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孩子4個月的時候就來過門診了,當時孩子很乖,沒有哭也沒有鬧,后來拔針的時候也沒有哭,是一個情緒穩定的寶寶。
他的右手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多指,6根手指,多了1個大拇指,而且還是歪的,兩個拇指夾起來就像是一個“扳手”,這其實是屬于IV型的多指。
媽媽當時的想法是早點給孩子做手術,因為孩子的手指已經很彎了,媽媽擔心耽擱太久會影響到孩子之后的手部發育。
對于這樣IV型多指的孩子,媽媽的想法是正確的,這種結構下的手指,即便是把外側的多余拇指去掉之后,如果不做調整,那么保留下來的拇指還是有可能繼續側偏下去的,所以孩子的手術要早做,也要做好。
特殊的多指,截骨來矯形
寶寶當時4個月還比較小,等到滿6個月后,在體重過12斤、身體健康的條件下就可以考慮手術了。
手術過程當中,是要給孩子的右手做一個小的截骨操作的。
因為單純地去除異常的多指還不算結束,去掉之后,不僅要對手指的側副韌帶、關節囊、肌腱等做多道修復,最重要的還是要重新調整拇指關節,可以從孩子多余的指骨當中取一塊來填充到截骨的位置,這樣拇指關節會比較穩定。
這也是為什么多指手術最好是一次來完成的原因,即便是這樣較為復雜的多指結構,也是一次性完成,就是因為可以利用多指的同質指骨來填充,否則兩次手術的效果不一定很好。
這樣調整之后,再通過早期的克氏針、后期的支具佩戴進一步穩固手指,就會讓孩子的拇指可以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當中恢復生長到比較自然的狀態。
麻醉、康復,媽媽的關切
問到后面,媽媽忽然想起來:
“哦對了,這個手術是要打……全麻還是局麻?”
媽媽對麻醉還是有些不太了解,有點擔心全麻對孩子有沒有什么影響。
其實醫學麻醉種類很多,給孩子做的手術用的是全麻加局麻的方式,并非孩子媽媽想象當中的那么“可怕”。
先用氣管插管給一點麻藥讓孩子睡著,然后再在孩子手上用局麻鎮痛藥物,基本上不會有藥物殘留在孩子體內的,所以對孩子也沒有什么影響,對智力和發育也沒有不好的影響。
除此之外,媽媽還比較關心康復的問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孩子術后肯定是要做康復訓練的,因為孩子是特殊結構的多指,所以術后支具的佩戴、功能的鍛煉都是重中之重。
如果孩子不去主動活動手指,那么關節就會僵硬、不靈活,越是這樣,孩子就越不愿意去使用右手,會帶來惡性循環,那么就和手術的意義背道而馳了。
手指自然,很舒服也很漂亮
等到孩子如期手術之后,家長也是每天都在給孩子堅持綁支具,每天的晚上都會給孩子綁上,從來復查的狀態來看,家長的工作很是用心,和之前“扳手”形態完全不一樣了,拇指直了,活動也還好,去碰孩子的拇指,也不會有哭鬧,這就很好,可以繼續讓孩子去配合鍛煉。
像孩子之前是比較特殊的多指結構,支具的佩戴最好是要久一點,一般在半年以上,可以多戴一段時間,只要孩子不去反抗,就可以多戴。
其實家長做得很好了,孩子拇指的結構很自然,看起來很舒服,但是家長總是覺得自己沒有做到位,有時候也不知道孩子的狀態是不是正常的,所以在護理的過程當中有些焦慮和疑問。
這都是存在的,所以孩子的手術對我們來說,并不是出了醫院就結束了,這后面的功能鍛煉、支具和祛疤也是一場看不見的“手術”,不過“主刀”的換成了家長,所以家長要細心些、耐心些,有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時地和我們溝通,一起為孩子恢復做努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