚楚:乙方必須服從甲方施工計劃、對賬方式、質量把控等,還不是一般服從,是:
無條件服從。
看得出來,真正強勢的一方是誰,也不言而喻。更不用說,中鐵在拆遷、施工時,常見調派大量機械、車輛及外協力量,能輕易平息一般騷擾。
王德新何德何能,能嚇唬得國企項目部團團轉?
然而,一審法院卻認定,王德新以威脅、圍堵的方式取得了中鐵十六局項目部的地材供應資格,并迫使別的供應商退出,從而獨家獲利了兩百多萬元。
更離奇的是,還說王德新因施工方能自行生產砂石,便轉而圍堵攪拌站、訛了中鐵60萬元補償款。讀罷這段判決就感覺,明明是新郎出軌在先啊,怎么就成了新娘訛詐?
如果這都能成立,那得多大能耐,才能讓國字頭央企點頭認栽?難道此案要塑造一個光腳老農戰勝了鐵老大的神話?可見,這背后,恐怕另有文章。
既然劇本要寫王德新圍堵,就得有具體情節。偵查機關表示,有中鐵項目部管理人員的筆錄,說某天王德新帶人冒著夜色來了,嚇唬我們過磅員,把門堵上了,導致別家砂石車運不進來。
案卷里,筆錄言之鑿鑿,卻苦于缺少現場監控錄像、缺少雙方當事人的當場錄音。
再翻翻其他證人說法,又互相打架,比如有人指稱王德新在攪拌站大門堵了好幾天,又有人說其實當天下午兩三點就解決了。到底堵了多少天?如何堵:
各說各話。
更具戲劇性的是,真有攪拌站現場的工作人員——比如過磅員本人,或同在攪拌站的司機,后來被辯護律師調查時,卻證實那幾天根本沒見過什么圍堵:
不記得有那種事。
有人說,當時攪拌站還在正常過磅作業,也沒有聽說被強行禁止或強行拆磅。可一審法院并未對這類證言加以重視,而是徑直定了罪,采納:
項目部領導的片面說法。
這簡直就是一樁羅生門——一個項目部大院,竟分裂出相互矛盾的劇情。關鍵的監控、調度記錄、施工日記通通沒見調取,庭審仍能堅信警方的筆錄,并宣稱事實清楚。可事實清楚在哪里?一堆遮遮掩掩、不合邏輯的口供,怎就能入罪?
難怪有人嘲諷,一方謊言若成證據,便有顛覆黑白的力量;但它并不能封住所有人的嘴,所以庭上、庭下,充斥著質疑與驚詫。若這就是所謂的法治,那真是對公平正義四字的莫大諷刺。
3
原本,王德新和中鐵項目部談的是典型的互惠:我低價租廠房供你搭攪拌站,你則采購我的砂石料,滿足施工需求。既是商業博弈,也是理性的合作。
一段時間里,雙方似乎相安無事,有了利益糾葛也是按商務合同處理。何以后來演變成大動干戈,竟鬧到刑法層面?
這里,就不得不提一封落款日期為2017年2月14日的《中鐵A9項目部通知》,大致意思是,你王德新供應的砂石挺好,也很及時,我們開工以來都合作愉快。但現在我項目部已能自產砂石,所以從今天起停止再向你采購,謝謝合作:
沒有任何提前告知,更未走合同終止程序。
王德新一看,我為了給你供應砂石,墊資進料,還扯進村民糾紛、遷墳改河道、整修場地花了大筆錢,現在你單方面一拍腦袋就說不需要了,你不補償,我不就損失慘重嗎?
這就好比一場婚事,新娘家蓋了新房、買了家電,歡歡喜喜等著婚禮,卻等來一句:
我已另尋新歡。
說了再見,然后扔給新娘一堆爛賬。
王德新當然不能接受,于是有了各種討要說法、主張違約賠償的行為。從商業角度,一方單方悔約,引起另一方追償,不可謂不正常。然而,在偵查機關使了一招:
點石成金。
這場追償就成了訛錢、就成了敲詐勒索。
更荒唐的是,案件中不少對王德新不利的證言,還出自新郎一方,也就是中鐵項目部少數領導之口——是他們當初一腳把王德新踢開,事后調查,人家卻成了被害人或證人,說我都嚇得不行,給了他六十萬!
