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生命通識必修”
在當下,體重超標已成為橫亙在中國民眾面前的一大健康難題。
相關數據為這一現狀敲響了警鐘:2018年,我國成年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飆升至34.3%和16.4%,與2002年的22.8%和7.1%相比,漲幅驚人。
年份
2002
2018
超重率
22.8%
34.3%
肥胖率
7.1%
16.4%
更為嚴峻的是,6至17歲兒童青少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也不容小覷,已達11.1%和7.9%,且呈逐年遞增之勢。
鑒于此,2024年,國家衛健委聯合其他15個部門,共同制定并發布了《“體重管理年” 活動實施方案》,力求在未來三年,成功遏制中國人群體重持續上升的勢頭。
今年兩會期間,體重管理這一話題再度引發社會各界的熱烈討論?;蛟S,你對體重管理還存在諸多疑問,接下來,讓我們一同深入探尋。
在體重管理方案中,“三知一管”堪稱關鍵理念。
具體而言,“三知” 涵蓋:
○知曉健康體重標準、
○知曉自身體重變化、
○知曉體重管理方法;
“一管” 則聚焦于科學管理自身體重。
知曉健康體重標準,是踏上體重管理征程的基石。
當前,身體質量指數(BMI)是衡量超重和肥胖程度的常用指標,其計算方式為——
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對于我國成年人,BMI(單位 kg/m2)的參考數值如下:
過輕:<18.5
標準:18.5-23.9
超重:24.0-27.9
肥胖:≥28.0
而兒童青少年的BMI判斷標準較為復雜,與年齡、性別均有關系。
不過,BMI存在一定局限性,無法區分身體成分究竟是肌肉還是脂肪,以及脂肪的分布情況。
中心型肥胖,即脂肪在腹部過度蓄積,可通過腰圍直接判定。
在中國,成年男性腰圍≥90厘米,女性腰圍≥85厘米,即可判定為中心型肥胖。
知曉體重變化,同樣是體重管理不可或缺的環節。
在日常生活里,建議大家定期、定時稱重,敏銳捕捉自己的體重動態,并據此靈活調整生活方式。
由于飲食、排便等因素影響,體重在一天內會自然波動,故而體重記錄以周或月為頻率更為適宜。
在減重速度方面,對于大多數超重或輕度肥胖者(24.0≤BMI<32.5),初始階段每周減重約0.5至1千克較為合理,每月減重2至4千克,6個月內減輕當前體重的5%至15%并保持穩定;
對于中、重度肥胖者(BMI≥32.5),建議設定周、月目標,定期評估,按照減輕現體重的5%、10%、15%劃分階段性減重目標,周期設定為3至6個月。
除自我監測外,合理膳食與科學運動也是體重管理的重要法寶。
合理膳食要求控制總熱量攝入,多攝入蔬菜水果和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減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攝取;
科學運動則建議每周至少進行 150 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搭配 2 至 3 次抗阻訓練。
此外,減少久坐時間、保證充足睡眠,同樣是科學管理體重的重要舉措。
方案著重指出,為提升全民體重管理意識,將大力倡導“三減三健”這一健康理念。
“三減三健” 即通過“減鹽、減油、減糖”,實現“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
食鹽攝入過量,會使血壓升高,增加胃病、骨質疏松、肥胖等疾病的患病風險,健康成人每日食鹽攝入量建議不超過5克。
過多的脂肪攝入,會顯著提高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和冠心病等慢性病的發病幾率,推薦健康成人每天烹調用油量控制在25至30克。
糖的過量攝入,與齲齒、超重、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緊密相關,建議成人每日添加糖攝入量不超過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占總能量攝入的10%以內。
依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體重管理指導原則(2024年版)》,運動的總體原則為“動則有益、多動更好、適度量力、貴在堅持”。
對于體重正常的健康成人,建議每周至少進行5天身體活動,其中包括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以及2至3次抗阻訓練(力量訓練),并將身體活動巧妙融入日常生活。
超重肥胖人群的運動應以減脂為首要目標,維持瘦體重為次要目標。
建議通過長時間中低強度有氧運動減脂,每周運動5至7天,從較小運動量逐步增加至每周250分鐘。同時,結合抗阻運動,有助于維持瘦體重。
體重過低的人群,則應以增肌為主要目標,開展抗阻運動。
學齡兒童青少年(6至17歲)所需運動量更大,建議校內和校外每日累計至少進行60分鐘中等至較高強度的運動。
在醫生許可的前提下,建議孕婦適度運動,每周進行150分鐘包括有氧和阻抗的中等強度運動。根據個人身體狀況,循序漸進,避免參與有身體接觸、增加摔倒風險和危及胎兒安全的運動。
