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俄美兩國元首的頻繁互動正重塑烏克蘭危機的解決路徑。從特朗普與普京的兩次通話到美俄技術團隊在沙特吉達的談判,?;饏f議的輪廓逐漸浮現。然而,這場大國博弈中,以英法為首的歐洲“自愿聯盟”卻陷入尷尬境地——既無法主導談判進程,又難以彌合內部戰略分歧,最終淪為俄美對話的“旁觀者”。
3月18日,俄美領導人長達90分鐘的通話釋放出復雜信號。盡管普京僅同意30天內暫停攻擊能源設施,但雙方就黑海航運安全、技術談判機制等達成初步共識。更值得注意的是,美烏隨后公布的聯合聲明顯示,特朗普政府正通過“能源設施停火-黑海?;?全面?;稹钡娜阶卟呗裕噲D將談判主動權握于掌中。
這種“俄美共治”格局直接沖擊了歐洲的傳統角色。英國前國防大臣華萊士的比喻極為貼切:“當特朗普和普京在房間里談話時,歐洲只能敲門。”盡管英法計劃在3月20日召開軍事會議討論維和方案,但俄方早已劃出紅線:北約國家的部隊若進入烏克蘭,將被視為“參戰”。梅德韋杰夫更以“基輔炸肉排”的菜單隱喻,諷刺歐洲在談判桌上的失語。
英國主導的“自愿聯盟”暴露了歐洲戰略能力的結構性短板。斯塔默政府提出的3萬人“保障部隊”與10萬人“全面維和部隊”兩種方案,本質上是對伊拉克戰爭模式的路徑依賴。倫敦國王學院研究員莫林尖銳指出,英國國防部仍參照2003年伊拉克調查報告制定計劃,卻忽視了“清晰界定成功標準”的核心教訓。
更深層矛盾在于軍事資源的捉襟見肘。英國防大臣希利承認軍隊“未做好戰斗準備”,這與法國近期削減國防預算形成共振。即便設想依賴“技術監控邊界”,北約國家也缺乏覆蓋俄烏2000公里接觸線的衛星偵察體系。正如皇家聯合軍種研究所專家阿諾德所言:“高尚的維和愿景可能淪為糟糕實踐——我們連任務目標都未明確。”
歐洲的困境折射出冷戰后最嚴重的地緣政治失衡。一方面,美國通過“沙特渠道”架空歐盟調解人角色:美俄技術談判選址吉達,美烏協調會議同樣在此舉行,歐洲傳統盟友沙特成為美方戰略支點。另一方面,澤連斯基政府雖宣稱“不想成為普京菜單上的沙拉”,卻不得不接受美國對烏核電站的“所有權保護”提議,暴露出基輔在安全保障上對美的深度依附。
這種失衡直接削弱歐洲的議價能力。當俄方要求“全面停止對烏軍援”作為停火前提時,美國僅以“尋找愛國者導彈資源”的模糊承諾回應,而英國承諾的軍事支持既無明確期限,也未解決“能否對俄開火”的關鍵問題。法國外交部雖表態支持?;穑瑓s仍堅持“加大對俄施壓”,凸顯歐洲內部的政策撕裂。
歷史經驗表明,大國沖突的調停者既需要硬實力支撐,更離不開精巧的外交藝術。如英法這般“敲門”困境”,恰是想要和平又無力終結戰爭的既視感,只有干著急的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