但真金白銀有沒有給到王德新?案卷里反而顯示對方一直沒付這個錢,最終留下尾款糾紛。
那么究竟是誰嚇唬誰?誰占誰便宜?新郎因當初出軌而倒打一耙,硬生生給女方安了個罪名,說她:
暴力搶親。
除了中鐵十六局這個巨無霸扮演的被害人,本案里還有另外幾個小配角,也紛紛指認王德新敲詐過他們,什么搬運變壓器刮斷電線索賠、廠房租賃糾紛索取擔保費、水務管道施工要求補償三萬元……
一樁樁看似討錢的事件,被冠上敲詐勒索的罪名。警方甚至讓王德新的兒子、侄子同時背鍋,仿佛這家人平日只會靠打、罵、嚇唬賺不義之財。
但往案情細節中看,卻又與前述劇情如出一轍。
一樁電站電線被刮壞,要求賠償1.5萬——其實是司機的車輛把電站電線撞斷了,人家電站損失不小。但這種屬于:
民事賠償。
大凡農村里撞壞別人雞舍、果樹,都要賠個幾百上千元而已,沒見誰家因此進了班房。
然而警方卻認定這筆錢是王德新阻車追車、強行索要的贓證。就連最基本的現場照片、對雙方損失的調查都無從見到。說白了,只要對方放口說我被逼了,就能定你敲詐。
再看莊某某52萬元的劇情。據說莊某某買鋼材設備,卻遭王德新要擔保金、要中介費之類。
可實際上,莊某某是抱著請托+感恩的姿態,主動跟王德新商量幫幫忙,讓我順利買到設備,至于再補償點款項給王德新都不是問題。
世上多少商業交易,背后都有居間人、協調人拿點介紹費,何來強迫之說?怎料事后莊某某看到警方在掃黑除惡發了檢舉懸賞通告,就去拍腦袋:我也順便去告他,或能收點損失?結果,這算哪門子敲詐勒索?
總體看,這些看似索賠收費的糾紛,細究皆存合同或民事基礎,并無暴力威脅、無故索取之嫌。辦案方卻像拉網捕魚,逮一網兜,把一切民事經濟糾紛都硬套:
敲詐勒索罪。
如此操作,正是當年全國掃黑除惡專項行動中出現的某些亂象:一旦有人舉手舉報,警方往往傾向立案偵查,重罪名、強手段,往往忽略經濟活動的民事屬性。涉事老百姓從此泥沼翻騰,一時翻不了身。
而這個案子,就把有民事基礎、合理索賠的糾紛打成黑惡勢力敲詐勒索,匪夷所思。
4
案卷里有一筆火爆脾氣插曲:當初王德新不配合調查,認為自己毫無罪證,干嘛一通電話就要去局里報道?
他和辦案民警多次通話互嗆,矛盾升級。再加上他在訊問室也拍桌子大吼,堅持要見局長、副局長,這般勁頭,把一些民警惹惱了。
于是有人說了狠話:你再牛,我們也要弄死你,誰也救不了你!
王德新老漢脾氣固然火爆,卻是直性子,敢懟警察拍桌子。可公權力之手一旦心生不滿,是不是就會在案卷里做文章?
從后續一系列整肅動作看,頗有這味道。需要的同步錄音錄像,十幾份里要么沒法播放,要么稱:
設備故障不見了。
對王德新不利的口供被廣泛采用,反對口供、輔助證據卻不納入;證人幾乎在公安局里做筆錄,有沒有外界干擾?無人關心……
辦案人員若帶著成見去偵查,一開始就把目標設定為他就是罪犯,哪怕對方是一個為家鄉捐了幾座橋、建了德新小學、干了上幾十年好事的企業家,那也可以一瞬間把他描繪成欺壓鄉里的山霸王。只要口供材料做足,嫌疑人就難逃大牢。
這就像新郎出軌在前,卻誓要把新娘扳倒。
不管是強迫交易,還是敲詐勒索,都有一個基本法理:你得有個真實、明確的被害人或被害單位,且其財產權益確實被威脅或侵害。
然而,在王德新案一審中,最離譜的是——被認定為被強迫交易和被敲詐勒索的中鐵十六局:
卻沒有以被害人身份出現。
項目部所謂的經理、書記倒成了證人,法人單位不見蹤影,似乎案件的關鍵當事方壓根沒來出庭。
有律師指出,中鐵十六局是否報案都成疑,既無報警記錄,也無報案材料,偵查機關卻能堂而皇之立案,還把新娘人給抓了。你問中鐵法人單位在何處?沒人說清。司法辦案就靠幾份項目部人員的證言在支撐,成了全面證據?