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鼓勵老年人進行規律活動,每周至少進行3次平衡能力鍛煉和預防跌倒能力的活動,適量開展增加肌肉的訓練,預防少肌癥。
各類人群都務必遵循合理的運動流程和科學的鍛煉方案,謹防運動損傷。
存在運動風險的人群,應適當降低運動強度、縮短每次運動時長、增加運動頻率,必要時在專業人員的悉心指導下,制定個性化運動方案。
肥胖絕非僅僅是 “身材走樣” 這般簡單,它實則是一種嚴重的慢性疾病。
近年來,肥胖癥的診療已構建起一套科學、規范的體系,有需求的人士可前往醫院營養科、內分泌科等科室,尋求專業的醫療幫助。
就醫后,醫生會通過測量BMI、腰圍、體脂率等指標,精準判斷肥胖程度,還會進行一系列檢查,如血糖、血脂、肝功能、甲狀腺功能等,并綜合考量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生活方式等因素,探尋肥胖的潛在根源。
明確診斷后,醫生會依據個人具體情況,量身定制治療方案。
目前,肥胖癥的治療手段豐富多樣,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預、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其中,生活方式干預是治療的基石,涵蓋前文提及的合理飲食、科學運動等內容。
對于生活方式干預效果欠佳的肥胖患者,藥物治療不失為一種選擇。
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多種新型減重藥物不斷涌現,如GLP-1受體激動劑等。對于重度肥胖患者,減重手術或許是一種可行之策,不過手術適應證極為嚴格,需經過多學科團隊的全面評估后方可確定。
此外,許多肥胖患者可能伴有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或存在不良飲食行為。醫生可借助認知行為療法等手段,助力患者調整心態,改善飲食行為。
總之,肥胖癥是一種能夠通過醫院專業診療得到有效改善的疾病。倘若你或身邊的人正飽受肥胖困擾,不妨及時尋求專業醫療支持。
根據《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GB28050-2011),食品生產企業必須在 “預包裝食品” 上附上營養標簽。
所謂預包裝食品,可簡單理解為包裝完整、有明確重量或體積,且消費者可直接購買的食品,超市里常見的薯片、可樂、方便面等均屬此類。
營養標簽的核心之一是營養成分表。
按照規定,營養成分表需標明能量、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含量、營養素參考值(NRV%)。
營養成分表中間一列的營養素含量,通常表示每100克、100毫升或每份食品可食用部分所含的對應營養素數量。而要理解最右列的營養素參考值(NRV%),可參考以下示例。
健康成年人每日建議攝入能量一般在2000千卡(約8360千焦)左右。若每100克食物中含有2505千焦能量,恰好占建議量的30%,這便是NRV%的含義。
若整袋食品重250克,當你吃完這袋食品,便攝入了今日能量建議攝入量的30%×2.5=75%。
對于有減重需求的人而言,減少能量攝入至關重要,讀懂營養標簽有助于實現總體能量控制。
根據能量需要量,建議每日減少500至1000千卡能量攝入,或減少30%的總能量攝入,同時確保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的供能占比保持均衡,分別為50%~60%、20%~30%、15%~20%。
在學生體重管理方面,方案提出助力超重肥胖學生達成“一減兩增,一調兩測”,即
減少進食量、增加身體活動、增強減肥信心,調整飲食結構、測量體重、測量腰圍。
其中,飲食和運動對減重的重要作用前文已詳述,7至18歲學生的體重判定標準可參照相關圖表。
“增強減肥信心”這一點,常常被人們忽視。
每個人在減重過程中都會遭遇諸多阻礙,超重肥胖不僅受飲食和身體活動水平影響,還與遺傳、生活習慣和社會環境改變等因素息息相關。即便減重成功,體重仍可能出現反彈。
因此,減重人士需要強大的信心作為支撐,以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減重者可從營養科、內分泌科等專業診療中,獲取合理的減重計劃與醫生的支持,也可在學校、公司和家人的鼓勵下,通過認知重建、情緒管理等方式增強信心。
若發現自身存在難以抑制的食物渴望、短時間內大量進食且伴有失控感等情況,建議及時尋求精神心理專業人員的幫助。
《“體重管理年” 活動實施方案》致力于通過三年時間,有效控制中國人群體重增長的態勢。
對于我們每個人而言,三年時間足以讓我們成功控制體重,但更為關鍵的是,借此契機養成并長期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不僅是對自身健康的有力守護,更是為構建健康中國貢獻一份不可或缺的力量。
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從現在開始,投身體重管理,擁抱健康生活。
和施展、孟慶延一起學術考察(5.21-25) | 秘境之地的交匯和抉擇
許紀霖教授私塾班:中國現代化的底層邏輯
“北非明珠”突尼斯(5.1-6),感受古羅馬的輝煌與迦太基的悲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