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神奇的酶,能“點石成金”,把維生素D變成骨化二醇,每噸價值上億元。然而,科研團隊缺少中試設備和優化工藝,產業化步履維艱。一籌莫展之時,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的“共享廚房”為其定制了一份成果轉化的“私房菜譜”。這個“廚房”其實是一個中試平臺,不僅提供工藝優化的“鍋碗瓢盆”,還共享經驗豐富的“大廚”。聯合攻關之下,這項成果已轉化落地。
以前,不少科技服務像是“大鍋飯”,服務同質化、轉化效率低。給創新“開小灶”,意味著服務更加精準,科研成果與產業需求對接更加緊密。表面上看,嘗到甜頭的是企業,往深處看,這是科研與產業“兩頭甜”。
這種“甜”,來自前沿技術與產業應用的無縫銜接。從企業角度來說,根據需求“下單點菜”,資源能更好地用在刀刃上。對于服務提供者而言,也能在對接市場、服務科研過程中,更高效地激活設備和場地資源。這種模式的“甜”,還體現在雙方的“綁定”上。成果共享、風險共擔,“雙向奔赴”讓創新的動力源源不斷,也為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想要嘗到更多“甜頭”,需要實現科創服務資源與企業需求的精準匹配。科創企業難免遇到“成長的煩惱”,服務必須“對癥下藥”。天津天開高教科創園核心區綜合服務中心有一個“技術急診室”,這是中關村硬創空間(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在此設立的開放式服務窗口。從電路板打樣這種關鍵技術到醫療器械認證這類復雜準入程序,再到獨具創意的工業設計,多種需求都能在這里找到有效解決方案。精準定位問題,開出創新良方,不僅能助力企業突破發展瓶頸,也能將分散的技術與創新服務資源有效整合。
“小灶”不小,聚焦創新過程中的關鍵節點,打開的是發展的大空間。洞察企業需求,尋找技術與服務的契合點,科創生態雨林才能更加郁郁蔥蔥。(摘編自《天津日報》)
來源:《人民日報》(2025年03月21日 第05版)
本期編輯:李瑞盈(實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