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足從“亞洲杯爭二”到世預賽墊底的墜落軌跡,像一記耳光抽在“長期集訓”的臉上。媒體人李璇的質疑,撕開了中國足球最荒誕的悖論——當教練組在迪拜用移動硬盤分發定制訓練課件時,球員們卻在聯賽中枯坐冷板凳;當伊萬科維奇大談“和諧氛圍”時,球迷看到的卻是沙特客場前國腳們近乎虛脫的疲憊。
李璇的叩問直擊核心:這些年,國足主帥到底在練什么?揚科維奇時期,國足亞洲杯場均射門不足5次,被嘲諷為“無戰術、無特點、無射門”的三無球隊;李鐵時代,800萬年薪換來的卻是歸化球員使用爭議和臨場換人災難;
這些荒誕劇背后,是主帥們集體陷入的“訓練執念”——以為魔鬼訓練、戰術課件、封閉集訓就能點石成金,卻忘了足球終究是踢出來的,而非練出來的。
更諷刺的是,訓練與實戰的割裂已成頑疾。今年1月集訓名單中,13名國腳中超首輪零出場,狀態成謎;伊萬團隊在迪拜的“一天兩練”看似科學,但高強度對抗后球員返回俱樂部卻難保主力位置。
李璇的犀利在于,她戳破了中國足球“換帥萬能論”的泡沫。從米盧到里皮,好教練來了又走,留下的只有“一屆大賽成績”的短期興奮,而非可持續的戰術體系。當日本用森保一打造出高位逼搶的“藍武士”,我們卻在揚科維奇、李鐵、成耀東的輪換中迷失方向——這不是主帥個人能力的失敗,而是整個足球管理體系的潰敗。
如今的國足,像極了在迷宮中狂奔的困獸:這些碎片拼湊出的,是一個行業的集體迷失——當訓練成為逃避問題的遮羞布,當主帥淪為權力博弈的棋子,成績斷崖不過是時間問題。
李璇的詰問,或許該讓所有人清醒:中國足球需要的不是更多硬盤課件或魔鬼訓練,而是一場從青訓到管理的徹底革命。畢竟,戰術可以設計,但尊嚴,只能靠贏球掙回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