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將至,本該是萬物復蘇。
誰曾想世事無常,眼下3月還未過完,就已經有數位名人相繼離世。
他們每一個人的離世,都是一件憾事。
于洋是我國電影史上備受推崇的演員以及導演。
他1930年出生于山東,童年貧困且動蕩,但卻夾雜著一絲幸運。
這一絲幸運就是電影。
1942年時,12歲的于洋在因緣際會下被偽滿洲映畫株式會社選中,參與了一些兒童片的拍攝。
這段少年時期的經歷,讓于洋接觸了電影,并使他深深愛上了表演。
之后于洋在哥哥的引導下走上革命道路,成為了一名解放軍。
部隊當中的于洋上過戰場,也從事過文化宣傳之類的工作。
1947年,表演經驗相對豐富的于洋正式成為了電影演員。
他的首部個人作品,就是1947年時由東北電影制片廠拍攝的《留下他打老蔣》。
新中國成立之后,于洋更是一門心思地扎在電影工作中。
熱愛電影藝術的他,也從不會放過任何學習機會。
1955年時,于洋就進入了北京電影學院表演訓練班,系統性地學習了現實主義表演理論。
對于表演,于洋始終都保持著虔誠真摯的態度。
多年之間,他也曾多次憑借精湛演技拿到諸多獎項。
1961年評定的新中國“二十二大影星”,于洋就位列其中。
2010年時,于洋還榮獲了金雞百花節終身成就獎。
同時還被評為100名為中國電影作出突出貢獻的電影工作者之一。
于洋的名字,早已成為了中國電影史上不容被忽略的部分。
而就在今年的3月1日,94歲的于洋迎來了人生的終點。
他為中國電影操勞了一生,注定會被業界所銘記。
黃式憲
黃式憲先生并非演員,但他的研究成果卻對我國電影行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毫不夸張地說,他就是中國電影界最具影響力與權威性的電影理論家、教育家,沒有之一。
多年以來,黃式憲始終都致力于中國電影學派的理論構建,撰寫了大量的相關學術著作。
通過這些著作,他總結出了國內外電影在不同角度下的差異,以及對國產電影的思考。
與此同時,他也是國內較早關注到資本對創作存在侵蝕的電影理論家。
早在21世紀初,他就提出了中國電影需加強文化素養的觀念。
彼時的中國電影,因為張藝謀電影《英雄》的出現而向大片時代前進。
在這番大片浪潮中,黃式憲用辯證的角度進行了思考。
他既肯定電影工業化的必要性,也尖銳地批判了部分國產電影重畫面而輕人文的錯誤傾向。
即使是在多年后的當下,黃式憲的思考也頗具警示意義。
除了這些學術上的貢獻,黃式憲還做出了不少教育方面的成績。
他在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任教授期間,就曾將《電影劇作概論》課程的框架進行了重構。
在黃式憲的努力下。
中國傳統敘事美學與西方結構主義敘事實現了完美交融,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教學體系。
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黃式憲對中國電影的貢獻不容忽視。
被譽為“中國電影文化批評的旗幟”的他,可謂是實至名歸。
只可惜歲月無情,2025年3月4日,黃式憲因病逝世,享年90歲。
閔應驊
閔應驊是我國集成電路測試和容錯計算領域的主要開拓者之一。
尤其是容錯計算領域,他的研究成果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權威。
多年以來,閔應驊參與了眾多國家層面的研究工作。
像是863計劃、973計劃以及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等,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并且在大多時候,閔應驊都是核心成員。
他的研究成果也被廣泛應用在各種領域,譬如通信網絡、數據中心等等。
我國的國產計算機系統設計能夠實現與國際接軌,甚至領先,閔應驊功不可沒。
這諸多成績,也讓閔應驊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等榮譽。
與此同時,閔應驊還曾擔任我國計算機科學技術領域唯一一個英文學術性期刊《計算機科學技術學報》的執行主編,以及多個世界知名大學的訪問教授。
他的這些身份,毫無疑問地提升了我國在計算機系統領域的學術話語權。
除了是一位成績斐然的研究員,閔應驊還是個桃李滿天下的教育者。
他培養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很多都成為了學術界、工業界的骨干人才。
作為老一輩科學家,閔應驊顯然有著自己的堅守與擔當。
也正是因為這點,才顯得閔應驊先生的離世有多遺憾。
2025年3月13日,閔應驊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李德平
1926年,李德平出生在北京清華園。
他的父親李繼侗是我國植物生理學的開拓者,是我國卓越的教育科研工作者。
長大后的李德平雖然沒有子繼父業,但也是走上了科研工作者的道路。
李德平所扎根的研究領域與父親不同,他是輻射物理、輻射防護以及安全等領域的專家。
我國的核工業輻射防護研究和檢測體系,就是在李德平的牽頭指導下才成功建立的。
他還指導了我國初期放射性計量實驗室科研及建立實驗室的工作。
當年的中國能夠突破外國的技術封鎖,在核技術領域頻繁進步,李德平算是功臣之一。
如果沒有他的挺身而出,我國核能事業的發展絕不會像如今這般順利。
更值得一提的是,李德平一生都信奉這樣一句話:
“世上只有一樣東西給了別人自己不會減少,那就是知識。”
在進行科研工作的同時,李德平就十分注重知識的傳承。
那些見識卓越且踏實勤奮的中青年人,總能贏得李德平的青睞與培養。
1991年,李德平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他的滿腹學識與治學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
而在2025年3月16日,李德平院士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于北京,享年99歲。
結語
所謂斯人已逝,風骨猶存。
這幾位雖然已經離開人世,但他們為各自所處的行業以及國家做出的貢獻卻不會因此消失。
相反的,他們還會因為這些貢獻而永遠被人們銘記。
在國家越來越富強的過程中,他們的名字也會變得更加耀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