這就好比新郎憋一肚子陰謀,指使他身邊的親戚跑出來說,是新娘逼他娶的,還敲了彩禮,但新郎本人呢:
幾次三番都沒在婚禮上露面。
新郎又是何時說過自己被嚇得要死?統統不提。戲劇化程度,可想而知。
這場新郎出軌,警方抓了新娘的戲碼,若非聆聽大半個月的庭審旁聽,實在難以置信。
一邊是國企央字號工程隊,實際強勢,卻把弱勢一方扣成敲詐犯;另一邊是老農式企業家,辛苦一年又一年,還自掏腰包為村里做公益,卻在古稀之年被判處十多年徒刑。
老人在庭上喊冤:我根本沒有強迫誰,反倒是他們違反合同在先,還欠我錢呢!甚至他只有小學文化,卻在看守所里寫了數萬字的上訴意見。
一審無果,如今上訴到龍巖市中院,二審則據悉尚未最終宣判。到底何時能給出公正結論,仍是未知數。
在這個過程中,王德新的兒子、侄子,也被打成同案被告,共同面臨可怕的刑期。村里90%的農戶為了幫他們喊冤,聯名簽字,可那一摞摞簽名紙并未能在一審喚醒法官。
民企在當地經營多年,貢獻頗多,卻因某些官商糾葛,加之掃黑除惡的時代背景,被迅速扭曲為涉黑涉惡,直到后來檢方才改成強迫交易+敲詐勒索繼續死扛,恐怕是發現了:
涉黑根本站不住腳。
這一切,折射出的是,當地營商環境之不友好,更折射出地方公權與央企的:
曖昧。
當國企出現合規瑕疵甚至違約失信,本不至于要動用刑事手段強按對方黑惡罪名,可卻偏有人順水推舟,讓一個老企業家接連遭難。
如果再細思背后某些辦案人員的態度——讓你脾氣硬,再硬我也能把你關到死。就不難理解,這案件的匪夷所思從何而來。
5
當我們將這起案例形容為新郎出軌,警方抓了新娘,也許多少帶著戲謔。但仔細對照案卷,你會發現,這個比喻一點都不夸張。
本該負有違約責任、理虧在先的一方,不僅沒受調查,還儼然成了警方保駕的傾向性對象,而先前低價出租場地、為工程做了大量配合工作的王德新,被一網打盡、判了多年徒刑。這是否合乎常識、公理與法理?
當事人的憤懣在字里行間燃燒,但他依舊用平靜口吻寫下萬言上訴材料;律師也在一封封公開信與公開講話中質疑偵查瑕疵與審判不公;村民也陸續站出來說:我們了解王德新,他為鄉里修橋修路、捐建小學,真不該落到如此下場。
上杭的山水依舊秀麗青蔥,陽光下的大路上,民營企業家們會不會想: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做生意,可能隨時被卷入無法自辯的深淵,尤其當你跟更為強勢的國企或權力機關打交道時。
中央和地方屢屢號召優化民營企業營商環境、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可若本案此等劇情在某地生根發芽,帶給大家的是什么樣的寒意?真是值得深思。
或許,如今還沒有最終結局,但我們希望這場荒誕大戲會出現一個正義收場。正如婚禮雖能荒唐一時,但終究要回歸理性。等到大幕落下,我們只希望,有那么一天,真正冤屈的人可以堂堂正正走出看守所,而那些虛假的證言、歪曲的結論可以被推翻。
若真要問新郎出軌,警方為何抓了新娘?答案或是殘酷:誰更能攀附權力,誰就能扭曲黑白。
當法槌再度敲響,故事的脈絡已清晰可見:中鐵十六局A9項目部,表面上是被強迫交易,實則曾經:
腳踩兩只船。
項目部單方違約并欠下對方許多補償;而王德新本以為這是一樁雙贏合作,沒想對方中途出軌,更沒想到合作不成,卻反被指控四項罪名,掃黑轉敲詐,一步步加碼。
偵查環節口供矛盾重重,同步錄音錄像缺失或損壞,讓人大跌眼鏡;法庭審理,關鍵被害人不出現,證人證言打架,律師質證意見被忽視;村民與家屬聯名呼吁、庭外聲援,焦灼地看著老企業家被羈押近兩年。
若我們仍然相信法治,這場新郎出軌,警方抓了新娘的奇葩劇情,終究得有個真相大白的時刻。但真相若來得太遲,已71歲的王德新還能不能等得到?錯判十年對一個古稀老人意味著什么?甚至他身后那些兒孫侄輩,又要付出多少歲月、金錢和清白來尋找正義?
夜深人靜之時,不禁想起那座王德新捐資的德新小學和那兩座為村民出行便利而建的鋼筋混凝土橋:如果捐資修橋、鋪路辦學的人會被如此對待,那么那些本想傾力投身建設與公益的人,還敢再走出來嗎?
試問,這樣的結果,傷害的豈止是一位老人,而是這片土地上所有人的信心與希望。當新郎出軌,明明該被追究;可警方卻抓了新娘,把她冠以惡名。這等劇情在戲臺上尚且讓觀眾嘩然,更何況它正在現實中發生,誰能給出一個不荒誕的解答?答案留給讀者,也留給正在審理此案的相關部門。
寫于2025年3月21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